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会
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朱叶会
目的 调查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52例围产儿死亡情况,从死亡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孕产妇的文化程度、产检次数、人口流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年~2015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3.18‰,其中死胎33例、死产1例、新生儿死亡18例。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前四位依次为胎儿畸形(15例),胎盘因素(10例),脐带因素(9例),宫内窒息(7例)。孕妇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21例,本科5例。92%为外地流动人口。结论 采用先进仪器设备,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加强和完善围产保健工作,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管理,增强围产保健意识、加强孕产妇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是降低我院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围产儿;死亡因素
perinatal;death factors
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医疗保健、文化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围产保健工作开展情况、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科救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随着我院围产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我院围产儿2010~2015年死亡率为3.18‰,较2007~2010年我院围产儿死亡率6.45‰[2]已明显下降。围产儿死亡无论是母体因素、胎儿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仍是我院妇产保健工作的重点,是妇产护理工作者所关注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分娩的16339例围产儿中52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16339例围产儿,其中围产儿死亡52例(死胎33例,死产1例,新生儿死亡18例),死亡围产儿中48例是外地户口的孕产妇,4例是本市户口的孕产妇,孕周28.3~41.3,平均35.1周。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妊娠孕周满28周或出生体重达1000g,或身长达35cm至产后7天内发生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3]。排除标准:计划生育要求的死胎、死产;孕产妇本身患有重大疾病坚持要求妊娠者;外国籍妊娠者。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52例围产儿死亡情况,从死亡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孕产妇的文化程度、产检次数、人口流动性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对孕产妇的文化程度及产检次数与人口流动性进行分析比较其相关性。
2.1 围产儿死亡的一般情况,表1
2010年~2015年共分娩16339例围产儿,围产儿死亡52例,其中死胎占63%,新生儿死亡占35%,平均死亡率为3.18‰,比2007~2010年平均死亡率降低49.3%,表1结果显示,围产儿死亡中死胎33例,占围产儿死亡数的63%,死胎率2.02‰,新生儿死亡18例,占了围产儿死亡人数的35%,新生儿死亡率1.01‰。2012年分娩人数是5年中最多的,围产儿死亡率却是最低的,其次是2015年,但2015年分娩人数却是5年中最少的,估计与当年的羊属性有关,2015年围产儿死亡率比2010年少了2.45‰。围产儿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2 围产儿死亡的原因,表2
表2结果显示,5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位于前四位的是胎儿畸形(15例)、胎盘因素(10例)、脐带因素(9例)、宫内窒息(7例),分别占围产儿死亡的29%、19%、17%、13%,新生儿死亡中有39%是胎盘因素,22%是胎儿畸形。死胎中33%是胎儿畸形,24%是宫内窒息。
表1 2010~2015年围产儿死亡情况
表2 2010~2015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布情况
2.3 孕妇个人情况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表3
表3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低,死亡率就越高,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孕产妇占围产儿死亡率的90%,且外地户口占围产儿死亡的92%,产检次数小于4次的38例中,有20例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外地流动人口。
表3 孕产妇个人情况与围产儿死亡关系
3.1 围产儿的一般情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一亿三千多万新生儿出生,其中630万围产儿死亡。目前,发达国家围产儿死亡率已降至5‰~6‰以下,我国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26.7‰[4],2010年~2015年我院围产儿死亡率一直处于1.67‰~4.23‰,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3.18‰,总体来说较2007~2010围产儿死亡率降低49.3%。随着中国二孩政策的开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仍是我院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研究中发现,我院5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不仅与母体因素、胎儿因素、环境因素有关,还与孕产妇个人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孕产妇文化程度高,增加孕期的产检次数多,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机率。
3.2 围产儿死亡的原因
胎儿畸形居围产儿死亡原因的首位,结构异常的胎儿是自身机体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异常严重时胎儿便会胎死宫内。目前,在我国主要通过超声检查对孕产妇进行产前诊断。我院超声检查主要采用二维超声检查,但二维超声图像分析仅局限于扫描部位的断面,无法三维立体分析胎儿,导致胎儿畸形不能被及时检出,而新技术四维超声可以离体对胎儿细微结构进行扫描,同时也可以跟踪胎儿的运动,最大程度的提升胎儿不正常的检出率。李红军等[5]研究发现,二维+四维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畸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检查,且二维+四维超声有着优势互补以及提升胎儿畸形的检出率等优点。但四维超声的诊断结果受操作者经验、羊水量、孕周等诸多因素影响,故提高影像操作者的影像技能及对孕产妇个人资料的了解也尤为重要。52例围产儿死亡中7例是因胎儿窘迫发生宫内窒息,平均孕周30.2周。李红爱[6]在产时胎心监护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护理中指出,胎心监护可及早发现胎儿窘迫,早期实施处理,在胎儿的重要器官还没有出现损坏时将其分娩出来,防止出现窒息现象。同时,表明产时持续胎心监护可以检测胎儿的窘迫发生情况,对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的诊断率较高,有利于提高胎心监护的效果。
3.3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护理措施
3.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高孕产妇保健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重视孕产妇健康教育,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是当前孕产妇护理界认同的最佳护理方式[7],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孕产妇及家属健康宣教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5min,内容不宜过多,循序渐进,教育内容应从简到繁。保持健康宣教过程的连续性,孕产妇健康教育应从孕前开始,通过孕妇学校、住院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社区服务直至产褥期的电话咨询。对高危新生儿,每半个小时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喂养情况、哭声情况、呼吸情况,尤其是哭声与喂养。临床工作中发现,若新生儿哭声异常,大多数都存在异常情况,应尽早发现,及时协助处理,以降低危险的系数。研究中发现1例新生儿RH溶血死亡,对此护理人员每日给新生儿沐浴时,通过体外黄疸测试仪测黄疸,有异常数据者,及时协助相应处理。本研究中发现92%是外地流动人口,近50%孕产妇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无围产保健意识,产检次数几乎低于3次,有的甚至一次产检也未做过,这严重低于我国卫生部规定孕产期产检次数:初查时间为妊娠12周,产前检查总次数农村不少于5次,城市不少于8次[8]。加强孕产妇围产保健意识成了我院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根本。丁亚媛[9]在社区建立孕产妇保健服务网需求的调查中表明,在社区建立孕产妇保健服务网,进行多种形式健康宣教很有必要。为此,可采用医院联动社区多组织社区活动,如社区围产保健讲课,播放围产保健视频,发放围产保健宣传单,甚至可以免费提供尿HCG试纸,也可以建立围产保健的微信群,帮助孕产妇了解孕期生理、病理及卫生保健、产前检查、临产症状、母乳喂养、产后康复等知识,以提高孕产妇尤其是流动人口围产保健意识,帮助其按时完成每次的产检工作,提高孕产期的生活质量。
3.3.2 心理护理 妊娠、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物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情绪复杂多变期。妇女受孕后,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通过相关的神经生理等中介机制来制约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直接影响孕妇身心健康,增加妊娠并发症的机率,影响胎儿发育[10]。因此,应做好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孕产妇的心理护理。李丹等[10]表明,丈夫支持可以在生活事件和妊娠压力中起着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心理健康与妊娠压力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在给孕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时,可以联合家属一起,给以孕产妇心理支持,帮助孕产妇尽早适应角色的转变,减少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在上海,外来人口逐渐增加,尤其是生育年龄的中青年,由于受经济、教育、医保政策等影响,我院成了外来人口就诊的最佳之选。为降低我院围产儿死亡率,加强外来人口围产保健工作成了我院围产保健的重要部分。而外来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于本市人口,提高外来人口的围产保健意识成了重中之重,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更要对孕产妇做好健康宣教、心理辅导,从而不断提高我院孕产妇的生活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1 杨青,王芳,陈秀华.2006~2012年上海市松江区围产儿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2417~2419.
2 李红, 陈慧华. 7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35~136.
3 陈文英.2009~2014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4):28~31.
4 许厚琴,秦敏,杜莉,等.上海市1999~200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24(36):5150~5152.
5 李红军,陈欣林,杨小红.二维、四维超声联合检查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4):2964~2966.
6 李红爱.产时胎心监护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6):86~88.
7 聂知宜,聂轶男.健康教育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22~2423.
8 李桂青,董蔚.围产儿死亡与流动人口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07~1809.
9 丁亚媛.社区建立孕产妇保健服务网络需求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9):787~788.
10 李丹,徐鑫锫,刘俊升,等.孕期生活事件与妊娠压力: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和丈夫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3,36(4):876~883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1.019
200205 上海市浦南医院妇产科 上海
朱叶会,女,本科,护士
R714.7
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