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有一家低调的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着全美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初创企业。这家名叫In-Q-Tel的公司是中情局的“御用风投”,也是这一全球最大情报机构的“秘密武器”。依靠In-Q-Tel孵化出的一批批美国高科技企业,中情局一直享用着全球最尖端的技术。
互联网产业的“弄潮儿”
In-Q-Tel最初被命名为“帕琉斯”,1999年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前CEO奥古斯丁和职业投资人吉尔曼·雷创立。当然,这两人只是中情局精心选择的“马甲”,真正的后台老板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中情局所在地)。In-Q-Tel背后的操盘手是中情局科技办公室。
In-Q-Tel名义上是一个独立风投企业,与中情局并没有隶属关系,但该机构却不隐晦与中情局的紧密关系,其名字一部分是“情報”的英文缩写,而大写的Q则是为了纪念系列电影《007》中为邦德不断提供最先进装备的Q博士。In-Q-Tel对中情局的作用与Q博士差不多——该机构虽然投资了不少成功的公司,但真正目的却是“拿走”这些公司的最核心技术和产品,用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In-Q-Tel所获得的政府资助以每年10%的速度稳步增加,已经支持超过5000个美国初创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为中情局贡献出数个“拳头产品”,其中的一些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情局的面貌。
在运作模式上,In-Q-Tel与美国其他官方科创机构有显著区别。In-Q-Tel的运作资金来源多元化,其中80%来自政府注资,10%来自民间筹款,10%来自创投项目的收益,使得该机构既聚焦于政府和情报机构的迫切需求,又不完全受到政府摆布。
与国防部下属的各研究机构不同,In-Q-Tel的高层多来自企业或创投机构,既有专业技术背景,又有市场经验,对美国科技界了如指掌。这使得In-Q-Tel相对于美国其他官办机构能更早地发掘成功概率较高的初创企业,能够快速识别出美国当前最领先的技术和人才。
此外,In-Q-Tel在名义上独立自由,薪酬完全参照市场标准,不受美国政府规章制约,这让该机构能够留住、任用美国最杰出的创投人才。
In-Q-Tel不仅是一家创投机构,同时也扮演着“看门人”的角色,所有获取的技术必须经过In-Q-Tel专业人员的筛选后才会到达中情局手里,淘汰率超过50%。
硅谷巨头的幕后“贵人”
多数得到In-Q-Tel支持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成为互联网泡沫的牺牲品,但其中的少数企业不仅做大做强,甚至成为行业翘楚。
例如,Keyhole公司是In-Q-Tel最早支持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专门研发地理信息定位系统,2004年被谷歌公司收购,被改成了“谷歌地图”。通过这次收购,In-Q-Tel获得了价值超过200万美元的谷歌股份,也促使中情局与谷歌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大数据公司帕兰提尔是In-Q-Tel的代表作。帕兰提尔的用户包括中情局、国安局和联邦调查局,该公司基本垄断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大数据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成为美国反恐行动中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
该公司的技术水平也远远超过一般民众的想象。仅仅依靠公开数据,该公司就能够成为某种形式上的“先知”,预测某个海外国家的恐袭概率,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暴恐嫌犯。在追捕本·拉丹的行动中,该公司发挥了核心作用。
目前,帕兰提尔市场估值超过90亿美元,未来很可能成为类似谷歌、甲骨文一样的行业巨头。
政府机构中的“鲇鱼”
随着越来越多参投的公司獲得成功,美国社会对In-Q-Tel认识也在发生转变,不仅将机构视为中情局麾下的“买办”,而且把它看作是美国政府改革转型的范例,并希望将其推广复制。在一定程度上,In-Q-Tel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机构中的一条“鲇鱼”,其生机活力正在逐渐改变美国军事安全部门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
在奥巴马任内,美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与In-Q-Tel理念一致的政府创新计划,包括在全美各地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出钱、社会出人的方式。能源部、国防部、农业部也先后启动了类似“In-Q-Tel”的创投机制,重点扶持初创企业,采取竞标、激励等机制直接从民间获取先进技术,并且加以推广。In-Q-Tel甚至影响到其背后的中情局。
长期以来,In-Q-Tel在中情局地位边缘,中情局高层只是把该机构视为一个试验品,但如今,在外部竞争压力下,中情局被迫实施了大幅改革,创设“技术创新中心”,将技术创新上升为整个中情局的核心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In-Q-Tel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并不仅是给中情局提供几个世所罕见的酷炫装备,而是让美国军事安全部门懂得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和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摘自《环球》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