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鹿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鹿邑 477200)
禽痘的流行与防治
张平
(鹿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鹿邑 477200)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继发其他传染病、寄生虫以及饲养管理不善时,则可引起大批禽只的死亡,对雏禽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严重。笔者就禽痘流行病学、发病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病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病变部上皮细胞、口腔和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禽痘的传染主要接触了病禽而引起,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方式。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同时,蜱和蚊虫等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该病。家禽中以鸡的感染率高,各种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鸡都可感染。该病主要以雏鸡和中雏感染率高,病情较严重,雏鸡死亡率高。
禽痘为禽痘病毒,禽痘病毒有血凝性。该病毒在50℃30min、60℃20min,可杀死病毒,1%醋酸可于5~10 min内杀死该病毒。当舍内通风效果差、营养不良、舍内温湿度不协调、体表感染寄生虫、缺乏维生素以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均可诱发或促使该病的发生和病情的流行。该病一年四季中都能发生,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
3.1 皮肤型
在头部、腿、泄殖腔周围和翅内侧的皮肤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常见于冠、肉髯和耳球上。最初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状覆盖物,随即迅速长出结节,初呈灰色,后变为灰黄色,逐渐增大如豌豆,表面凸凹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如果数目较多,可产生大块的厚痂。
3.2 黏膜型
黏膜型又称白喉型、眼鼻型,多发生于小鸡和生长鸡,病死率较高,小鸡可达50%。病初病鸡呈鼻炎症状,病初为浆液性,后转为脓性,如蔓延至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水肿,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素性蛋白性渗出物,严重的可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炎出现后2~3d口腔和咽喉等处黏膜发生痘疹,初为斑点,后扩大为大片的沉着物,即为假膜。假膜有时可深入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造成病鸡窒息死亡。
3.3 混合型
即皮肤和黏膜均被侵害,表现出上述二型共同的临诊特征。
3.4 败血型
临床上很少见。以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主要特征,继而发生肠炎。病禽死亡迅速,有时急性症状消失,转为慢性腹泻而死。
病理变化与临诊所见病理变化相似,口腔黏膜的病变有时可蔓延到食道、气管、咽喉、肠和气管等黏膜充血、发生痘疹。肠黏膜可发现点状出血。肝、脾和肾肿大。心肌呈实质性变性。最重要的组织变化特征是黏膜和皮肤的感染上皮增生,细胞变大,伴有炎症变化和特征性嗜伊红A型细胞包涵体。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规律、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在必要和有条件时,应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5.1 病原学诊断
取病变痘痂或假膜用生理盐水制成1∶5的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划痕接种于易感雏鸡的腿部和冠部,如有痘病毒存在,接种5~7d后出现典型的鸡痘。采取病料,接种鸡胚绒毛膜囊膜上,如见有典型的痘斑,说明病毒生长。再用已知抗血清做病毒中和试验鉴定分离病毒。
5.2 血清学诊断
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ELISA及病毒中和试验等用于血清诊断。
6.1 做好免疫接种
搞好免疫接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我国目前使用的鸡痘病毒鹌鹑化弱毒苗,首免在10~20日龄,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另外还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电解多维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来增强禽的抵抗力,减少应激的发生,增强其抗病能力。
6.2 搞好饲养管理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消灭蚊虫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做好消毒措施,严格建立卫生防治制度,减少或降低不良因素的刺激,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外伤。
6.3 做好治疗措施
发病后,应立即隔离病禽,轻者治疗,病重者淘汰,病死禽深埋或焚烧,对病禽接触的舍内外、运动场和一切用具要严格消毒。对假定健康禽进行紧急接种,并做到严格消毒。
S858.31
B
1004-5090(2017)05-0047-01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