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三百年的博物奇缘

2017-02-27 16:43沈路纲
出版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亮博物海洋生物

沈路纲

一本被皇家珍藏的清代海洋生物图谱,历经了300多年的等待,终于遇到了他今世的知己。

聂璜,一位具有现代博物精神的清代手绘师,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张辰亮,一位专注科学传播,微博粉丝超过560万的科普达人,用30篇精彩的海洋生物探查笔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2016年底,《海错图笔记》由《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北京全景地理书业有限公司策划出版后,短短一个多月便已加印3次,销量近10万册。这部科普现象级图书作品的走红,为近年来的“博物热”洞开了一片新天地。

“博物小亮”解密奇书

身为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聂璜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经过几十年积累,他最终完成了《海错图》。这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也叫《鱼谱》。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若干年后的一天,还在读中学的张辰亮有次去故宫玩,被书画展区里的《海错图》深深吸引。“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十分卡通。说它是漫画吧,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而且这些动物似乎在现实中都有原型。”看惯了花鸟画的他,惊讶于中国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图谱,同时感觉体内一个暗埋的兴趣点发光了。

后来,张辰亮放弃科研选择了科普工作,成为《博物》杂志编辑和博物官方微博主管编辑。他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尤其喜欢使用灵魂画作为粉丝答疑解惑。经过个性化运营,博物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很快从3万攀升至560多万。博物小亮,成为粉丝心中“什么都知道”的“薄雾男神”。除了运营微博,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研究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海错图》。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海错图》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然而,由于时代所限,《海错图》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这些自然逃不过张辰亮的法眼,“也正因如此,我得以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精心策划借势营销

张辰亮从2014年开始写作《海错图》阅读笔记,在博物杂志的专栏连载后,很受读者欢迎,期间他还去了辽宁、福建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北京全景地理书业有限公司很看好这些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于是联合张辰亮和博物杂志,将《海错图》笔记集结成书。据该书策划编辑乔琦介绍,由于三方在出版理念上的高度认可,使《海错图笔记》顺利立项。

在运作《海错图笔记》时,出版方并非机械地照搬杂志上的内容,而是按照图书的体例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再创作,在文章形式、篇幅长短、版式设计、配图等各方面都做到“去杂志化”。书里30篇文章中,除了之前已连载过的文章,新增了13篇杂志没有的内容。《海错图笔记》还采用了《本草纲目》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

运营了几年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后,张辰亮找到了大众的一大兴趣点,那就是“吃”。没想到,几百年前的聂璜也深谙此理,经常在《海错图》里大谈某某生物好不好吃,比如“得食四腮鲈,甚美”、马鲛“最腥,鱼品之下”……《海错图笔记》也多处谈到了吃。故宫的奇葩画谱《海错图》,不走寻常路的清代画师,知行合一的博物小亮,等等,这些出版方此前提炼出来的营销要点,确实引发了读者热议。北京全景地理书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欢谈到,张辰亮自带粉丝流量,“无论是他写作这本书,还是在博物杂志开专栏讲这些有趣的动植物,都是基于他对科普的热爱而激发出来的创作热情,我们在营销上可谓是顺势而为”。擅长识别灵魂画作的小亮,自己也会随手画一些画,出版方为此设计了相关的QQ表情,还特别做了一些漫画和形象设计,希望把传播的效果做到最大化。

2016年11月底,出版方在北京大學举办了一场张辰亮的演讲活动,活动在网上发布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有800多人报名,由于现场只能容纳500多人,最后不得不紧急关闭了报名通道。为了满足更多博物粉丝的需求,出版方特地策划了“博物小亮”全国16城巡签活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谈定了和方所、西西弗等书店的合作计划。考虑到先从沿海的城市起步会和书的内容更贴近,活动的第一站选择了青岛。如今,巡签活动已走过了济南、重庆、成都、上海等城市,得到了当地读者和媒体的高度认可。

海错文化博物精神

近两年兴起了一股博物书的出版热,在五花八门的博物书中,《海错图笔记》为何能脱颖而出?

北京全景地理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海错图笔记》出品人陈沂欢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源于《中国国家地理》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博物学方面深厚的内容积累。二是源于作者张辰亮找到了一种有趣的科学传播方式,图文并茂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博物学进行了阐释。三是《中国国家地理》为这本书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品策划和后期营销方案。无论是产品定位、装帧设计,还是后期的一系列推广营销,都从文化角度赋予了图书更丰富的内涵。同时出版方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推广活动,使《海错图笔记》的优质内容能够更快地传递给更多的用户。

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的碰撞正是海错文化的魅力所在。为了更好地发扬海错文化,出版方和故宫开展了强强合作。乔琦表示,《海错图笔记》不是单纯的一本书,未来会继续扩大其IP效应。除了计划每年出一本《海错图笔记》,他们还会陆续打造一些周边产品,甚至开发相关展览的产品线,把海错文化真正变成一个现象级的科普IP,“我们不是单纯在消费这个IP,而是让这个IP更有价值”。

除了对海错文化的关注,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则是文化背后的博物精神。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简称“能好怎”),曾是张辰亮在博物杂志微博上常用的一个梗。后来,他为了唤起大家保护动物的意识,对于吃的介绍变得谨慎起来,除了介绍哪种生物能吃,还会介绍哪种生物不能吃。在阅读《海错图笔记》时,读者也常常会为棱皮龟的死亡、野生大黄鱼的“灭门”之灾深感痛心。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了海洋生物品种和数量的锐减,对海洋环境的关注也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出版方希望能唤起更多的人关注海洋生物,重视环境保护。

据介绍,《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目前只写了30种,他的“破译”还将继续,更多有趣的冷知识正走在路上。

猜你喜欢
小亮博物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海洋生物
博物馆奇妙页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小亮答疑
小亮答疑
小亮答疑
小亮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