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02-27 16:50吴群芳杨绍琼
花卉 2017年18期
关键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吴群芳 杨绍琼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雷山 557100)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吴群芳 杨绍琼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雷山 557100)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中,与社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是关键问题,实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非常必要。本文主要结合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论述了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实现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最后提出了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和谐

引言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具有科研和生态旅游的功能。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并存着生态和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重压力。因而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如何实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营和管理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1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保护区总面积47792hm(2核心区面积17334hm2,占36.58%),其中:有林地面积42348hm2,灌木林地1746hm2,活立木蓄积345.5万m3,森林覆盖率达88.75%,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涵养、旅游),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多样性相当丰富。海拔2178.8m,主峰距雷山县城28km,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各类生物近2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3种,尤其是“活化石”植物-秃杉,是中国特有一类保护树种,且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一处,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

雷公山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剑河和榕江四个县,涉及到11个乡镇,45个行政村,6890户,居民共30323人,基本上都是农业户口,粮食产量低下,单产不足4500kg/hm2,所以人均口粮仅有256kg,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区内农民的种植业主要是将水稻、玉米、土豆作为主要种植农作物,养殖业主要养殖动物包括牛、猪、羊、鸡以及鸭鹅等,种植杜仲、天马和茶叶为辅。农民的生活能源主要是烧柴,使用煤、电和沼气等能源的用户非常少、因为保护区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非常不便,教育、卫生以及文化落后,社会经济类型处于半自然的小农经济状态。

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资源的利用权属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保护区管理部门对自然资源实行了严格的保护,对当地的居民利用资源的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采用了排外式以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将原来的社区居民排除在保护区之外,导致社区和保护区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

但是因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之间在地域上存在边缘关系,社区居民和保护区之间融于一体的,属于天然的共生体。政府以及相关管护结构必须帮助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改变,才能够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效果与其既有冲突又相互依赖的社区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制定管理契约、对彼此的责任和权利进行规定,通过有效的协商和信息传递,对以往坚持政府智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进行改变,转变成为强调政府与社区居民以及管理结构共同存在的有效的合作,建立起各方参与的共生关系,达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

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的条件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在相互激励中合同协作和发展。要想实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其必要条件就是从整体上构件协同构建合作的组织机制。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将两者分割、各自为站的分散的局面进行打破,从而建立起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合作组织。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的充分条件是政府的强制关于,当地政府必须在各个利益群体中扮演中介和协调的角色,如果缺乏当地政府的权利保障以及资金的补贴,那么就会导致制定的协调发展的条约和规章制度无法产生相应的权威。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的竣工条件时需要对区内的弱势群体的生计问题进行关注和解决,因为社区居民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文化程度低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社区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居民的生计对资源状况起到直接的影响,可持续的生计替代方式成为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获得良好效果的均衡条件。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进而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所以必须重视社区居民的生计问题,重点对社区居民生计的主要来源进行考虑,从而不断的对社区居民的自养能力进行提高。

4 实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的完善社区共管机制

要想实现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和支持,在做好资源保护的同时,需要关心到当地社区的发展,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发展和保护,将社区的自然资源作为保护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保护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协助社区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以及可持续利用,加强工作知道,将社区发展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将保护区和当地政府以及社区单位组成一个联合的保护管理组织,主要是共同协助和做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事务,加强宣传教育,让社区积极的参与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在管理处的指导中,健全社区保护组织,实现社区共管。

4.2 积极引进合作项目,不断的提高社区农民的收入

加大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社区的投入的力度,不断的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努力的改善。加大对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经济产业的扶持,不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沼气建设和退耕还林项目的推进,优先安排这些项目并对其进行扶持。保护区管理部门进一步积极的争取和引进合作项目,在保护区和社区广泛的实施,促进社区农民的就业,为保护区和社区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的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

4.3 加强交通和沟通,确保社区关系的融洽

加大力度解决保护区和社区和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常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尽量的对社区群众生产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强相互了解,缩小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发展之间的距离,不断的提高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的程度,不断的对两者关系进行融洽。

4.4 科学的调整功能区域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为了满足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要求,是将区域中的格头、交腊、毛坪等村区域划分成为核心区,使得该区原来将耕作作为生计的农民不能够继续在原来的土地上耕作,导致这些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严重的影响,原来的生活秩序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对地方的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政府将已将划分成为核心区的几个村寨调整作为试验区,使得当地的农民能够正常的开展生产生活活动,不断的对区内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提高。

4.5 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积极的争取政策扶持,尽可能的对社区需求进行解决,对保护区中的自然资源争取一定的生态效益补偿金。积极的争取项目资源用于社区中的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对社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进行切实的改善,同时尽量的为社区的经济发展项目提供相对应的技术和资金扶持。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让自然保护区中的村民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牺牲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补偿,从而对农民的生活来源进行增加,避免其生活水平受到影响,降低农村对自然保护区中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几率进行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社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逐渐的缓解。但是根据雷公山2011~2014年度的生态补偿标准来看,中央财政比较低,仅仅只有221.25元/hm2,所补偿的资金远低于农民从事生产产生的经济来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农民的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因而保护区以及上级政府必须积极的向国家林业局反应,努力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偿,逐步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

5 结语

综上所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开展保护区和社区共同监管,公平分项所得利益,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今后应不断的完善社区共管机制,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和沟通,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

[1]卢睿,李星群.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51~6152.

[2]曹晔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发展[J].广西林业,2006,34(2):14~15.

F326.2

A

1005-7897(2017)18-0124-02

2017-9-5

吴群芳(1973-),女,苗族,贵州凯里人,林业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林业林政员工作。

猜你喜欢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
基于生态足迹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