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华
(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550000)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及控制方法
李荣华
(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550000)
针对浅埋暗挖隧道工程施工中的上方地表塌陷问题,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实际情况,对产生塌陷的原因及控制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塌陷;产生原因;控制方法
某公路隧道位于市郊区,隧道进口地形较缓,覆盖层较薄,自稳能力差,易形成地表下沉塌陷。该隧道为双向单洞分离式隧道。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建筑限界净宽为10.25 m;筑限界净高为5.0 m;设计荷载:公路-I级。隧道预支护采用大管棚、小导管注浆、系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型钢拱架作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隧道开挖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有利于及时施作拱部初期支护以加强开挖工作面稳定性,核心土以及下部开挖在初期支护的保护下进行,环形开挖进尺不宜太长,一般环形开挖进尺为1.5~1.0 m左右,不宜过长。隧道浅埋段开挖主要经过粘土层与风化层,拱部上方的1.5 m,为风化层,围岩表现为上软下硬状态,围岩透水性很强。隧道施工过程中,在开挖到20 m时,出现了地表塌陷现象。
2.1 地层条件
(1)处在粘土层下方的淤泥粉土分布十分广泛,厚度在0~4.6 m范围内,局部还夹有粗质砾砂与细质砂。该层的土层属于欠固结土,灵敏度为中等水平,工程稳定性相对较差。
(2)淤泥层和粘土层的下方存在风化层,有较好的渗透性,且工程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很浅,如果施工中未进行针对性处理,将产生流砂或管涌等问题。
(3)隧道洞身处在风化基岩当中,洞顶上的局部风化岩在水的作用下稳定性降低,砂层在渗流方向上容易产生运移现象。
(4)工程内地层的物理性质检测结果为:地层实际含水量偏大,砂石含量大,且大多表现为松散的形态。此外,地层中还分布大量细砂砾,地层整体表现为散粒体,施工中排水会对粉细砂砾造成严重冲刷,促进地层发生变形,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
(5)工程地层的微结构扫描结构显示:粉砂颗粒的构成不够均匀,粒径为0.05~0.5 mm不等,状态松散,几乎不存在胶结物,横断面上存在大空洞,在产生渗流现象后,细小的颗粒容易被水流带走填补孔洞,使得地层产生较大位移;砾砂颗粒的粒径以0.6 mm为主,存在一部分较大的颗粒,纵断面结构有少数空隙。
2.2 施工条件
(1)施工过程中地质的超前预报不够深入,对有几率产生的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认识,塌陷事故产生在洞口浅埋段注浆加固区,如果在注浆加固区中预留充足的保护空间,并切实做好地质预报,完全能有效防止塌陷产生。
(2)隧道内注浆加固范围较小,注浆孔的间距过大,使得浆液在扩散以后无法形成连续的止水环,不能发挥止水作用;此外,隧道设计选用超前小导管注浆,但由于区域内的地下水较为丰富,实际渗漏现象严重,小导管作用有限,导致施工面产生管涌。
(3)隧道洞身上方地面沉降监测不到位,没有对深层次的地层沉降进行监测,由于洞口上方地面同属工程结构,具备一定刚度与强度,如果地表以下的地层产生较大变形,必然会对地面稳定性造成影响,所以单单对地面状态进行监测是远远不够的,导致在产生沉降后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错过了最佳的塌陷事故防控时间。
3.1 塌陷控制方法
(1)施工内无足够有效的支护是造成地表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尽可能加强无支护区域,同时对这一区域进行相应的加强预支护,这是防控地表塌陷事故的首要前提。
(2)由于地层和围岩的土体具有松软与蠕变特点,且压力拱自身稳定性容易受到时间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产生小规模塌方,需要立即进行处理,以此形成一个稳定的下级压力拱,防止产生更大规模的塌陷。
(31)从塌陷产生原因分析中可知,涌水流砂为形成塌陷的主要诱因。对此,在具体施工中必须注重地下水的有效处理,可采取超前注浆等进行堵水,以免由于涌水流砂现象造成洞身塌方与地表塌陷。
(4)对于隧道中的软弱层,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措施对地层实施加固处理,以此确保压力拱自身稳定性,促使下级压力拱形成,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5)由于压力拱失稳是因为拱脚被破坏造成的,所以施工中必须重视拱脚变形监控。若施工中遇到砂层,特别是在已经产生塌方的隧道段,需要强化洞身两侧及前方的加固支撑,并对隧道的初期支护进行补充注浆。
(6)隧道的地表塌陷现象通常具有突发性特点,在塌陷产生以前地表并没有显著的沉降,所以在容易产生塌陷的位置要进行深层位移监测,同时强化洞身中的监测,以便准确预报地层沉降,存在预兆后立即处理,以免造成大规模塌陷。
3.2 塌陷控制方法应用
(1)采用超前钻孔对掌子面前方地层状况进行明确,根据探测所得结果,采用垂直旋喷法对地层进行加固,配合使用全断面注浆。
(2)调整隧道施工的超前支护,使用4.5 m与2.0 m的注浆小导管,采取长短结合法对地层实施超前加固。
(3)隧道初期支护的型钢间距改成由50 cm变更为40 cm,以此缩短开挖施工步距,减小无支护区域,同时还能进一步缩减循环周期,大幅提升隧道初期支护强度与刚度。
(4)在钢架的拱脚位置设置注浆小导管,小导管的长度为3.5 m,在拱腰每侧设置二根,设置完成后注入水泥和水玻璃的混合浆液,以此有效加固钢架拱脚。
(5)施工过程中切实强化洞身及地表沉降监测,加密布置监测点与缩短两次监测的时间间隔,同时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立主要监测断面,在此断面上实施地层分层沉降监测、分层水平位移监测等,从而整体反映地层实际情况。
3.3 应用效果
通过对上述控制方法的应用,地层经旋喷加固后强度明显提升,实际渗水量降低,采取长短结合加固方式的隧道掌子面十分稳定,拱脚加固效果良好,后期施工顺利进行,没有产生沉降与地表塌陷事故,说明此控制方法切实有效。
(1)隧道施工面存在支护不足区域是引发地表塌陷主要原因,在实际施工中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尽可能加强支护区域,同时做好预支护,限制上方地层位移,促使下级压力拱形成,预防塌陷事故产生。
(2)涌水流砂同样是造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地下水的处理给出足够重视,同时有效加固地层,防止塌陷产生。
(3)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深刻理解浅埋暗挖隧道的基本机理,严格贯彻执行“超前支护、严格注浆、弱爆破、短进尺、增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方针,进而达到有效预防塌陷产生的根本目的。
[1]张成平,张顶立,王梦恕.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11(12):3601-3608.
[2]陈军.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0(7):116-118.
[3]张成平,张顶立,王梦恕,黄俊.浅埋暗挖重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10(S1):3244-3250.
U457+2
C
1008-3383(2017)04-0165-02
2016-12-28
李荣华(1979-),男,贵州贵阳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