黄雪珠
【摘要】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的护理效果。方法:以58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08,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对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均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 心理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97-02
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1],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头痛、呕吐等,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病死率较高,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神经细胞压力和脑部微循环,从而控制患者脑梗死的病情;在治疗后,对患者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重要的意义[2]。老年脑梗死患者在患病后,治疗周期长,活动不便,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恐惧、焦躁甚至绝望的情绪,不良的情绪以及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康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癥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文特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58例,比较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58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以其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66~93岁,平均(79.8±4.1)岁,发病时间为(12.4±1.5)d;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68~92岁,平均(80.3±4.6)岁,发病时间为(13.1±1.2)d。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意识清晰,均为初次发病。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生理进行持续监测,给予患者病情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指导、病房环境清洁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人员首先需要为患者进行更加彻底、深入的病情宣教,通过科普讲座、资料讲解等措施,结合患者自身实际病情发展对其进行科普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病发原因、症状特点、治疗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情况,树立患者积极治疗的心理态度。护理人员在患者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及时为患者进行讲解和指导,讲解脑梗死的后遗症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2)建立家庭支持系统,要求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家属多陪伴患者,为患者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以及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断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3)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以耐心、诚心、爱心及细心的工作态度,为患者讲解病情和护理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护理效果采用HAMD评分[4]: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判断治疗效果,患者抑郁症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患者抑郁症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患者抑郁症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患者抑郁症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患者护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包括一般情感指数、情感得分、健康得分、生活功能指数等,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08,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的病症。脑梗死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普及,对脑梗死的治疗也不断发展,临床上对脑梗死的治疗以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控制其并发症、后遗症为主,有效降低了脑梗死的致死率,但在术后后遗症较多,对患者的康复仍存在显著的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其身体功能不断衰退,其病情反复,并发症诸多,患者身心都经受着病痛的折磨,活动能力限制,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因为病情反复而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的情绪,焦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效果,对患者之后的生活也会有严重的影响。正因如此,结合老年脑梗死患者后遗症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护理方案,积极提升患者护理效果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治疗有重要意义[7]。
在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护理中,主要是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向患者讲解病情,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巡视,主要是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护理,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该护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临床护理需求,随之产生的以患者为护理中心的护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根据患者个体需求的不同,关注患者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效果,从而保证老年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老年脑梗死患者在患病后,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恐惧、焦躁的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后遗症的护理中,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依从性,保证护理效果,在护理干预中,对患者进行脑梗死以及后遗症等相关知识普及,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疾病;同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沟通,控制自身情绪,积极调整心态,从而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最后,护理人员在日常巡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最大限度地提升护理效果[8]。
而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疏导患者内心压力以及不良情绪,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使之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治疗、配合治疗,最终有效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中诸多报道相符,证实了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现实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对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均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3):7374.
[2]李鹰,王月珍,吴格怡.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112-113.
[3]麦燕芳,曾惠青.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61-2262.
[4]张根莲.康复护理组合对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36):3394-3395.
[5]王颖,李霞.62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420-1421.
[6]奚学勤,王明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5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358.
[7]董登凤.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59-1560.
[8]李柱蘭.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79.
(收稿日期: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