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永驻儿童心田,情怀辉耀未来人生

2017-02-28 09:46张利群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对联长城文化

张利群

目標预设:

1.读中感悟,理解对联的意思和内涵,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读思结合,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在阅读、展示、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朗读、体悟和表达能力。

3.涵养对美好作品的欣赏与品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积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厚重的爱国情。

课前活动:对春联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书声琅琅读好“长城”

1.同学们,刚才咱们诵读了春联,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

(出示: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当。位置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今天,张老师也带来了一副对联,请看。(出示《长城赞》)

2.跟我们刚才诵读的春联比较,这副对联有什么不一样?

这么长的对联,你还能读好它吗?请自由练读。

(出示要求: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②节奏鲜明,富有气势)

3.展示朗读、评价,相机正音:将帅吏卒、黎庶百工、长龙烽垛、雄关隘口。(个别读、男女生读、挑战读)

读好这副对联,首先要读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读出气势,读出字里行间弥漫的豪情,甚至读出一种画面感。这样,既能读得荡气回肠,也会感动听的人,我们的朗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来读好整副对联。建议一下,你们想怎么读?

4.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建议再读对联)

板块二:自学展示读懂“长城”

1.同学们,刚才咱们热热闹闹地读,读得铿锵有力,接下来换一种读法,安安静静地读。(出示自读清单:①默读静想,逐句理解对联的意思。疑难处可借助补充材料《万里长城》。②选择上联或下联,就自己读懂的内容,准备向大家做3分钟左右的讲述。准备时间:5分钟)

2.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属于你们的讲坛已经设好,有请小讲师展示自学成果,欢迎台上台下互动。相机理解:

(1)很多人参与建造长城,具体是指哪些人?(理解: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2)“丰碑”原意是指?在这个语境下,你们是怎么理解的?(交流)

是的,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毅力的象征、血汗的凝聚,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长城见证了这一切,浓缩成两个字,那就是——丰碑!

(3)讲到奇观,可照应全文,长城奇在哪儿?(从上联的时间角度和下联的空间角度理解,并以图解说: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3.补充:(出示)这是美国宇航局于2003年5月,在一颗卫星上拍到的照片,比较清晰地显示出长城的轮廓,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所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参观长城后这样感叹: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想一想,克林顿先生仅仅是在夸长城、赞长城吗?(讨论)

板块三:联想拓宽读厚“长城”

1.(观看风光片《长城》片段)宏伟建筑与文本语言比照,请评价一下这副对联。

的确是对联中的珍品,其作者是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古建筑学家,叫罗哲文,

(出示人物介绍)

2.对联是要挂起来、贴起来的,怎么挂呢?上下联的位置怎么摆?

(上联放右,下联放左)

3.很多对联有横批,如果也给《长城赞》加个横批的话,你们有什么建议?

(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这样一副赞美长城的长对联,想一想,挂在哪儿你们觉得会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习小组再次商量并交流)

原来挂的不仅仅是对联,更是它代表着的祖国。提起长城,它不仅是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世界八大奇迹之首,它更是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图腾和象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所以《长城赞》,不仅赞长城,更赞民族、赞祖国。当我们登上八达岭最高的烽火台,看崇山峻岭间蜿蜒的长城:当我们昂首阔步走向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甚至当我们走出国门,凝视祖国的方向,愿我们牢记这副《长城赞》。(齐诵全联)

5.如果说罗哲文先生表达爱国的方式是豪迈和雄浑的,另一位诗人同样以长城表达的情怀,却是委婉和绵长的。(介绍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

她借长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欣赏诗歌《长城谣》朗诵视频,并进行交流)

6.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的“敕勒川、阴山下”,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她无法出生和成长在这个地方,所以故乡的长城也就只能出现在她的魂梦之中。今天,就让我们来告诉席慕蓉,她梦里的长城、她心里的长城,是怎样的长城!

(师生合作诵读《长城赞》)

同学们,对联可以挂在墙上,诗歌吟诵在唇齿之间,但是有一天墙体会剥落,岁月会变迁,而不会消亡不会磨灭的,是中华儿女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子之爱和永恒眷恋,无论身在何处,这份深情永驻心头。(歌曲《我的中国心》响起)

思考:

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名作细读》自序中说,语文教师的使命,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的确,“语文”是一个庞大的事物,历史画卷的多姿、古典艺术的辉煌、劳动人民的智慧、音乐美学的魅力、语言艺术的精致,甚至哲学信仰的理性思考。当我们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语文的时候,这些都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学习《长城赞》这样的经典作品,学生的视界不能局限在咬文嚼字和文学赏析等“语文知识”方面,文本的光芒不能因教者的短视而被束缚,更应当步涉历史、艺术、美学等范畴,在“长城”主题的统领下触摸其背后的诗、文、乐、画,进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童心才可被照耀,情怀逐渐丰润葳蕤,最终获得关于“长城”、缘于“长城”又高于“长城”、长于“长城”的文化印记。这就需要教者拥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对意象主题的深度敏锐,对定篇《长城赞》和选篇《万里长城》《长城谣》的重组架构,以及对课标对儿童的精准认知:既要充分打开,统整资源,又要基于儿童而不一味迎合儿童,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也关注到儿童向上投视的目光,于涵咏意趣中开掘出思想的恰到好处和方法的深入浅出,让“长城”蕴含的文化、精神、情思在儿童心中长久留驻,

一、讀“进去”,品“长城”形象之奇丽

主打作品《长城赞》是一副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涵深远。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历经千年风霜的巍峨丰碑:下联从空间人笔,描绘长城那举世罕见的奇骏雄姿。如何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内部,破译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密码?

第一层次,一咏三叹扎根言语实践。

有“文化”的语文并不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恰恰是从文化的角度观照语言,赋予文字文化的意义,从语言文字中生长起文化。于是,从读得正确到读出豪情,再到读活画面,自由读、挑战读、建议形式读、师生合作读,如此螺旋上升,反复诵读,一咏三叹,构成了情境性强烈、感情负载饱满的言语实践,“语文知识”于读中渐次明了,长城历史之悠久,形象之浩瀚,更在学生眼前和心中开始凸显和立体。

第二层次,互动生成填补意义空白。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老师要做到坚决不讲,要讲的,应是学生感觉得到又说不出来,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有所不知的东西。于是在我的暗示和鼓励中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字面学习,并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交互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辨认出隐藏在文本里的召唤结构,即意义空白:丰碑和奇观。先提示学生关照全文,还原出这两个关键词原生的、规范的意义,再推动学生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将其微妙的内部密码层层揭开。至此,长城乃人民毅力之象征、血汗之凝聚、智慧之结晶已经不言而喻,从而实现了从“物象”到“意象”的第一步。

二、读“出来”,悟“长城”情怀之高远

《长城赞》赞长城,然而仅仅如此吗?孙绍振先生总是能“见人所未见”,因他有文本细读的“第三只眼”。如果也用“第三只眼”关照此对联,学生或许还能读出更丰富绵长的滋味。

第一层次,穿越形式揭开内容秘密。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语)。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对联也是“一个秘密”。所以在课前的对春联游戏中初埋伏笔,课始温习对联之特点,再到课中给《长城赞》加横批,最后思考此联适合挂何处:以及理由阐述,整个过程中既有静下心来的孜孜叩问,也有生动活泼的体察推敲和心领神会的联想判断。学生最终悟出原来挂的不仅仅是对联,而是它代表着的祖国。长城已经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中国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标志和图腾,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形式”成为内容的贯穿和出口,意象秘密呼之欲出。

第二层次,统整资源汇成意象内涵。

语文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文学阅读更应是文化的种子,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热情、真知和信仰,关注人生甚至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在充分学习《长城赞》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往前走了一步,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发掘意象的另一些表现形式——磅礴秀美的风光片、委婉绵长的《长城谣》、深沉热烈的《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从经过精心筛选的具有不同表现力的媒介资源中,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里,形成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的综合素养,获得情感的升华与精神的敞亮。至此,长城赞、民族赞、祖国赞,爱长城、爱民族、爱祖国,意象内涵水到渠成。帮助学生经历丰厚的文学阅读,听到悠远的历史回声,接通割断的文化血脉,成为有趣味、有信仰和有灵魂的人,是语文教育的出发原点,也是终极旨归。

猜你喜欢
对联长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巧出对联
谁远谁近?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贴对联
长城,长城
解缙二改对联
长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