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之至 张安彤
力克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文/李之至 张安彤
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到上海,深入基层调研考察一直都是习近平的工作习惯。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四年来,习近平在国内公开报道的考察有50多次,去了29个省市,累计调研时间100多天。
在习近平看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四年来他每到一处,都会奔赴一线,先去百姓家里、企业、科研院校看看,再与地方主官座谈。
每一次考察目的不同,关注点也有变化。在河南等地考察时,他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在广东、江苏、湖北、重庆等经济形势较好的地方考察时,习近平关注“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落实情况。在贵州、湖南、陕西等地的集中贫困连片区,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脉“穷根”出对策。在青海、云南、黑龙江等有绿水青山,却缺乏“金山银山”的地方,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这四年里,习近平在一次次深入考察中,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定调子,作规划,出思路,推政策。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经济增速虽变为中高速,但在世界上仍属于高速增长,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2013~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6%。
“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
在习近平的五十多次考察中,考察经济发展占了一半以上。
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当下,经济领域的炙手可热的“新常态”,便是习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的一次考察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习近平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很难说,关于新常态的灵感就是来自这次考察,不过他在各地考察的收获,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新常态的内涵中。
习近平在各地调研中,新常态都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概念,像在浙江、贵州、吉林、重庆等地考察时,习近平的讲话中都有新常态。这一判断已成为中国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新常态是什么?习近平比喻说,“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在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但是对新常态内涵的理解,依然存在着误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举了几种极端的情况,“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他表示,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除新常态,在各地考察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会上特别听取了江苏、重庆、河北以及深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汇报。
之前在几个地方的考察中,习近平都重点考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河北考察时,习近平选择了号称“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唐山,也是供给侧改革中任务压力最大的省市。在与地方主官座谈时,习近平特别提到希望唐山“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
其实,根据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
改革面临的阻力不小,仅就钢铁去产能而言,2016年上半年,钢铁去产能达到1300多万吨,只完成了2016年4500万吨目标任务的30%左右。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6月,国内粗钢产量达6947万吨,折合日均产量231.5万吨,甚至超过4月份日均231.4万吨的历史峰值。
正如习近平所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能否真正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能否真正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考验着各级政府的魄力和决心。
2016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常例推出长篇记者述评《中国经济新方位》,几乎占了头版下半版。熟悉中国的人都知道,一般在这种版位出现的文章,多是“社论”“任仲平”。可见,文章非常重要,中国经济的新方位值得关注。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如何适应、引领经济的新常态?习近平2016年在重庆考察时,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四年来,在习近平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重要位置。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摆在第一位。
在习近平看来,“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
就中国经济而言,虽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而创新能力不强,这是中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五十多次考察中,习近平多次都提到创新发展理念。盘点习近平在29个省市的考察行程,高新企业、科研院校几乎是标准行程。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观看了光纤通讯、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创新成果展示。之后他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在重庆考察中,习近平去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柔性屏、超高清显示屏等产品前观看演示,了解8.5代液晶面板生产工艺流程,用放大镜贴着玻璃面板观看里面的电路。习近平表示,“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他赞扬“创新人才犹如优秀种子,很是难得,要大力培养”。
这四年里,围绕“创新驱动”,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包括《关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若干意见》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
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更多资金被投向科技创新活动。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1.4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其中企业研发支出超过77%。目前国内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而在一些航空航天、高铁和核电等战略高技术领域,中国正由“跟跑者”向世界“并行者”或“领跑者”转变。2016年10月17日,神舟11号飞船成功发射,和天宫二号顺利对接,两名宇航员在轨飞行3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
几年来,在高铁等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领域,“走出去”战略在复杂的海外市场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一步步实施。中老铁路已经开工建设,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也正式启动,印尼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铁也已开工建设,俄罗斯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也在加快推进。
在核电领域,2016年9月中旬,历经一波三折的博弈之后,中国拟占股1/3的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终于获得了英国政府的批准。这意味着中国核电企业终于正式进入了英国核电市场。
“中国正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国家使命感投入巨资推动创新,在核心技术上减少对国外的依赖。而中国雄心勃勃的创新举动可能最终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一条更快增长之路。”《华尔街日报》近日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称,中国的研发开支在2009年超过了日本,在2013年超过了欧洲,而到2020年将有望超过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近日也撰文称,“中国有战略、财力和决心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将发展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型社会,同时能够成功规避周期性危机。”他说,“我很少对全球经济前景感到乐观,我认为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国经济崩溃论’严重得多。我认为,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带动,将会陷入巨大困境。”
“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习近平的50多次考察中,有15次去看望了贫困户,并且其中有3次专门就是奔着扶贫工作去的。
在习近平的心中,扶贫工作到底有多重要?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曾回忆,“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后来,习近平到了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就任总书记之后,他对贫困百姓的牵挂依旧,“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习近平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这是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
这次考察是习近平自己提出的,当时领导机关明确,总书记这次就是来看“穷”的,要确保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并且要求村民有什么说什么,说不上来不要紧,但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村民家里也不许搞装饰,要保持村里生活的原生态,不要为这次考察活动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
这一规矩在之后的历次考察中被延续。每次考察扶贫,习近平会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去调研,而且要求“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从历次考察的行程安排中也可见一斑。一般而言,习近平到地方考察的日程,多在三天左右,而去看望城乡百姓往往会占去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有几次考察中,习近平下飞机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地贫困户家里。
2016年2月13日,习近平一下飞机就前往自己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慰问父老乡亲,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4个多小时的看望调研活动结束后,又马不停蹄赶回延安市,召集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一起,讨论革命老区如何脱贫致富。
当下,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的压力正在层层向下传递。习近平2013年11月在湖南考察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成为了当下扶贫政策中的主旋律。
在2015年11月末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份都立下了扶贫“军令状”。中办国办新印发的考核办法显示,如果扶贫出了问题,省级党政负责人将被约谈甚至问责。
各地纷纷制定贫困县摘帽时间表。贫困县较为集中的贵州省提出,到2015年要完成30个贫困县摘帽,剩余的20个贫困县需要在2018年全部摘帽。
湖北省明确,全省37个贫困县,以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的县,需在2017年摘帽;达到65%以上、不足70%的县在2018年摘帽;其他贫困县在2019年全部摘帽。
按照现行标准,中国还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不含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至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扶贫工作中“好啃的骨头”也都啃完了,剩下的7000万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的“硬骨头”。
另外,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对减贫的拉动效应降低,而转方式、调结构,压缩淘汰一部分过剩和落后的产能,势必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宝国担心,“不仅会减少贫困地区新增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定比例的已外出劳动力回流。这将不仅仅影响计划中的新增劳务脱贫计划,还有可能增加返贫,从而增大2020年脱贫的压力”。据他了解,“2015年我国新增10万元非农业增加值的就业人数,比2010年降低了32%”。
精准扶贫在各地落实的过程中,如何做到“精准”,也是一个难题。2015年10月8日,审计署公告显示,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了3119名扶贫对象,其中有343名财政供养人员,包括村干部、教师、行政人员等。
但是,成绩是显著的。2016年8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高度评价中国的扶贫工作,认为通过有针对性的多维减贫和精准扶贫,中国使6.6亿人脱贫,为人类的包容性发展作出了贡献。报告还特别以西藏自治区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为例,介绍西藏根据地方水资源等条件,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与包容性发展的成功实践。
从12月下旬开始,中央对各省区市首战之年脱贫攻坚进行评估考核。按照习近平的指示,对完不成节点任务或弄虚作假的,要“军法从事”。
“这几天我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气质量如何,希望雾霾小一些。”
习近平五十多次国内考察中,最特殊的一次,莫过于2014年2月25日中午他现身北京南锣鼓巷。当时恰逢“霾锁京城”——连日来,北京遭遇重度污染天气,连续四天北京都将大气污染预警由黄色上调到橙色。根据橙色预警,公民应该注意健康保护,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这个时候,习近平不但出行了,而且没有戴口罩。
在网友点评中,习近平这一次考察,被认为是与京城的百姓们“同呼吸,共命运”。
事实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是贯穿习近平国内考察的一条主线。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就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4年2月,他在北京考察时谈到,“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虽然说按国际标准控制PM2.5,对整个中国来说提得早了,超越了我们发展阶段,但要看到这个问题引起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关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置。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5年1月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习近平还特地同当地干部合影,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希望“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6年1月在重庆,习近平要求“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2016年8月习近平对青海的考察,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生态保护。3天行程中,习近平在察尔汗盐湖关注循环经济发展,到长江源村视察生态移民搬迁,去西宁看环境监测、光伏产业……行程全都是围绕着生态保护进行。
对于青海的定位,习近平连用了三个最字:“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他还特别给青海省委、省政府下任务,要求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叮嘱黑龙江代表团要保护湿地,同时还询问了大小兴安岭停伐转型情况。两个月后,习近平便来到黑龙江调研。专机从北京直飞“祖国林都”伊春,主要就是考察林区转型。习近平还登上黑瞎子岛,实地察看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要求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
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早在11年前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舟山调研时,听说这里正在规划建设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他重提往事,“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习近平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
不可否认的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下已经成了全民共识。
但北京的蓝天,仍是习近平的心事。APEC期间,习近平说,“这几天我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气质量如何,希望雾霾小一些,以便让各位远方的客人到北京感觉舒适一点。好在是人努力天帮忙啊,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总体好多了,不过我也担心我这个话说早了,但愿明天的天气也还好。”习近平的一席话,平实而厚重。有人感到了压力,百姓看到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