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然
一、引言
凯文·凯利(KevinKelly),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他是《全球概览》杂志(TheWhole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學》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1984年他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1994年出版的《失控》中,他提出“人与科技的融合”的洞见。2011年出版的《科技想要什么》中,他进一步延伸出科技是“第七种生命形态”的观点,并创造“技术元素”这个新词,预言了包括创造大脑在内的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必然》是凯文·凯利三部曲的第三本,继续以生物学的独特视角,全面介绍了科技作为一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指出这个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和开始。
人类自从地球上诞生以来,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祖先曾砸碎石块做成刮削器,发明了用火来煮食物的简单技术……随着人类智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发明了难以计数的技术,以至于技术使人类得到了“人体的延伸”和“思维的延伸”。
过去,人们总是以为人是世界的主体,技术是人类的奴隶。读凯文·凯利的《必然》后,也许读者的理解要反过来:技术才是主体,人只是它达成目标的手段呢。
几百年来,人们的既有理念受到了诸多质疑。哥白尼说,人类居住的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康德说,真实世界人类永远也理解不了;达尔文说,人不过是猴子变的;爱因斯坦说,别想更快了,光速就是极限;弗洛伊德说,别做梦了,你的潜意识才是主人,人就是个傀儡;道金斯说,别颠倒了,基因才是真正的乘客,人的肉体只是个车厢……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和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李世石以总比分1∶4落败。机器人是否真的会取代人类?人和技术,谁是最后的赢家?一盘围棋的输赢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二、科技本身是一个物种
什么是技术?在凯文·凯利看来,技术不仅是指斧头、计算机、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等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以软件等非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且也指绘画、文学、音乐、诗歌等通常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它们都由大脑产生出来,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都具有技术属性。因此,凯文·凯利把这样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命名为“技术元素”(Technium),用以指代技术硬件、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以及各种思想。
技术元素的重要特征在于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即技术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凯文·凯利认为,这种自主性表现为:自我修复、自我保护、自我维护、对目标的自我控制、自我改进。如果某个实体表现出了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特性,它就具备了自主性。如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错误时常发生,造成此类突变发生的原因一部分是可以识别的,但也有一部分是不可识别的。研究人员将这些不能识别的因素归诸数据的自我改变。也就是说,技术本身有一定的自由意志,能够做出自主决定。
正因为技术元素具有了自主性,所以各种基于技术的机器开始有点“不听话”了,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技术和人类的关系,也由此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类越来越依赖技术,有些时候人们不得不利用某项技术。技术在这两者关系中地位逐渐上升,它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开始对人类进行奴役,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
《失控》提示我们———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他是第一个把生物学思维方式系统引入对当前科技解释的人。生物学和机械学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机械学把世界看作一个被造出来的东西,它是部分构成的整体;生物学把世界看作是由一颗种子生发出来的、在时间当中绵延的一个整体。他第一次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提示我们———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他把生命定义成六类:病毒、单细胞、多细胞组织、真菌、植物和动物。所有这些生命都拥有共同的生化蓝图。所有的生命都有扩展自己身体的行为,人对自身的扩展就是技术,拥有技术的人就是“技术生命”,就是一种第七类生命。
《必然》这本书的核心意思是———科技本身是一个物种,有自己的诞生、发展和进化节奏,他全面介绍了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思想构成、行为规则以及未来之必然走向。而人类,只是这种生命的哺育者。这种说法太有颠覆性了,凯文·凯利在自己的著作中做到了自圆其说。如果说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的话,科技的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特征。
在《必然》中,凯文·凯利全面介绍了科技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与未来走向,也提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几大必然趋势: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多余资源会非常普遍;互动———人们与数字环境进行密切的互动;流动———数据必须流动起来而不是储存起来才有价值;认知———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尚有无限潜能。
凯文·凯利把整个世界看成生物体的时候,他讲的必然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而是那个庞然大物的基因、必然会走到的方向以及其中的轨迹。因此,科技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不知道它哪天学会站立坐卧,不知道它何时情窦初开,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天一定会来。
三、人和技术的协同共生与发展
实际上,《必然》是为科技这个物种画出了一幅基因图谱。凯文·凯利说:下一个时代是氧气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通过无线网络来传输的信息总量就会超过通过有线网络来传输的信息总量。未来,数据会更多地在每个人的智能设备之间传偷,不会回到发射塔、交换机或者“云”里面。到2020年,超过2/3的信息传送距离不会超过1公里。无人驾驶汽车今后将变成人类的新办公室,用汽车接收的数据将比坐在写字楼里接收的数据更多。
在凯文·凯利看来,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是人工智能,最近两三年,人工智能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谷歌实时翻译软件的正确率达到90%;谷歌的人工智能电子游戏玩家,训练八小时即可达到人类水平;人工智能会比医生更快地读懂X光片,也能看懂一些法律文件;未来的个人用机器人会更加聪明,不需要编程,通过观察即可学习,还可以跟人类协同合作。未来,人工智能会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大家。使用人工智能的用户越多,它就越智能。其越智能,它的用户就越多。
可以想象,人工智能在放大人类现有能力、延长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冲击现有一切。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通过捉捕外界信息、与数据库海量的信息源比对、寻找匹配答案、产出反馈结果的阶段,就如同“情感机器人”,它拥有的仍然是颗“机器之心”。但假如人类仿照自身的大脑制造出会应对外界刺激、产生自主情感的机器人,机器拥有了人脑,或在人的身体中植入某些智慧、记忆、情感的电子芯片,那么两者是否可被视为无差别的人?
人工智能将开辟全新疆域,将挑战人类社会。智能机器人无生无死,人造的“怪物”会冲击一切基于时间有限的人类生命哲学。这势必动摇人类社会基本的秩序与伦理,直指人之为人的根本。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越发展,社会的失业率就越高,机器将抢夺人的饭碗呢?
人工智能的机器理性将成为无往不胜的利器,可毫不费力计算出基于经济利益的最大投入产出比,据此做出最理性的选择。会犯错误的人面对永远不会出错、铁面无私的机器人,是否会不堪一击?智能机器人是否会令这个本就冰冷的世界变得更无情?如果冷血的智能机器人横行,世界将变得高效快捷却又无趣无情?在人工智能与人分庭抗礼,对社会公共事务、生产生活拥有发言权时,这个世界的文化将会如何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需要懂神经科学,懂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智能专家才可以逐步制造出仿生机器人。如果说人是一个碳基的智能体,那么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则是一个硅基的智能体,它具有和人脑同样规模的硅基神经细胞和突触。研究表明,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過这些突触互相交流。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不被使用的突触逐渐减少,到了成年稳定在100万亿个左右。显然,要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元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困难的是,这1000亿个处理器的功能是有所差异的,需要制成数以万计的不同类型,信息中转器则需要更多种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得像神经细胞那么小。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电脑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正是由于建造智能机器难度大,智能机器也将只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一方面,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另一方面,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就可以了,这样也可把处理器的数量大大减少,也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这些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超人”,已成为客观现实。
实际上,技术本身就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社会进步不代表乌托邦。凯文·凯利说:“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每一种乌托邦的构想,其中都存在使其自我崩溃的严重瑕疵。”“大部分反乌托邦故事里的瑕疵也是不可持续的。灾难越剧烈,反乌托邦就消失得越迅速。虽然灾难引发混乱,但应对系统会很快地自组织起来进行应对。”
显然,人类对待技术的态度,取决于技术给人类带了什么。凯文·凯利指出,作为人类思维延伸物的技术元素是一种正在进化的生命,它能够提升个人,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自己,科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成功角色;能够提供知识、安逸生活、自由和选择,促进社会的进步。衡量技术元素“好”和“坏”的标准在于看它带给我们的诸如自由、机会和选择等利益更多,还是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多。显然,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更多。
人类对于技术的态度,应该和技术元素共进共退,采取主动原则,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发更具生命亲和力的技术。凯文·凯利指出人和技术之间具有共生和趋同的特征,二者的博弈不是要决出输赢,而是一个不断创造更多机会、更多选择、更多思想的过程,这种博弈是互相促进、不断进行的,是一个无限博弈。总之,人和技术要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