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参观博物馆成为外国友人了解我国文化特质最快捷有效的方式,而博物馆的英文讲解服务便成为博物馆对外公共服务业务中的重点。但英语讲解服务的现状在技术层面及制度完善上还存在不足。笔者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完善制度。
关键词:博物馆 英语讲解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博物馆已成为外宾了解特色文化最便捷的资源平台,英文讲解工作也愈发重要。英语讲解员作为沟通外宾的桥梁,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前沿载体。如何以英语讲解为媒介更好地宣传中华民族的长城文化,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试述博物馆英文讲解服务中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一、博物馆英语讲解基本情况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是全国最大的长城主题博物馆。至2016年底,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年平均接待外宾5000人次。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英文讲解所面临的情况更加突出。一是英语讲解服务人数较少。全馆能够提供英语讲解服务工作的仅2名,业务人员数量偏少,较之汉语讲解,比例小,效率低。英语讲解员还需负责汉语讲解及其他业务,导致在数量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二是英语讲解培训较少。博物馆对英语讲解宣教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更缺乏专业、系统型的英语讲解培训。三是英语讲解服务专业较差。英文讲解员受专业水平及讲解经验限制,跨文化服务意识较差。[1]
二、博物馆英语讲解现存问题
(一)英语讲解的准确性
一是换位思考,站位英语逻辑。把中文表述时间或单位换成英语或国际统一表达方式。二是精准词义,避免模糊混淆。意义、侧重点不同,需避免混淆。如关隘、城堡是长城防御体系中设防和驻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一般称为关或口,[2]山海关如果作为一个地名,整体来表述为Shan hai guan(地名全部音译),但是如果强调其重要的关口作用,则译为Shan hai guan Pass(山海关的音译+关口意义)。三是讲解表达,融汇直译意译。因长城文化涉及学科众多,表达方法各异,需要在理解汉语字义及意境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思维,通过中文异化英语处理,以化繁为简的方式重新表达出来。如长城的表述从The Wall(墙)到 The Northern Wall(北面的墙),再到The Chinese Wall(中国墙),再到 The Great Wall(伟大的墙),就是意译的最好体现。[3]
(二)英语讲解的可达性
外语讲解有责任客观、准确、公正地向外宾介绍异域文化的面貌,有责任让异域文化体的成员了解并自觉遵循文化交流的规则,更有义务纠正偏执观念、树立正确认知。只有将扎实的英语功底及实践积累相结合,找到讲解与理解的融汇点,才能提高讲解效率。面对衍生问题,通过多渠道民族文化差异及跨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拓展,找到文化交汇之处,培养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灵活讲解。
(三)英语讲解的重难点
一是尊重语言习俗,避免误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词汇意义不同甚至相反,需避免使用或指明新义。如在西方,龙(dragon)是长着翅膀会喷火的邪恶形象,而在中国,龙早已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二是避免或替代表达忌讳、口语、俚语。如长城以外北方游牧民族匈奴(The Huns)曾征服欧洲,被西方人认为是野蛮民族的象征。在此背景下,需考虑民族文化情感而转变表达方式,避免尴尬。三是分清相近词义。词义或字形相近的词汇需进行区分表达,帮助辨识。
三、对博物馆英语讲解的发展建议
博物馆作为城市对外文化的窗口,不仅要配备外语讲解人员,而且需要重视制度机制建设,促进外语讲解业务发展,提升展出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一是完善英语讲解人才的聘用、考核、培训机制,提高待遇。逐步建立、完善英语讲解人才发展机制体制,体现政策倾斜,完善培训、奖励、学习机制。引入英语专业讲师和志愿者,并提供学习深造、成长发展的机会。二是强化业务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整体水平提档升级。强化文博专业知识,把英语讲解做到标准化、专业化,实现中外结合、古今衔接。加强英文讲解与整体讲解业务及其他职能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互惠发展。以英语讲解业务带动促进博物馆各方面业务的发展。三是完善健全文博工作者培养體系,呼吁大学设立相关专业。英文讲解服务是适应发展需要而新近产生的业务,尚不能找到对口的人才供给渠道。因此,急需大学或是社会教育机构设立相关专业,培养既具有历史文博知识又具有优秀英语基础及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引入“互联网+”新概念,利用网络使英文讲解成为新型传播媒介。随着网络终端发展应用,掌上博物馆、家中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英语讲解服务业务可乘坐“互联网+”新概念快车,利用网络为英语宣教业务的发展加分。
参考文献:
[1]章荣玲.关于博物馆英语讲解工作的几点思考[J].长江文化论丛,2011(06).
[2]罗哲文.长城[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58.
[3]于占海,主编.华夏脊梁[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齐雯,女,本科,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长城学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