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琴章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需做好综合性防护措施,防护工具包括铅眼镜、铅防护服、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除此之外,保护措施还包括距离控制。比较防护工具应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结果:(1)采取防护措施后,X线辐射剂量大幅度减少,与防护前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球管距离为1 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 m(与球管距离)、3 m(与球管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介入治疗中,操作人员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有利于使X线辐射得到一定控制,促使射线危害性减少,对操作者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介入治疗; 防护措施; X线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4.0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031-03
现阶段,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部分传统医疗设备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需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医疗设备应运而生,为患者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型医疗设备往往具备见效快、疗效可靠、创伤小等特征,给患者带来了福音[1]。然而,部分医疗设备可引起放射损伤,有研究表明,在放射职业医生中,介入手术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最大,发生放射损伤的风险最高[2]。为了提高介入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临床必须对介入术操作人员进行综合保护,使受照剂量得到控制,从而促使放射损伤减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40例,年龄21~72岁,平均(42.91±6.4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术治疗。选取15名参与过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女5例,男10例,平均(29.32±5.38)岁。
1.2 方法
所需设备包括铅眼镜、铅防护服、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铅当量分别为0.25 mm、0.5 mm、0.5 mm、0.5 mm。另外,还需要数字减影X射线机。
测量辐射剂量的具体方法:防护效率=(防护措施前读数-防护措施后读数)/防护措施前读数×1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防护工具应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由试验人员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给予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防护工具使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
通过研究得知,采取防护措施后,X线辐射剂量明显减少,与防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距球管不同距离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
与球管距离为1 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 m、3 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防护工具防护效率比较
床下铅橡胶帘防护效率为95.32%;铅玻璃防护屏为92.49%;铅防护服为87.36%。
3 讨论
3.1 放射防护用具在介入放射防护中的应用
介入放射操作要求临床医师于X线透视引导下,在诊疗床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疗,操作时间较长,患者及操作人员都会受到X线辐射照射。X线辐射照射会引起射线损伤,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医学界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辐射照射情况非常关注。有研究人员为了分析介入診疗操作人员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对介入诊疗过程进行模拟,不过这种方式并不能将患者体型变化、病变程度、手术视野变化所引起的X线变化状况反映出来[3]。在本次研究中,介入诊疗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均经过严格测定,能够将辐射量变化情况体现出来,数据真实可靠。
据研究表明,介入诊疗床两端的辐射量比两侧辐射量更低,床平面以上的辐射量要低于操作平面以下的辐射量[4]。通过了解不同区域辐射剂量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综合性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从本次研究中发现,在介入术中使用铅玻璃防护屏后,介入手术操作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下降,除此之外,术中应用床下铅橡胶帘与铅防护服后,所受辐射剂量也显著减少。这表明,医护人员采取综合防护措施之后,所受辐射量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介入术工作者的操作安全性,减少辐射对其身体造成的损害。医护人员在使用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等防护工具的同时,还需穿戴最基本的防护用品,例如铅围脖,然而,在部分医院中,放射防护用具非常缺乏。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操作人员穿戴铅防护服后,X线辐射剂量为(0.52±1.21)μSv,与穿戴之前有明显差异,更加证明了基本防护工具的重要性。就介入诊疗操作者而言,一旦辐射受照剂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值,则会增加患病风险。在介入诊疗中,针对操作人员的射线敏感部位,例如甲状腺、晶状体等,更应该加强保护,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可促使射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控制。因此,介入术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基础的防护用具,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围脖、防护服等。
3.2 加大力度对介入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从介入操作医护人员分布的科室情况上看,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如果工作人员对X线辐射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则会增加辐射风险。为此,医院要加大力度,对介入术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向其讲述与X线辐射有关的知识,并鼓励这类职业人员定期接受体检,使其能够意识到X线辐射对自身身体所造成的损害,加强防护意识。除此之外,医院还对介入诊疗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在介入诊疗前,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穿戴铅围脖、铅防护服、铅眼镜,确保穿戴合格之后,才能够开始操作。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充分发挥铅防护屏的作用,使防护屏可阻挡辐射,促使自身接触到的辐射量减少,这对于操作人员自身具有保护作用。
现阶段,很多血管造影机器都已经配备了防护设备,主要包括脉冲透视功能、X线遮挡器等,均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有研究表明,介入诊疗工作人员通过对固定防护设备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自己所受的辐射剂量减少[5]。这就要求介入诊疗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种医疗器械性能增强了解,充分发挥防护设备的功能。有研究显示,若照射野面积增加,则X线输出量也会呈增加趋势,两者为正比例关系,影像增强器、球管两者间的距离也会对辐射剂量的高低产生影响,如果距离越大,则射线会变多,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也会相应变多。另外,脉冲频率与所受辐射剂量也存在关联,在透视过程中,脉冲频率越高,所受辐射剂量也就越高。为了对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有效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需尽量控制照射野面积,并使透视脉冲频率降低,除此之外,还需合理控制影像增强器、球管两者间的距离,促使距离缩短,有利于达到减少辐射剂量的目的[6]。从本次研究中得知,与球管距离为1 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 m、3 m(与球管距离),这说明操作者需合理、准确控制距离。通过加强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有利于使其对X线辐射知识增强了解,提高其防护意识,在工作中做好综合性防护措施,提升介入诊疗的安全性。
有研究显示,将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减少,有利于促使人所受辐射剂量降低[7]。为此,诊疗工作者在实施操作时,要尽可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重复操作的情况,有利于将X线透视曝光时间缩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操作者还需根据要求,对视野大小进行调整,对遮光器给予有效控制,利用合理的方式,使散射线减少,促使图像质量提升。
所有从事介入诊疗的工作者都应该定期体检,并检测所受辐射剂量,一旦发现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偏高,或者工作人员自身感觉到身体异常,则需多休息,并检查其身体状况。一般而言,在操作人员做好综合性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所受辐射剂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的应用有利于使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减少,医院还需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促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确保操作准确性,避免重复操作,减少辐射劑量。
参考文献
[1]朱乐明,郑亦军,赵国良,等.对介入放射治疗工作人员防护培训与管理策略的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3):334-336.
[2]郑钧正,高林峰,卓维海,等.上海市放射诊疗发展趋势与医疗照射防护研究[J].辐射防护,2014,19(5):265-273.
[3]綦俊辉,袁胜利,高守乐.介入放射治疗防护措施浅谈[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33-134.
[4]李迅,王志炜,张树义,等.对34家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5(12):69-70.
[5]邹蓉珠.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75-176.
[6]方广云,孙雪玲.介入放射防护基础知识与安全防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24-129.
[7]唐孟俭,覃志英,陈掌凡,等.介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J].职业与健康,2015,6(15):2150-2152.
(收稿日期: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