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晓华
【摘要】 目的:观察与评价腹腔镜辅助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者共计72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输卵管通畅率为97.22%、宫内妊娠率为91.6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宫腔镜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有效解决了以往治疗的盲目性、局限性、安全性差、复通率低及宫内妊娠率低等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腹腔镜; 宫腔镜; 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4.0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020-02
输卵管作为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部位,具有拾卵、运送、卵裂时所需环境及将孕卵输送至子宫腔等功能,任何部位的阻塞均可对正常受孕造成影响而导致不孕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发生率已高达30%~50%[1-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腹腔镜技术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本文利用腹腔镜辅助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其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者共计72例,符合文献[3]《妇产科学》诊断标准且经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或宫腔碘油造影得以明确,其中年龄21~37岁,不孕2.5~5年,平均(3.65±1.00)年;原发性不孕8例,继发性不孕64例;单侧输卵管阻塞56例,双侧输卵管阻塞16例;近端阻塞26例,中端阻塞14例,远端阻塞32例;具有分娩史38例,流产史18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同意情况下,按照1∶1比例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2)男性精液检查异常;(3)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4)生殖道炎症、结核及恶性病变;(5)子宫病变;(6)先天性生理缺陷或畸形;(7)性染色体异常、排卵障碍及免疫异常等其他原因所致不孕。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 d清洁阴道,术前12~18 h予以灌肠、术前8 h禁食水;取膀胱截石位。
对照组采用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即1%利多卡因5 ml宫颈阻滞麻醉,利用探针对宫腔予以探查,扩张宫颈管,利用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膨宫液,宫腔镜缓慢置入,依次对宫内口、前后侧壁、子宫底、双侧子宫角、宫颈管、双侧输卵管开口等予以观察,将Roadrunner PC导丝经宫腔镜送入輸卵管,遇到阻力后,于阻塞部位往返、推移直至通畅,经导管加压注入20 ml混合液体(0.9%氯化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庆大霉素、亚甲蓝),观察通液情况,通而不畅者加压注液80~100 ml。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治疗,即采用复合全身麻醉,于患者脐缘下方部位行一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保持在10~12 mm Hg,将Trocar套管针置入,且置入腹腔镜,探查子宫及输卵管等情况;于耻骨联合上毛发边际左右旁开6~8 cm分别予一穿刺点,置入相应穿刺套管,作为操作孔,分解盆腔粘连且暴露输卵管、通液;对于近端阻塞,可在腹腔镜下经宫腔镜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插管方向与输卵管开口方向一致,导管至梗阻位置时将导管向前缓慢推动直至阻塞部位通畅,注入混合液,如果腹腔镜下输卵管伞端有大量液体流出且注入期间无明显阻力、输卵管无膨胀、宫腔镜下无逆流,说明输卵管通畅;如果注入阻力较大、宫腔镜下出现液体逆流、呈蓝色,而腹腔镜下输卵管远端未见液体流出,说明近端输卵管未充盈,或仅中远端膨胀,说明输卵管阻塞;对于远端阻塞,利用腹腔镜给予输卵管伞端造口术或分离术,对于远处部位存在积水者,可在腹腔镜干预后,利用宫腔镜加以检查且将双侧输卵管开口予以暴露,导管插入输卵管后予以通液,且加以观察,以判断是否成功。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阻塞、宫内妊娠、异位妊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例如出血、穿孔、腹部疼痛、感染)。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6个月内受孕,输卵管粘连、扭曲、僵硬等情况改善;有效,不孕者经治疗后,短期内虽未受孕,但输卵管通畅,粘连、扭曲和僵硬等情况发生改观;无效,经积极治疗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者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输卵管通畅及受孕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输卵管通畅率、宫内妊娠及总妊娠率高于对照组,输卵管阻塞率及异位妊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宫内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频发,输卵管炎症、术后粘连损伤所致的输卵管阻塞发生率不断升高,其带来的不孕症也随之增加,日益受到临床重视[4]。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包括输卵管通液术、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腹腔镜探查术、介入术等;其中输卵管通液术是根据注入混合液的阻力、液体返流等评价输卵管的通畅度,通过液体的压力使输卵管恢复畅通,而该法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且液体压力有限而无法有效干预粘连密切者,同时反复多次的通液会对输卵管造成损伤、诱发感染等;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虽对此种阻塞性不孕效果显著、准确率高、安全性良好,但由于液体压力在远端时会明显下降,因此对远端阻塞疏通效果不甚理想;而腹腔镜下通液术能直观的对输卵管伞端液体的流动情况加以观察、评价输卵管的阻塞部位、程度、解除假性阻塞,但无法真正消除输卵管内阻塞,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5]。由此,综合上述手术方法的优劣,积极探索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的术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利用腹腔镜辅助宫腔镜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从表1及表2结果可知,本次腹腔镜辅助宫腔镜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达97.22%,且均高于宫腔镜治疗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合表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及表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来看,腹腔镜辅助宫腔镜方法与单纯的宫腔镜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辅助宫腔镜下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腹腔镜辅助宫腔镜下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手术,是在同次手术下所进行的宫腔与腹腔两种以上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二者的联合应用能有效克服自身不足,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例如腹腔镜能对输卵管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判断,从而有助于治疗方法的拟定,同时在腹腔镜直视下,能有效松解输卵管周围粘连而恢复其自然弯曲及活动度等正常解剖构造;而宫腔镜可对宫腔、内膜、输卵管开口等情况予以全面观察;并且,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疏通等情况,可在腹腔镜下动态观察输卵管的充盈度、伞端液体状况,以评估输卵管的阻塞部位与通畅程度,增加输卵管阻塞的诊断率、复通率(例如伞端粘连者、壶腹部积水者)。例如王大华[6]研究也发现,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效果良好,输卵管复通率达87.18%、一年内宫内妊娠率为43.59%,均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单纯的宫腔镜下插管通液术),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总之,二者的联合应用解决了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治疗的盲目性、局限性、安全性差、复通率低以及宫内妊娠率低等问题,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朱虹,林爽,等.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2):163-164.
[2]卢琦琦.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57-58.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1.
[4]梁歡,郭冠荣.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治疗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774-776.
[5]蔡云菲,夏亲华.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93-104.
[6]王大华.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 9-10.
(收稿日期: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