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光
【摘 要】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政府公信力问题日愈受到公众强烈关注。新时期,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对政府公信力内涵进行了解析,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780-0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一、政府公信力的解析
什么是政府公信力?学术界有两个论述。第一,政府治理社会的一种能力;第二,公众对于政府工作和能力的一种内心评价和反应。单纯的提出每一个方面,都不完整,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使得政府公信力包含两个方面:政府诚信和公众信任。正是因为它包涵两个方面,所以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它是政府的一种能力,主体就是政府;社会公众的一种内心评价和反应方面,主体就是社会公众。而正是因为它涉及两个方面,所以说政府公信力包含着横向构成和纵向构成。横向构成,包括:政府决策的公信力,政府行政行为公信力,程序的公信力,绩效的公信力,纵向构成:即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是不是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透明型政府。
我们党在近年来的历次会议上,都不断提到政府公信力。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而到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及要提高司法的公信力,这也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极端重要性。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比较好的。但是,毋庸讳言,目前政府公信力也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近年来一些公共性事件中的舆论反应和一些舆情机构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1.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是一个阶级,两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现在,按照一些专家的总结,我们国家出现了十个阶层和群体,当前新常态的到来又使这些群体进一步细化,甚至有学者说有20个阶层和群体,而这些群体和阶层面临的社会分工不同,工作环境也不同,有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是充满着矛盾的,这就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难度,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2.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各种各样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国家利益,群体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等等。政府想要满足所有利益困难可想而知,由此也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3.虚拟社会的崛起
在传统纸媒的时代,政府掌控着主流的宣传渠道,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冲击,网络社会的隐蔽性、自由性和匿名性,都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言论,使社会公众出现认同困难。而且网络上微博、微信、网络媒体充斥着大量的假新闻,而国家的主流媒体的宣传影响被冲淡了,造成了政府公信力弱化。
(二)政府层面的原因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职能是政府活动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定位科学与否,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政府一直在积极地进行职能转变,但是转变得很不彻底,很不到位。例如,封建社会的禁锢时间比较长,这就造成了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相对低下,我国底子比较薄,而且人口基数大,再一平均,政府的公共服务就更相对低下了。
2.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
中央的政策法规,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地执行到地方。但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会出现象征性地执行、附加性地执行、选择式地执行、计划式地执行、官僚式地执行和照抄照搬式地执行,在这些执行的过程当中,就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三)公职人员的原因
1.公职人员的腐败、渎职行为
腐败现象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而现在社会当中,还存在着一些公职人员的腐败和渎职行为,对政府公信力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反映在社会管理上,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局面中出现了一个“公信力怪圈”,即老百姓已经习惯于怀疑政府,甚至是对政府出现了“有罪推定”:官民冲突时,错肯定在政府;官员有错时,肯定是贪赃枉法;政府出台政策时,总是与民争利;政策评价时,大都将信将疑……诸如此类,使得政府很多良苦用心不被理解,好心办不成好事。
2.公职人员工作作风的影响
公职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十八大之前,我们一说行政机关的作风,就会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十八大之后,这些现象有所好转,但是为官“尸位素餐”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当前,少数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人抱着宁愿不出事,只要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四)公眾层面的原因
在很多公众的心中,政府是全能的,政府能够打败高房价,能够打败养老金短缺,能够打败教育短缺,卫生医疗短缺等等一系列的大事情,也能打败生姜涨价,大蒜涨价,绿豆涨价。一些公众把政府看成是一个动画片当中的奥特曼,能打败社会当中大大小小的各种怪兽,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大大小小的怪兽是时常存在的,但是能打败各种怪兽的奥特曼是不存在的。再加上社会不公导致的社会心理失衡,包括经济二元结构,高考的地域限制,再加上社会分配不公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造成社会公众的一种心理失衡,会使政府陷入西罗陷阱当中,一定程度上弱化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
1.建设透明政府以公开为准则
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后多次提到:健全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关键,就是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正途。第一,各级政府要严格深入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方式,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合法途径和权益,政府信息公开的违责监督和追究,以及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等行政行为,都应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二是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三是增强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或者公布意见采纳情况。
2.建设法治政府以公正立公信
法治政府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习惯,提高法治思维,增强运用法律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推进行政法制建设。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三是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体现。
3.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促公信
2014-2015年,全球的竞争力排名,中国排在28位。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竞争力还不如爱尔兰以及卢森堡一些小国呢?就是因为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包括三个主要指标,宏观經济环境、科技发展指标和公共服务质量,我们欠缺的就是公共服务的质量。我们从社会管理变成社会治理,并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变,而主要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要真正做到以服务促公信,必须克服社会公众关注的四大短缺,社会保障短缺、教育短缺、医疗服务短缺、住房短缺,推动经济性服务转变为社会性服务。
4.建设诚信政府,以诚信促公信
诚信一直是社会公众比较关心的,而且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一个讲诚信,依法行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政府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政府在政务活动中恪守信用准则,才能提升公信力、增强执政能力、保障政令通畅、提高行政效率。建设诚信政府是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也是树立政府权威、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
5.建设高效政府,以效率促公信
政府工作流程的改进,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政府行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手段,提高政府行政绩效,以效率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二)公职人员层面的对策
广大公职人员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加强与群众交流,切实了解群众的诉求。作为基层干部,必须深入群众,将“走基层、察民情、解民忧、送温暖”活动切实落实在解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需的实践中。各级干部要建立便民服务联系制度,让老百姓出现矛盾问题时能够将问题及时反馈给干部,以寻求解决的方法。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为困难户找到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为政府的公信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公众层面的对策
社会公众要履行好监督职能。社会公众要能监督,敢监督,而且要监督得好。同时,社会公众还要不断转变观念。我们当前正处在风险叠加的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凸显,就使得社会公众形成了一定的不满意,但是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期待心态,这些矛盾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些过程当中,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解。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系统艰巨的系统过程。而对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政府公信力缺失,必须通过政府、公职人员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重塑政府的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