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创业创新浪潮都与改革开放和富国富民国家政策紧密相关。近两年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也是一场变革,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政策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40-03
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正在中国蓬勃兴起,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它不仅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将给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且深远的影响。
一、创业创新浪潮与国家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浪潮的产生、发展都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是实施改革开放和富国富民政策产生的直接结果。
第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十年,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两个农业文件。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两个农业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得到认可。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7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文鼓励农村发展社队企业。1980年9月,国务院体改办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话就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1988年宪法修正案: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由此带来了以返乡知青、社会闲散人员为主的城市边缘人群的“个体户”和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80年代第一次社会创业创新浪潮,特征是“草根创业”。这次创业潮中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开始创业,诞生了一批实力型乡镇企业,如美的、万向集团、格兰仕等,使乡镇经济一度占有“三分天下”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二次创业创新浪潮是1992年以后的十年,重要标志是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渐向城市拓展,实现城乡改革结合”等改革新内容。1998年,宪法修正案确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由此,改革方向得以明确,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的热情。一批思想开放、敏捷的体制内精英闻风而动,出现了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里的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第二次精英创业创新潮由此发端。据人社部数据显示,仅1992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经商,带来了一轮创业创新巨浪。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个体户、农民创业创新不同,这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以体制内人群包括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行政科研人员下海经商为主体,特征是“精英创业”。这次“精英创业”,拥有更开放的视野和头脑、更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更广泛的资源和人脉,取得的成就也更令人瞩目,产生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如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打造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如新东方、泰康人寿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竞争的基础力量。
第三次创业创新浪潮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WTO组织。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管理、技术、资本等全要素参与分配,推动了改革红利的形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国政府对加入WTO做出了四个方面的庄严承诺: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加入WTO,倒逼中国国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带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开始深刻影响中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曾在1997年12月1日发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全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根据《建议》的精神和战略思路,国家计委编制了我国的第一个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即《国家“十五”信息化专项规划》。2003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6年3月编制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发布,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举措。这一连串的国家规划和政策实施,促使中国互联网经济在加入WTO后快速成长。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我国香港上市,首日市场价值超越250亿美元,上市即昂首挺进世界互联网巨头前五强,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市场价值分别为Google(2000亿美元)、eBay(500亿美元)、Yahoo(400亿美元)和Amazon(250亿美元)。到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5.38亿)不仅超过美国(2.45亿),还同时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技术、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国互联网发展更具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技术化和便利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以互联网经济为特征的第三次创业创新浪潮。在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中,成功孵化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携程、新浪、网易、盛大、搜狐等,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定义了新高度,为中国经济拓展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4年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业创新的第四次浪潮。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发生的,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浪潮,与改革开放后的以往三次创业创新浪潮有所不同,这轮创业创新潮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科研人员、青年和大学生、国际人才、返乡人员、基层群体等各类人员都有参与,其群体构成更为丰富主动,它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前沿性和开放性的趋势特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政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提出后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指示: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推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重点工作部署当中,明确提出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了2016年打造发展“双引擎”的行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系列政府制度变革政策,实实在在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自2014年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在中央层面已经出台24份以上相关文件推动创业创新,如《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部门出台的“双创”配套实施政策更多,不少于44条,如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科技部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等。这些文件围绕完善创业环境、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业主体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创业创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简化政府行政职权和商事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大幅缩减了核准范围;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85%的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改革前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有226项,2014年国务院分三次将15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者明确为后置审批,取消19项,只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工商登记注册方面实行“先照后证”,推广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让工商登记变得更加方便、容易。随着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市场主体准入更加便捷,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创造出更多社会就业机会,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2.支持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形成创业创新持久动力。本轮创业创新浪潮不仅有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创业,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体制内人员和科技企业人员选择离职创业或在企业内部创业创新,还有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更有以农民工为主、量大面广的社会普通人员的草根创业创新,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创业创新者主动创业、积极创新,是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创业创新政策措施的着眼点。针对科研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境外海归人才来华创业等创新型人才的创业需求,从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的角度,提出了更有效、更具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而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社会人员的草根創业创新,提出“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政策,推动创业、创新与就业协调互动发展。
3.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提供了创新创业成长的沃土。国务院2015年3月11日发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通过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基础上,提供更高层次服务,促进大众创新创业;2015年9月23日国务院推出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建设基于互联网等方式下出现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的具体措施,比如“破除限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约束和制度瓶颈,营造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主体之间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等。这些政策措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创业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4.加大鼓励、保护创新创业政策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务院及各部门纷纷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如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的金融融资支持政策,设立国家级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财政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助力创新创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合法创新创业权益的保护力度,推出保护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新政,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等,为创业创新者营造一个优质、高效、便捷、公平的创业创新环境。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效果及未来方向
自国家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创业创新的高潮,在增强社会活力、创造就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成效显著。
一是新设企业增长势头旺盛。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的数据信息,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783.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全国新登记企业261.9万户,同比增长28.6%,平均每天新产生企业1.4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16万户,改革前则是每天0.69万户,新设企业增长势头迅猛,形成了改革以来第四次创业创新的新高潮。
二是社会就业岗位增加显著。目前全国经济下行、增速放缓,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面临着去过剩产能、减冗余职工的压力,然而这种背景下全国就业还继续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激发的创业就业热潮起着关键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6年1~9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三是民间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出以来,社会民间投资创业的热情高涨,出现了普通百姓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新增企业中,新登记私营企业247.9万户,同比增长28%,约占新增企业数量的95%,值得注意的是,到2016年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数量在内资企业中的占比首次超过90%。除企业外,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上半年也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分别增长6.2%和27.8%。
四是结构转换效果显现。当前我国经济表面上表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的现象,其实内在根本的问题则是新旧经济的更新和衰减。一方面,受宏观调控、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产能过剩行业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缓慢,同比只增长了5%左右,其中严重过剩的如钢铁、船舶行业企业数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企业中,服务业表现十分抢眼,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212.4万户,同比增长30.2%,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1.1%,而此前的2013年底是72.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行业的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速高达四成或以上,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方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是创新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产业革命,对进一步稳增长、促民生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将更加活跃,会有更多的人、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其中,不仅有科技创新和精英人员发挥的骨干中坚作用,更有广大人民群众激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初创小微企业将大量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也将得到重新焕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合力产生新能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2015.6.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2015.3.11
[3]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2015.9.26
[4] 工商总局.2016年上半年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www.saic.gov.cn,2016.7.25
[5] 方興东,潘可武,李志敏,张静.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4.17
[6] 张晓强,徐占忱.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新华网,2015.11.13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作者简介:唐寒冰,中共南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