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鄂生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当前对于新金融的任何讨论,都应该放在一种科学的制度框架之下,首先讨论我国金融制度框架体系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曾撰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表达出要“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业态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的观点。从传统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与新金融机构的商业开发、战略合作,从资本市场角度则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和谐共存的金融制度框架。
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绝非对立的两面,而是共生共赢。传统是根,要保有传统的精髓进而发扬光大,而新金融只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而非一个单独的行业。眼下的关键,是如何将两者更好地融合,从战略角度来进行统筹,促进我国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制下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全面认识新金融
当前对于新金融,应该澄清几点认识:
其一,新金融是否解决了核心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金融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难题。例如,一直以来,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利率定价机制改革究竟应该如何推进,其关键还需考虑到P2P等新机构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收窄了银行赖以生存的利差收入,改革应该更有针对性。其实,一些机构和业态尽管确实在服务便利、差异化、个性化等方面颇有突破性进展,但它们的“野蛮生长”大多是建立在务虚层面上,一些从业者对整个金融业态并没有清醒认识,也并未解决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其二,风险如何定性? 正是因为盈利模式这一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而可以说,当前暴露风险的一部分新金融机构,其初衷并非就是想从事非法集资等交易,但他们趋利的欲望与机构本身的低盈利相抵触,致使他们开始利用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来“钻空子”,最后一些机构演变成为非法集资。
其三,“新”和“旧”如何界定?
所谓新金融,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辨“新”与“旧”。一方面,“新”是在问题导向的前提下弥补现实机制的缺失,造就新的机制、状态;另一方面,创新即是创造,要不断积累经验和经济社会需求,就如同改革开放至今,每个历史阶段都在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方针的指引下一步步发展。回顾历史会发现,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有传承的,都是既有经验教训的充分总结,一步一步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创造。
因而,互联网并非只是一种推动我们技术进步的工具,更是让我们认识时代变化、改变思维模式的渠道和动力。而以互联网金融为重要部分的新金融,也同样如此。
代价和成本
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就是规范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扭转互联网金融某些业态偏离正确创新方向的局面,遏制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高发频发势头,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的监管长效机制,实现规范与发展并举、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
规范整顿就是为了更好的、健康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一放到具体工作中就变得复杂了——包含了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架构以及确定哪些业态和机构需要支持,哪些需要抑制。并且,具体的整治工作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权衡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金融系统与19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体系内银行比较脆弱,监管层的侧重点是要防止每一个单体机构出现风险,因而当时处理一个小型机构或许会花费巨大的精力。但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我们针对单体机构出险的抗击能力已经大大提升,解决办法和途径也多了,因而最主要的是着手应对系统性问题,即系统性风险。
例如,有一些观点容易纠结当前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数据真假,这其实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看问题,即单纯从银行角度来看,不良贷款风险是可控的,但如果从我国整个资金系统来看,很多问题就需要重新审视了——新金融机构中流转的资金很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尤其一些新机构的理财产品之所以能标注较高收益,其资金池不仅来自于普通投资者,也包括大量传统金融提供的杠杆资金,其中就包含房地产投资等诸多领域。
由此,我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整治风暴,首先不应该太悲观,应秉持平常心;其次也不应盲目乐观,新业态的发展每分钟都在发生细微改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的金融改革蓝图,我国当前的改革任務还很艰巨,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能走在世界前列,但并不代表整个金融体系、制度和市场已经成熟,还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代价。此次风险整治工作,就是要让这些业态和机构付出代价,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摘桃子的,即便有人摘到了桃子,也很可能会出风险。
因此,不论是创新、整治还是监管,都必须付出代价和成本,每一家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机构,都应该秉承普惠金融、服务大众的宗旨,以绿色金融和共享经济为主线,在金融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