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毒伏邪”学说论述肾性血尿

2017-02-28 10:18曹云松丁昕宇任可王敏
环球中医药 2017年5期
关键词:伏邪肾性少阴

曹云松 丁昕宇 任可 王敏



·学术论坛·

以“热毒伏邪”学说论述肾性血尿

曹云松 丁昕宇 任可 王敏

肾性血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发生、发展与“热”“毒”“瘀”“虚”关系密切,常呈现胶结难分、缠绵不愈的状态。笔者参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际观察,认为肾性血尿的核心病机应为“热毒伏邪”,采用养阴清营凉血、宣散而透毒外达的治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肾性血尿; 热毒伏邪; 清营凉血透邪

肾性血尿的发生发展与“热”“毒”“瘀”“虚”关系密切,常呈现胶结难分、缠绵不愈的状态,究其缘由,应以“热毒伏邪”为核心病机,多兼肾阴不足之象,采用养阴清热,透毒外达的治法,可以取到良效。

1 热毒伏邪概述

1.1 伏邪简述

伏邪,又称伏气,原意是指感受邪气,潜藏于体内,逾时而发。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专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不足,不能祛邪外出,使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肤,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而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七情、饮食、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致病因素。如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

关于伏邪的发病和涉及范围,后世逐渐完善,如清·刘吉人《伏邪新书·伏邪病明解》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这里所指的“伏邪”大大扩展了涉及范围,伏邪不仅指外感六淫所致,还包括内伤杂病所致,如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者;或暂时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因素,残余邪气潜伏体内,遇诱因则反复发作等,都是伏邪涉及的范围。

1.2 热毒伏邪之说

热毒之说,所言者较少。在诸多病理因素中,不外乎湿、瘀、热、痰等,但就病理性质而言,湿性黏腻,痰浊阻滞,一般会引起疾病的缠绵难愈,而对于经络脏腑实质性破坏较轻,对于血络的损伤少;而火热之邪则易于损伤血络,煎灼津液,炼血为块成瘀,血络干涸而瘀血遂生,造成各种出血,故伤及经络者较多。热毒之邪作为病理因素,易于流窜经络血脉,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潜伏藏匿于内,损及络脉,加之热性走窜,毒性剧烈,为病尤为难解,如遇诱因,反复迁延而不愈。尤在径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近代周仲瑛提出“伏毒”的概念,概括其有“隐伏、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的致病特点,认为“伏毒”是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性,表现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的临床特点。而内生“伏毒”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因多种病理因素,如湿、热、痰、瘀等蓄积体内,不得化解,转酿为毒,藏匿深伏,性质多端,交错为患,反复发作[1]。

1.3 伏邪的内在特点

伏邪具有“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故更多更长的是在体内“伏而不发”的过程,有医家就认为“伏”是积累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加之诱因,就会出现“发”的临床表现[2]。所以,不仅要对伏邪发作时进行辨证治疗,还要探寻邪气潜伏深藏之时的治疗措施,阻断伏邪“量”的积累防止或延缓其达到“质”的变化。

2 热毒伏邪与肾性血尿

2.1 热毒伏邪的部位及途径

对于伏邪潜藏的部位,大部分医家认为邪伏少阴,如喻嘉言、张石顽、叶天士、柳宝诒等人,其中以柳宝诒阐述最详。他说:“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若皮肤有卫气流行之处,岂容外邪久伏。况果在皮肤,则病发亦轻,何至深入脏腑,而有险恶之证耶?”明确指出伏邪潜藏于少阴。

伏邪深入外透的途径,柳宝诒认为由皮毛循经络而伏于少阴,又从经络外发于诸经,他说“伏温之邪,从经络内袭”“邪伏少阴,随气而动,流行于诸经,或乘经气之虚而发,或挟新感之邪气而发。其发也,或由三阳而出,或由肺胃;最重者热不外出,而内陷于手足厥阴;或肾气虚不能托邪,而燔结于少阴。是温邪之动,路径多歧,随处可发,初不能指定发于何经”。可见柳宝诒已然认识到伏邪的外在表现不一,向外透发的途径也非一,与肾气是否充足、感邪轻重等均有关系。

联系到肾性血尿,主要病机应为热毒深入少阴,潜伏于内不解,损及肾经络脉,血不循经而外溢,故见尿血;若兼素体阴虚,祛邪之力不足,热毒日久煎灼阴液,则见阴虚益甚,形成恶性循环。结合临床实际所见,可以表现为咽痛、发热、皮疹、紫癜、血尿等。

2.2 热毒伏邪的引动和外达

从西医方面来看,多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都有前驱感染病史,如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等,其中以上感最为多见。如IgA肾病一般在上感后数小时或1~2天内出现肉眼血尿,其他如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阶段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等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也有相当部分存在前驱感染的病史。相对于中医理论而言,这一发病特点与“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极为相似,感受外邪后随即出现尿血,可以认为邪气经过皮毛或者口鼻的途径侵犯入里,影响到肾的功能。在临床中,笔者也实际观察到许多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外感后血尿加重,而外感驱除后,血尿随之减轻或消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际的病机当中,存在外感引动伏邪、伏邪借机外发的状态,疾病在动态中出现变化。

外感引动伏邪,如《素问·缪刺论》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多数医家认为外邪侵犯人体后,可从皮毛、口鼻而入,肺与皮毛相合,且少阴肾脉注入肺中,循咽喉,故风热毒邪直接入于肾,如正气不充,则邪气潜伏于少阴,久蕴为热毒而发病。邪气内伏而不得透发,蕴毒聚邪,阻滞肾之经络,造成“络脉缠绊之地”,日久则为“血液稽留,为积为聚,为肿为毒”,进而出现血络损伤,溢出脉外而尿血[3]。

伏邪借机外达,如正气逐渐充盛,伏邪借外感之际,或其他诱因,可出现热毒外透、邪随达出的征象,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发现有些肾性血尿的患者因外感、过敏等出现细小红色皮疹,经相关检查并未有所异常,恰恰表明此时正是热毒自血分、少阴向外透达的时机,如及时的应用清营凉血、清透疏泄的治法,则可使热毒随之而去,血尿减少而疾病好转。

2.3 热毒伏邪与肾性血尿的关系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炎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精、阴、阳的亏损,标实主要是外感、水湿、瘀血、湿热、热毒等。近些年关于上述病因病机的探讨较为完善,但论述热毒伏邪与血尿关系者较少。就肾性血尿而言,笔者认为以肾阴亏虚、热毒内伏为主要病机。肾阴不足则络脉失于濡养,热毒本就潜伏于内,本虚邪实相合,形成恶性循环,疾病更加胶结纠缠,难解难分。

笔者认为,对于肾性血尿而言,热毒伏邪潜藏于少阴肾经,感受途径不一,可因外感六淫,可因七情、饮食、房事等内伤,但殊途同归,病理因素形成后,热毒或因外来,或因内伤,潜伏于肾。若感受外邪,外感之邪引动内伏之热毒,内外相合而为病,导致热毒损伤肾经络脉,出现血尿。或因暂时得治而病情好转,但内在热毒伏邪未完全祛除,一直潜伏于体内,再次遇到诱发因素,可再次发病,缠绵难愈。热毒伏邪为核心病理因素,就临床而言,可以兼有其它病邪,如湿热久藉而不化,阻滞气血运行,与热毒相合,更加纠缠难解,不能速愈。如病久伏邪不去,则耗伤肾中精气,正虚邪实,无力外托,病邪更加深入,盘根错节,胶结于肾经络脉,久则极难祛除。

近些年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如有观点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根本病机为邪毒内伏血分,禀赋不足之体,每易因感受新邪,引动体内“伏毒”而发病,“伏毒”往往依附于热毒、瘀血两种病理因素而存在[4]。有学者则认为伏邪与IgA肾病关系密切,认为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当有外感伏邪、新感引动伏邪、内生伏邪三个方面,其病位传变大多在三焦膜原和少阴肾脉,治疗以扶本逐邪为原则,主张以清热、养阴、透邪、补血、活血为一体的方法[5]。对于狼疮性肾炎,有观点从伏气温病角度切入,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病证。素体不足,真阴亏损为本虚;伏邪(胎毒、热毒)及外感之毒邪为标实。治疗上当健脾养肾治其本,解毒化瘀治其标[6]。

3 热毒伏邪之肾性血尿的治疗

3.1 清营凉血,宣散透达为治疗原则

根据“热毒伏邪于少阴”这一核心病机,治疗原则应清营凉血,宣散透达。柳宝诒曰:“其肾气未至大虚者,倘能鼓邪外达,则由少阴而达太阳,病势浅而轻。若肾虚不能托邪,则伏于脏而不得外出,病即深而重。”这就说明,肾气的充盛与否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应该与肾阴的充足、肾气的蒸腾、肾阳的宣化均有关,而肾阴精髓则是物质基础,柳宝诒认为“经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则凡病温者,其阴气先虚可知。使或虚而未至于甚,则养阴透邪,治之如法,犹可挽回。若病温者而至虚甚,则邪热内讧,阴精先涸,一发燎原,不可治矣”。所以,真阴的充足直接联系到热毒是否潜伏,伏后是否可达而外出,愈后是否再次感邪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凉、通、宣、透”为用药方法

所谓清透泄热之法,用于阴虚未甚者,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热毒自然随之外解。若素体肾虚或迁延日久,热毒潜藏少阴日久,煎灼阴液,损及肾络,则当以扶正养阴为主,使正气有托邪外出之力。临床方药的选择,遵循“凉、通、宣、透”的原则,透邪外出是关键,如果恰遇外感之际,可趁势外透,选择金银花、连翘、紫草、栀子、蝉蜕等药物,遵循“入营尤可透热转气”的治法。稳定期,可以用平补脾肾药物,佐以清透,如菟丝子、女贞子、沙苑子、肉苁蓉、杜仲、桑寄生、生地黄、黄精、生黄芪、当归等药物,温阳不燥热,养阴不滋腻,燥热则煎灼津液,则容易诱发热毒起伏,寒凉滋腻则闭阻气机,热毒不易外达而病深不易解除。此外,还应加用一些活血通络之品,以松动络脉瘀滞,如王清任之解毒活血汤类,选药如丹参、牡丹皮、郁金、姜黄、酒大黄等,以行气活血兼有者较佳。目前有学者认为热邪贯穿于肾性血尿的整个病程,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本,瘀热互结为标,运用清热活血凉血的方法治疗肾性血尿,效果尚可[7]。此外,关于风药的应用,现代医家多有重视和发挥,如赵绍琴喜用荆芥、防风,叶传蕙常用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虫类搜风,李可则常用麻黄、细辛、荆芥穗等药。

3.3 鼓荡阳气,开泄外达为注意事项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体治疗方案中,用药不可过于寒凉,寒遏太过,气化代谢失常,导致肾阳虚馁,邪陷不达。正如柳宝诒所说:“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而其为正虚邪陷则一也。治伤寒,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治温病,若惟取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冰伏不出。拟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俾邪机得以外达三阳为吉。”临床选药之中,可佐以麻黄、细辛等宣发透达之品,开泄腠理,引伏邪外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热毒伏邪与肾性血尿的关系十分密切,临证中可采用清营凉血,宣散透达的方法进行治疗,随症加减治之,提高临床疗效,此论为读书与临证之中个人见解,片面之言,难免挂一漏万,望同道指正。

[1] 周仲瑛.“伏毒”新识[J].世界中医药,2007,2(2):73-74.

[2] 李战炜.“伏邪”临床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86.

[3] 任继学.“伏邪”探微[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03,(1):13.

[4] 唐宽裕,于俊生.从伏毒论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80.

[5] 冯伟峰,孙升云.以“伏邪学说”探讨IgA肾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748.

[6] 刘红姣,彭剑虹.从伏气温病论治狼疮性肾炎[J].中医杂志,2008,49(2):101-102.

[7] 宁为民,邓丽娥,何绍初.何世东清热活血凉血治疗肾性血尿[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9(4):25.

(本文编辑: 禹佳)

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

10007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科(曹云松、丁昕宇、任可、王敏)

曹云松(1983- ),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肾病方向。E-mail:sanglianjie@126.com

丁昕宇(1981- ),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肾病方向。E-mail:dingxinyu@126.com

R69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28

2016-08-14)

猜你喜欢
伏邪肾性少阴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论少阴“三急下”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历代医家伏邪观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观察鲑鱼降钙素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