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刘琦
摘 要: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但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现土壤严重沙化、退化。本文通过研究若尔盖草原退化情况与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若尔盖草原;土壤;沙漠化;生态破坏
一、区域概况
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一块特殊的区域。海拔在3300米到3600米之间。东部的低海拔地区,它是高原,而相对于它东边的岷山、南面的邛崃山、西边的果洛山、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以及北面的西秦岭等山岭,它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是高原上的一个盆地。
若尔盖的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龙江、包座河和巴西河。若尔盖草原水源充足,河流蜿蜒曲折,牛轭湖星罗棋布,独成一湾风景。其气候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约为0℃-2℃,年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南部的红原县最高月均温不超过15℃,北部玛曲县最高月均温仅10℃上下。
若尔盖地区土地以沼泽居多,土壤长期浸泡在水中,温度较低,因此主要以沼泽土为主,潜育化程度高,有机质氧化缓慢,部分地区分布着大量泥炭。若尔盖草原地处黄河上游的大拐弯,它是在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四周群山环抱,所以也成了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贾曲的汇流处。由于气候寒冷湿润,蒸发量小,排水不畅,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有利于沼泽的发育。若尔盖草原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若尔盖沼泽,沼泽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0%-30%,泥炭平均厚约1米左右。从而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
若尔盖山原沼泽在分布上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分布广。沼泽不仅分布在平坦宽阔的河滩、湖群洼地和阶地上;而且在某些无流宽谷和伏流宽谷地带也有分布。二、面积大。这里的沼泽面积有3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泥炭沼泽。三、沼泽率高,沼泽率一般达20%~30%。黑河流域比白河流域高,而且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均多于上游。
二、草原的变化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并且在加快科技发展的同时没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知不觉走上了西方大多数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据资料显示,90年代前,这里还是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地。现在,这片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草场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的破坏,已经严重退化、沙化,两大母亲河受到了威胁、草原生态平衡以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2002年7月17号,记者一行来到若尔盖草原,在这里,草原的沙化、濕地的萎缩和鼠害的猖獗已经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大量的“海子”(高山湖泊)已经消失。若尔盖全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978万亩,其中严重退化草地已达430万亩,占整个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1999年,若尔盖沙漠化草地面积仅为50多万亩,到2002年已经达到70万亩,潜在沙化面积91.5万亩,而且每年还在以11.8%的速度递增。
三、解决措施
要彻底解决若尔盖湿地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对整个区域进行全程制,政府机关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在这中间将起到“总指挥”的作用。要求有关领导不仅要加强对湿地生态退化问题的认识,还要能统筹安排好各项防治保护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以《防沙治沙法》和《国家湿地法》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将湿地保护和沙化治理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标准。其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依法行政、积极管理,一是要做好普法教育二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三是要严厉打击破坏湿地植被的行为。对于土地权属问题,必须明确每个牧民对土地的使用权面积和权限范围,严禁非法使用土地,杜绝滥垦、滥砍、滥牧、滥挖、滥采等破坏行为,改善牧业结构,把人为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保护区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必须加强管制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管理方法。在繁殖期严禁牧民进入保护区,严禁非法狩猎、捕捞和食用野生鸟蛋。同时,各保护区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好的政策和管理方法的落实是必须建立在提高当地文化素质水平,树立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上的,最根本的是发展教育,引进人才。鉴于当地特殊情况,笔者认为须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起,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抓好基础教育,带动成人教育。科技人才是实施保护措施的一个保障因素。对此,当地政府应该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强与外界社会交流,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条件,做好软件支持。国家应大力提倡大学生支教、支边,提高补助经费,在他们就业和深造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