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雷
创意写作,在引入中国之后,从一个研究方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我们所知的创意写作,包括欣赏类阅读文本创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工具类功能文本写作三种类型。欣赏类阅读文本创作指向的是具有欣赏效用的文学写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对应的是创意活动的环节,工具类功能文本写作对应的是公文写作或应用写作。其中,欣赏类阅读文本的创作在创意写作工坊里出现得最早、被实践得最广泛。而当下,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逐渐被重视,各种形式的创意活动也出现在了创意写作工坊里。因此创意写作工坊的成果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还包括出版提案、电视节目脚本、广告设计、活动策划案、电影剧本等创意活动的文本载体,甚至延伸到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社会实践等具体的创意活动展示。
尽管创意写作已经包含如此丰富的写作类型和实践活动类型,但高校中的创意写作工坊,仍然以欣赏类阅读文本的创作为主。这倒不是因为文学写作看起来最“高大上”,而是因为欣赏类阅读文本的写作练习在培养写作者的审美能力、文字功底、写作能力方面效果最明显。这些能力的获得,则是其他类型的创意写作、创意活动的基础。
选择“非虚构写作”作为写作工坊展开的方向,是充分考虑了非虚构文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文本特点、写作技巧等基本属性的。
这里要简单介绍非虚构写作。尽管“非虚构”(Non—fiction)这个概念也是从西方引入的,但是当代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在本土的文学史上可从战地通讯、报告文学、口述实录文学、纪实文学、游记、传记等文类中发现其文脉渊源。相对于“虚构文学”而存在的“非虚构文学”的族群,在广义上包括史传文学、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游记、日记、语录体散文等。
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在写作策略和文本特征上,已形成自身独有特征,包括:
1.在写作立场上,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主张重回民间或者重回底层的立场。这一点,可参考《人民文学》杂志的“非虚构写作”专栏。
2.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秉承“故事先行”的原则,即非虚构写作所叙述的“故事”是“先行”的,是已经客观生的。非虚构的写作,实际上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发现”和“挖掘”。
3.作者的“行动”与“在场”。这里所说的作者的“行动”与“在场”,实际是强调,“非虚构”写作中有一个“我”的主体的存在。作家应该是某种现实社会生活参与者和体验者。
4.作者应对事实的“真实性”保持忠诚。
5.相应的写作技巧——这是其文学性主要保证之一。非虚构写作,一方面试图回到历史或者生活的真实,一方面也必须要保证作品的阅读性、审美性。
6.在写作手法上,非虚构写作综合运用了小说、散文、诗歌、电影、新闻中的各种手法;如独白、对话、戏剧性、典型化、细节描写、心理分析、联想、想象、蒙太奇、分类、伏笔等。
总的来说,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便利在于:1.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可以直接作为写作内容;2.对多种写作技巧的包容,使得写作者可以在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中训练多种写作技能。
除此之外,在我们已有的创意写作历史和教学实践中,非虚构写作工坊也已初步显示出了它的操作性较强的一面。
从历史来看,创意写作与非虚构写作实际有个“共生”的关系。创意写作理论中的关键词“寻找你要表达的”、“客观叙事”、“经验”、“自我表达”等等,在落实到具体的创意写作教学中,对写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写你知道的”。以真实的社会事件或个人经历为写作内容、具有真实性特征非虚构写作,是最容易实现创意写作在这方面的主张的一类文学写作。这么一来,许多创意写作的学习者,最早的习作往往是对于自身的个人经历的叙述,作品大多属于自传体小说、家族史,也就是非虚构文学。
在教学方面,以爱荷华写作工坊为代表的创意写作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针对当天所观察到的自我体验进行主题写作”时,最先指向的写作实践就包括了非虚构写作,最先产生的一批创意写作成果则是典型的属于个人经验的作品,即包括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如自传小说。创意写作的学习者,在进行写作实践的时候,把“写你知道的”实践成了“写你的自身经历”——最容易为学习者所把握和表达的——这使得非虚构写作先天具有了较低的学习门槛,因为自身经历的故事最容易把握和表达。
由以上可见,非虚构写作是比较容易令写作学习者进入写作练习的一类写作,并且,非虚构写作工坊有可能成为创意写作在本科阶段教学中的第一个方向。
但是,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操作性?
写作能力的培养曾是中文系本科教学的传统板块。相对于传统的写作教学,创意写作保留了传统写作中对写作技能的重视,并认为纯熟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是精确地表达创意思维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意写作以创意思维为基础、以写作能力为表达途径、重视创意活动、重视写作与市场的对话,则把写作能力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视为本科生所掌握的应用型技能。
所以,创意写作专业的本科教学——甚至中文专业的本科教学,不仅应该包括知识与信息的积累,文学的审美方法的掌握,更应该包括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对文字的把握与使用能力——也就是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流畅、精确的表达,是创意写作专业乃至于整个中文系本科生的应该掌握的技能,是专业素养。
尽管写作技巧是可学习的技能,但是从结果(作品)来看,在“写作”这种表达方式上,学习者的水平并不一致。有人坚持“天赋论”,认为写作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诚然,天赋在写作实践中有积极的影响。不过,就实际的创意写作的教学过程来看,写作者作品面貌的不同,跟写作者的个性关联更大。有的作品充满了情绪的表达,有的作品逻辑思维严谨,有的作品看起来乱糟糟的像是“意识流”。但是不论作品面貌如何、风格如何、遣词造句水平如何,每个作品总会有一两个内容上的亮点。如果因为语句的不通,而诟病写作者的天赋不足,最不應该。因为遣词造句,恰恰是写作中最容易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技能。除了写作风格、文字技巧之外,更有难度的事情则是如何打开自己,如何保持睿智的感知能力,如何让自己获得创意丰盈的大脑,最终成为一个思想丰满、有创意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流畅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指标。非虚构写作之所以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方向,是因为用文字来书写生活中的真实,实际上就是初步的使用文字来进行表达、传递真实的信息与情感。这是因为即使我们在了解和表达外在世界的时候存在了障碍,我们至少是了解自己,并有可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
在具体的方法上,笔者提倡使用情境写作的教学方法。阐述如下:
通过对某个现实情境的拟真或者对虚拟情境的创造,写作实践的引导者(大部分情况下是老师,有时候可能是写作小组中的核心成员)提供一个写作的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写作者发掘内在经验、展开对情境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写作情境。同时,学生以冥想、追溯内在经验、寻找关联信息、发现自我的情绪等为基础,产生创造性思维,并将“创意”以文字或者其他形式充分、精确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其最终产品亦可能与市场对接。这里所指的情境,可以是具体的场景设计,也可以是某一类容易引起共性的话题,也可以只是一种气氛。在情境写作的过程中,引导者必须将通过描述、暗示、举例、等方法控制情境并刺激学习者脑火花,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写作。
具体操作方法大致可以如下图所示:
图一完备地展示了非虚构写作工坊的完整模式。
在非虚构写作工坊中,首先要选择一个有写作价值的话题。
笔者倾向于设定既引发写作者的个性,又具有共性,令人有话可说的一类话题。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开始,人们对自己的关注就远远超过了对外在事物的关注。个体与外在世界产生的交流,是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方式。人们在审视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人,既习得“社会人的共性”,又相对应“挣扎着”保持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无比珍惜自己的内心的个性,也珍惜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遭遇的事情、所产生的情绪。
所以,在非虚构写作工坊活动展开之初,选择一类既能引起大家共鸣、又能让大家保持写作个性的话题,有利于写作者内向地发掘个体经历作为创意写作的素材,也有利于写作者之间的交流。比如旅行、远方、长辈、故乡、爱情、自我介绍等等。
在话题选定之后,引导者将通过场景描述来进行暗示或者通过案例陈述来营造气氛,使得写作者(包括引导者本身)进入一个特定的写作情绪之中。方法如图二:
圖二所示,是写作者唤醒个人经验,并选择它作为自己写作内容的过程。
人们经历的事情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能转化为个体的经验。在你熟悉的家边路上,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不大可能进入你的个人经验——除非他天赋异禀,令你瞩目。如果有一天,这条路上发生了事故,你对此印象深刻,于是迫不及待想跟你的小伙伴倾诉,那么这“事故”就是你的经验。为什么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有些成为我们的经验,有些被遗忘?因为我们日常“遭遇”的信息太多,我们所重视的只能是引起我们注意力的那一部分。其余部分有的完全没有留下痕迹,有的变形地存在于我们记忆的边缘地带。比如你身处于嘈杂的酒吧中,周围很吵,你听到你的名字在别人口中出现,你会将视线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为什么?因为“名字”这个信息是跟你相关的。这种情况即心理学上所谓的“非注意盲视”。反之,我们所注意到的,就是令我们印象最深刻,对我们影响最大的。
对于创意写作来说,我们所注意到的种种讯息,将转化为我们的自我经验,并成为创意发生的土壤。在“非虚构”工坊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最强调的正是经验发现和潜能激发。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外在刺激,如音乐、视频、画面等等,帮助写作者发现、挖掘自己的内在经验——这也包括你原本可能会忽略的信息。这一步完成,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下面,以“旅行”为话题,来展示非虚构工坊的写作案例。
首先,在这个话题之下,引导者需要引用外在刺激来帮助写作者引入写作情绪(即图二所示内容)。
导语
请大家排空思绪,来回忆一次自己的旅行。特别是那种坐着那种“咣当、咣当”的铁皮车,不紧不慢开着的那种。
我们是否曾经在某个旅途中邂逅此生只见过一次的人。但是那个人甚至比你日常所见之人更要令人深刻?
或许你们萍水相逢,互相袒露心迹,然后下车挥别却不留下联系方式?
其它种种,譬如手绘的地图,迷路的经历,错过的班车,喜爱的纪念品,寄出的明信片……
在进入情境的过程中,引导者有时候需要借助音乐、成熟的案例、关键词等来刺激学生追溯自身的经验。在第一次情境写作中,学生可能会因为写作成规限制、性格保守、态度犹豫而不敢放开自己,这时候引导者可以以“经验分享”、“共同创作”等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让大家放松并进入“打开自己”的“忘我”状态,产生表达的欲望,然后迅速将脑中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
有时候,在这样的情境下伴随脑力风暴产生的文字作品显得有点凌乱——因为写作者在思维爆发之后,大脑运转太快,笔端的文字跟不上脑中思维的信息输出。这时候,引导者需要在大家激情稍退的时候鼓励写作者保持热度。因为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后期的修改有时候比第一遍动笔要花费的精力更多。第一次动笔的过程,其实就是记录自己的思维火花的过程。在创意思维发生的过程里,这是一个基础。
第一次情境写作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适应创意写作中“打开自己”的状态。以后所有的情境写作的练习,都将在“打开自己”这个状态下来进行。
第一次写作完成之后,写作者所收获的不仅有文字产品,同时获得的是创意思维激发的经历和方法以及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在第一次写作完成之后,将是两到三次的互相评论和自我修改过程,然后写作者才能得到定稿。
非虚构类文章的修改,要求写作者反观自己的写作并进行自我询问:是否有效地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读者是否能够充分地理解我要表达的?
当写作者经历过初步的写作练习,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时候,非虚构写作工坊将提出进一步的写作要求——写他人的真实生活。进一步的写作练习包括:采访自己身边的人,为他们完成人物小传;采访家族中的老人,探索家族的历史;调查社会群体事件,探索社会事件真相等。在后续的写作联系中,写作者们要完成的工作不仅仅是“写作”,还包括访谈、资料搜集、策划等一些需要付出创意思维的活动。
以家族史的写作为例,写作者需作出充分有效的访谈计划,并在小组内讨论访谈大纲的可行性。然后开始访谈,接着进入写作步骤、最后在反复的讨论中完成文章。作品的交流与讨论对于每一次的非虚构写作工坊活动来说,都是必要的。每个作品都有独特的情绪,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展示并讨论作品,这要求展示者想尽办法来表达自己,让所有的听众进入他的作品情绪中,去感知他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发表意见。作者可以基于第三方意见修改文章。
在这一阶段里,在流畅表达的同时,写作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比较高级的技巧,借用诗歌、小说等文体的技巧让自己的作品更美好。
对于创意写作来说,创意写作外在的与市场相对接,内在的强调写作是一种技能。非虚构写作工坊的目的即在于,写作者至少能够在技能意义上掌握写作的能力。即使一个写作者不能成为文学作家,也可以成为会写作的人。
对于追求多种类型的写作练习的写作者来说,非虚构写作工坊中的写作实践则是一个基础。在非虚构写作工坊中,写作者将通过反复的练习获得阶段式的进阶,掌握流畅表达的写作能力。以文字为媒介流畅地表达信息、表达情绪,这是其他类型写作的基础经验。即相对于小说的故事设计、戏剧写作的三一律学习,非虚构写作即容易令写作者进入,更容易使写作者获得“进阶”,进而进行其他类型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