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张亚安 南秋利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下简称“大创”)是由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创新性研究项目,包括课题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部分,并通过建立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的课题探讨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索热情,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自2012年“大创”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1]。以我校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五年来共申报的“大创”课题63项,每团队为3-5人,总计涉及大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40%。该部分学生查阅、研读文献能力,实践操作及项目撰写能力均有较大提升。
“大创”实施五年来,针对实施管理方面而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项目选题不恰当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故部分项目的选题没有突出原创性,一些项目虽然创新性较强,但从选题到研究路线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定都是由指导教师代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真正调动。
1.2.2项目实施的硬件不足
独立学院没有政府财政支持,出于运行成本考虑,实验室实验设备主要用于日常教学,设备相对比较基础且配套设施落后,并没有太多的条件提供给学生实施大创等课外科技活动,部分高校不重视学生科研项目的条件建设,导致项目实施质量受到影响[2]。
1.2.3项目实施过程指导欠缺
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独立学院外聘教师多(约占40-60%),专职教师人数少,多数高校每年立项数百项,面临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
1.2.4严谨管理不够
部分高校只重视项目申报和结题审核,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经费管理,导致部分项目实施质量偏低,部分项目甚至无法结题。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科研经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是有限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如能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大创”,既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又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条出路[3]。
2.1.1选题经费投入
期望企业大量投入和自身企业发展方向不符的项目显然不现实。选题方面可考虑选择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构建企业研发方向的“大创”题库,学生可根据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申报;同时将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划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大创”项目。
2.1.2项目具体实施
可以考虑将“大创”项目与“3+1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学习三年,企业实习一年)、大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互助体系”,推动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不给企业增加过重负担。
2.1.3指导教师
可考虑采用校内和企业双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强了校企双方师资队伍的交流,保证项目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也有利于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性。
2.2.1“大创”项目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置身企业环境实施“大创”项目,既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研究内容、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与行业、企业接轨,为将来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2.2学生就业机会大增
在企业开展“大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不断加深;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待人接物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一定培养。易产生隐性的就业机会,学生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2.2.3教学相长校企双赢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实施“大创”项目能较好融合学校的教学、数据库等资源,企业的场地、设施等,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深厚的基础条件。“大创”项目同时配备校内企业双导师的做法,为双方师资队伍搭建了沟通、联系、相互学习的桥梁。
在友好企业、实习基地中进行筛选,兼顾企业科研生产方向,企业人文环境,食宿交通等各项因素。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供更多机会了解本行业科研发展动态,和一线企业的生产情况。根据企业科研方向和专业背景知识,由校企指导老师共同商讨构建题目库,并对课题加以简单介绍,以供学生参考,并在申报课题过程中给予全程跟踪指导。
校企合作实施“大创”项目过程管理包括项目选题、申报、立项、开题、中期、经费管理、结题等环节,都牵涉到校企两个单位,管理工作需要做得更为科学、细致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
“大创”是对有科研兴趣的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培养机制,研究过程多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同样指导工作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可通过设立如“大创”优秀成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对学生、校企指导老师、组织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获奖学生可在如实践学分、奖学金评比、推免研究生等方面给予加分,对于获奖教师可计入其教学工作量,并在绩效工资中得以体现。以此来激励师生,提高实验成果转化率。
学生往往对本行业科研活动很感兴趣,可尝试对学生公布该类科研实验室的工作时间,整合现有资源,使实验仪器等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欢迎有兴趣的学生观摩、学习。定期开展实验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学生可刷校园卡免费使用实验仪器。在阅读文献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索性实验并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调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较成熟的高校,交流学习其校企合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定期开会了解学生在企业的生活和科研动态,同时走访校企合作企业并与企业相关人员交流座谈,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更好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1] 蔡志奇,黄晓珩. 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J]. 高教论坛, 2013,8:38~40.
[2] 李季霞. 校企合作构建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 经营管理者, 2017, 1(2): 234~235.
[3] 赵桂英,王忠光,李,鹏. 高分子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培养案例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J]. 化工时刊, 2016,30(10):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