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伊·德波对“景观”幻象的批判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2017-02-27 15:40:49
关键词:德波拜物教马克思

刘 莉

居伊·德波对“景观”幻象的批判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刘 莉

德波认为“景观”是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形式,形成了对人的新“物化”;德波以景观制造的“分离”为批判的逻辑起点、以景观“拓殖”为批判的空间维度、以景观的“意识形态性”为批判的核心靶位,展开了对“景观”的批判。德波构想了“情境主义”式的工人阶级斗争策略,主张反抗“景观”对日常生活的宰制 ,重构真实的生活“境遇”。德波的思想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反思当代电子媒介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居伊·德波 景观 日常生活 情境主义 当代价值

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是“情境主义(Situation)” 国际组织的创始人,他根据对20世纪60年代巴黎社会生活情境的考察写成的《景观社会》一书,被西方学者誉为“当代资本论”。在这部作品中,德波沿着马克思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路径,综合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方法,揭示出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spectacle)社会”,对景观篡位、景观的空间拓殖、景观拜物教等景观幻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并拟构了以“情境主义”方式反对景观控制的斗争策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和社会革命思想,也对我们科学审视当代人类的视觉文化和媒介实践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分离”:景观幻象批判的逻辑起点

德波是以他深爱的巴黎作为分析对象的,而此时“景观消费资本主义正忙着吞噬德波心目中的巴黎”*Andy Merrifield.Metromarxism——A Marxist Tale of the City.London:Routledge,2002:102.,这是德波得以提出“景观社会”理论的生活场域。德波认为,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俨然成为一个影像化、表演化、图景化的社会,德波称之为“景观社会”。 “景观”是对整个影像世界的系统化和总体化的概括, 影像是构成景观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在这个总体性图景中,商品成为“普遍影像化”的存在,电子媒介主宰人的视觉力,制造了大众对商品影像的迷醉和崇拜。在德波看来,马克思视野中奴役人的商品世界,已经蜕变为以“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的世界”*张一兵:《文本的深度犁耕》,第78,8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影像“代替与冒充了存在本身”*张一兵:《文本的深度犁耕》,第78,8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这一颠倒,造成了景观与商品的分离、与真实生活的分离、与人之真情实感的分离。德波认为,“分离是景观的全部”,“分离”因此成为其景观幻象批判的逻辑起点。

(一)在德波看来,景观首先造成了影像与真实生活的“分离”

景观从其所表象的商品世界超拔出来,成为凌驾于真实生活之上的影像世界。德波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3,6页,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电子媒介时代,实物形态的商品幻化为由各类电子媒体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庞大“表象群”,这些商品“表象”以唯美、夸张、模拟、表演的“超真实”的形象表现出来,浮现在真实世界之上、遮蔽并取代了真实的世界。正如德波所说:“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的世界,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3,6页,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商品的“物”性被商品的影像所吞没、所统制,商品影像因而具有真实商品所不曾具有的勾魂摄魄的灵性,对受众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诱惑,无限刺激人对商品的欲望空间。在德波看来,景观本身是现实商品世界在影像中的映射,但是它却从真实的现实世界中“撕脱”“分离”出来,篡位了真实的生活存在而成为社会的本体,并按照自身的展示和膨化法则自主地运动、循环和复制,发展成一个自足的超越现实的表象世界,反过来成了主宰世界、俘获主体自身的力量。

(二)在主客体关系上,德波认为景观制造了主客体的“分离”

景观进一步颠覆了主客体的认知关系,支配着主体的“看”与“被看”。景观是人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对象物的表征,但是这一对象物却以主体性的姿态强化了“人—景观”的“分离”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了人的“看”。西方哲学中“看”的理论分为两个问题:一是“谁在看”?二是“如何看”?这都涉及“看”的主体性及权力关系。德波分别从这两个问题揭示了景观主导的“看”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颠倒。在“人—景观”关系中,人是在“看”着,但是景观掌握着“看”的主动权并消解、压制了人“看”时的对话、判断和思考权,使“看”成为最无主体性的纯粹自然的机械掠影。德波指出,景观具有高度的话语权,它的会话是独白式的、主导式的,它傲慢自得,“它所要求的态度是被动的接受,实际上它已透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5,17页。。本应被“看”的影像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主体的“看”,决定着“看”的内容、节奏和过程,将人变成傻“看”而缺乏主动性的被动物。

(三)景观还造成了人与人疏离、人与自我疏离的生活情境

德波移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和规定性,将其直接取代为“分离”:景观造成了工人和产品的分离,生产出来的商品“虚化”成影像,与生产者保持距离并成为控制他们的力量;景观造成人们与真实世界的分离,景观代替了人对本真世界的感受和切身体验,隔断了人与外部世界的真实联系;景观还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人们在单向与景观的联系中彼此加深了隔离,制造出个人的单子化和孤独感。德波指出,景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分离和疏远的实质性表达”。更深层次的分离还在于景观造成了人自身的分离,“使人们内在分离达到顶点”。景观以其华丽的外观展示、影像化的审美策略,来孕育、催化多种“伪”消费需求,“人们原初需要的满足被接连不断的伪需要的伪造物所取代”*[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5,17页。,人真实需求与景观煽动起来的“伪”欲望之间发生了分离,导致真实自我的迷失与模糊。

德波的这一指认揭穿了景观对真实生活情境的“篡位”。景观用虚假的影像来“改铸”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对“真实生活的否定、奴役和贫乏”,日常生活因而成为了“景观和分离的王国”。在德波对景观篡位现象的辩证批判法中,是以“统一性”的日常生活为价值预设、以景观造成的“分离”作为批判的逻辑起点的。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德波借用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异化”和“物化”概念来批判景观造成的工人阶级的新“分离”。在德波看来,物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商品的影像形成的深层物化。因此,反抗景观对工人阶级的新物化、构建“统一的”日常生活成为工人新的革命目标。正如马克思主义者安迪·麦瑞弗徳(Andy Merrifield)指出的那样:“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帮助德波勾勒出城市主观性的分离和城市空间商品化的联系。”*Andy Merrifield.Metromarxism——A Marxist Tale of the City. 2002:102,101.与卢卡奇相一致,德波也认为“主观性和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键要素”*Andy Merrifield.Metromarxism——A Marxist Tale of the City. 2002:102,101.,为此他创立了“情境主义国际组织”,呼吁工人阶级“有意识地反抗、抵制景观”。希冀由此提升工人阶级的主观性和阶级意识来对抗景观对日常生活情境的宰制,“克服一切形式的分离”,重构“统一性”的真实生活情境。

二、“拓殖”:景观幻象批判的空间维度

在德波对景观幻象篡位的批判中,“篡位”已经隐含着一种 “空间视角”,这就是指景观肆虐的空间场域。这里的景观空间不仅指景观横向扩张的“空间”,还指景观纵向“拓殖”的“空间”。德波视野中景观肆虐的“空间场”不仅包括了马克思地理学意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了生活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等抽象形态上的空间,呈现出一个多维化、多层次的空间异化场域。景观“拓殖”成为了德波进行景观幻象批判的空间场域和考察维度。

(一)景观以其膨胀的影子来填充全球地域空间和自然空间

在德波看来,景观逻辑向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地域扩张,二是领域扩展。德波继承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球空间论的思想,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了全球空间结构,“通过冲破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之间的边界,资本主义生产统一了空间”*[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77,2,42页。。德波认为,在统一全球空间的资本运动中,“景观就是资本的肖像”和“代言人”。资本的全球运动直接表现为景观的全球运动,景观将资本的肖像膨胀到全球的地域空间,将其生长模式侵蚀、充斥进每一个大陆的社会表面,跨越了“由地方性景观假借独立自主之口建立的意识形态的或集权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77,2,42页。,将整个地球都转化为资本主义运动的场地,这是景观的地域扩张模式。德波敏锐地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空间扩展这一社会现象,承接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关于资本生产空间全球扩展的思想。但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德波主要关注的是商品影像通过电子媒介统一了全球消费空间,这极大地压缩了空间、节约了流通时间,达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目的。德波的这些思想直接成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家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哈维的“时空压缩”“空间修复思想”的理论来源。在德波看来,景观还进行“领域扩展”。随着资本越来越向自然空间扩展,景观逻辑也最大限度地挤进自然空间;自然空间也被加工、美化、矫饰成景观,异化为如旅游、休闲、房产等景观商品,成了资本道具的幻象上演。

(二)景观以其虚幻的美感充塞视觉空间、挤占生活空间

“视觉审美快感”是景观用以扩展空间的美学策略。在电子媒介技术中,斑斓夺目、高清晰、唯美、夸张的商品影像将受众的视觉感受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虚幻的审美。德波视野中的“景观”借用美学的逻辑,将日常生活全面魅化、拟像化,以唤起一种带有“现实功利性和象征性占有欲”的、对影像生活的审美错觉,挤占了人们现实生活空间中的真实生活体验和丰富的生活实践。麦瑞弗徳评论道:“在闲暇时间,工人成为消费者,私人生活被时装广告、便利和加工过的食物广告、电影明星和大量肥皂剧所统治。”*Andy Merrifield. Metromarxism——A Marxist Tale of the City,2002:104.景观无限扩展其影像的表达空间,把社会生活浓缩在影像中,“笼天地于影像之形内,挫万物于荧屏之终端”*高宇民:《从影像到拟像》,第124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也就是说,景观从真实生活世界取样,仿其灵性、增其光鲜、行其妖魅,以迷人惑众的外观形象,喧宾夺主,取代本真的生活世界;而真实的生活世界却在景观中被贬抑为“过时的”“落后的”“贫乏的”,德波借费尔巴哈的话“副本胜过了原本、表象胜过了现实”对这一颠倒的现实进行了揭露。

(三)景观以其视觉性的象征意指拓印在人的心理空间上

德波运用符号学的分析策略指认“景观”的一套符号语言拓印在人的心理空间上。德波指出资本主义运用一套符号体系语言来诠释、标识商品影像,在商品的影像中植入“高贵”“风格”等虚幻化的符号意象:“景观的语言由主导生产体系的符号(signes)所组成”*[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77,2,42页。。这一思考视角直接启发了鲍德里亚,而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论。鲍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存在着一套符号编码秩序,“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04,51页,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认同了这套符号编码规则的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04,51页,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人们追逐商品不是为了商品的客观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时尚”“名望”“地位”等象征性的符号价值以及与他人“相区分”的自恋式的心理满足。景观用这一套符号语言来解说、诠释媒介中的商品影像,在人的心理空间打上这些影像化的符号意象烙印,诱使人们认同这些“象征意指”,从而引领着时尚的变迁,策划、组织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德波看来,审美幻觉加上虚假的象征意象,恶性拓展了人的消费欲望空间,进而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将人的生活世界及其生活理念消费化。马克思时代的物化状况已经发展到一个更深入的阶段。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德波坚持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认为在景观的肆虐背后是资本的逻辑。景观的空间拓殖,本身就是资本不断借用景观来扩展和释放空间的过程,也就是当代资本化的生产和消费空间扩展的策略。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下,扩大和加速消费成为解救生产过剩危机的止渴之鸩。因此,资本不断拓展全球空间、开拓新的生产空间、无限开发消费空间,这些都是当代资本的“空间拓殖”战略,也因此造成了人的欲望、心理、日常生活空间更深层的异化。德波以敏锐的目光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空间实践的新变化,从景观空间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做出了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一种时代化刷新,具有独特的批判价值。同时,德波所透视的空间具有政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虚像性等文化特征,开启了后现代社会空间问题研究的论域,成为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中叶社会空间新特征的理论母体”,而“福柯、列菲伏尔以及哈维、詹姆逊、卡斯特尔斯等人沿着德波对空间的观念学和政治经济学路径走向了后现代研究和批判”。*刘杨:《德波景观空间文化理论述略》,载《城市问题》2011年第11期。如列菲伏尔“表象的空间”“空间的生产”等概念,明显受到德波关于景观空间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拟像”的“超空间”概念等也直接源于德波对景观视觉空间的分析。

三、“意识形态性”:景观幻象批判的核心靶位

德波从列菲伏尔“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批判的框架出发,承接了列菲伏尔关于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德波认为,景观不仅仅是通过电子媒介制造的影像聚集来刺激消费欲望;更为根本的是,景观本质上已经上升为一套控制日常生活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牢固“支座”。对景观意识形态性的批判,是德波景观幻象批判的核心,对景观的批判因而上升为资本主义批判。这才是德波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最坚定的政治立场,德波也因此推动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发展。

(一)景观意识形态形成人的心理认同的新蛊惑机制

景观运用“形象的修辞”“视觉性意指”和召唤、允诺、挑逗等“言说方式”,制造“真实的谎言”;而真实的生活在影像中被贬抑为“贫乏的”“过时的”“落后的”,从而制造了观众因在“超真实”的影像生活与被贬抑的真实生活之间相比较而产生的 “相对缺乏感”——即一种对地位和身份的不满足感。在这种“相对缺乏感”的支配下,人们被驱赶着生成对商品的主观需要——即占有商品获得自恋式的心理满足的需要。德波指出,人们对商品的主观需求不再是对某一商品的具体功用性的需求,而是一种“抽象表征”,是获得“地位”“身份”等抽象意象的满足,景观拜物教实质是一种“意象拜物教”。于是,“真正的消费者变成了幻想的消费者;商品是这一物质化的幻想,景观则是它的普遍表达”*[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16,6,101页。。

在德波看来,景观的虚假性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真假”之辨。德波承接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虚假论的观点,认为景观用虚幻的影像和话语营造了一套虚伪的 “消费光明”“个人进步”等貌似普遍性的社会理念,但在其背后被遮蔽着的真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和阶级关系。德波深刻地指出:“目前这个阶段则是经济积累的结果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并进而导向了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生活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16,6,101页。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带来的生产过剩的压力下,为了能在流通领域尽快将商品销售出去,景观在商品表象中“植入”虚假的“名望”意象,不断利用花样翻新的、混合了符号意指的商品影像来蛊惑人们废弃既有商品、追逐新商品,拓展人们非理性的消费欲望空间、开发连绵不绝的消费欲望链条,这就是景观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本质。甚至德波在马克思认为的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景观意识形态连“真”与“假”的论说都失去了意义。真与假的界限已经模糊,真亦为假,假可乱真,真假已不可辨。景观“已经抹煞了自我和世界的界限;通过抑制由表象组织所坚持的、在谎言的真实出场笼罩之下的所有直接的经验事实,抹煞了真与假的界限”*[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16,6,101页。。

(二)景观意识形态更具有主宰性和麻醉性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与人的关系早已被资本的力量颠倒为商品交换中物与物的关系。德波又进一步揭示这一“物—物”关系再次被颠倒为景观关系。在这种双重的颠倒中,景观“那种拜物教和纯粹客观的表象”进一步掩盖了真实的阶级关系,将一切不平等的阶级关系遮蔽为“景观—景观”关系。德波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发展为“景观拜物教”思想,认为景观已经成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主宰力量,资产阶级通过景观实现了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控制,成为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麻醉剂”。实质上,景观就是当代资本主义新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套次级体系。它以更精巧、更隐蔽的控制手段,直接渗入人的无意识心理层面,形成更深层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对个人、进而对整个日常生活领域的隐形钳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影像中被逐层解码,以一种对大众“镜像”的心理投射轻松“催眠”了工人阶级,使追求消费成为虚幻的“美好图景”,阶级意识和斗争意识就在欲望的追逐中消蚀殆尽,生产出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消费秩序和统治秩序“习惯性的顺从”。

四、德波景观幻象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使用价值理论

德波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和商品拜物教思想为母胚,孕育出了“景观拜物教”思想,揭露了景观对大众进行欺骗和主宰的心理机制、霸权路径和意识形态实质,是对 “马克思异化概念、拜物教理论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深化 、扩展或重写, 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及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一个批判概念”*王昭风:《居伊德波的景观概念及其在西方批判理论史上的意义》,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麦瑞弗德指出:“德波大量混合了早期和成熟期的马克思的思想,警示了商品如何堕落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商品正在侵占日常生活,同时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发展到另一个更新的高度。”*Andy Merrifield.Metromarxism——A Marxist Tale of the City,2002:8.德波指出景观拜物教对人的魅惑和造成的更深层次的物化状况,并运用了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揭示景观拜物教背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因此其《景观社会》一书被誉为“当代资本论”。

但是,德波的景观拜物教思想也呈现出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不同之处:“景观拜物教”是一种主观需求的对“使用价值”的“意象拜物教”。这里的“使用价值”不是马克思视野中商品客观的具体的使用价值,而是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是一种需求系统的抽象”的使用价值,即占有商品能带来标识“地位”“身份”“名望”等抽象意象的满足,德波称之为“使用价值的拜物化”。马克思注重通过揭示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马克思认为,“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只有在讨论商品的价值时使用价值才会因为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经济关系。但是到了德波所处的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物化关系不仅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层面,而且弥散、渗透在使用价值层面,使用价值也纳入了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德波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电子媒介将“使用价值变得纯粹是被观看的”的新伎俩,通过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需求揭示人们之间抽象的新形式的物化关系,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

(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德波对景观社会的批判,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在生产领域之外、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为批判领域的。张一兵指出:“列菲伏尔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的要关注生产领域之外的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领域,这种观点正是情境主义者德波思考的逻辑起点。”*[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35页。德波还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都塞等人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制造的“单向度的人”和“监控社会”的批判视域,洞悉了“景观”这一电子媒介时代由文化工业制造出的对人心理、欲望和日常生活进行“监管”的社会控制新形式,揭露了景观如何去挑动、诱导人们逐层升级对商品影像的“伪”欲望,揭示了商品逻辑和消费逻辑主宰了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使资本主义得以控制了大众的整个日常生活领域。

德波遵循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经济批判到资本对人心理殖民化的文化批判的转向逻辑,遵循从生产关系的批判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批判的转向逻辑,因此德波的思想仍然可以归属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阵营。

(三) 倡导了“后革命”运动的方式

然而,德波又已经是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转轨节点上的一个关键性的过渡人物,在其思想上显示出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如从符号学视角来解构景观中的符号蕴涵,注重对“话语”“身份”“经验”等要素的分析,体现出后马克思主义话语批判的符号学转向逻辑;在斗争策略上,主张在艺术、文化领域进行个人日常生活的主观革命,提倡个人运用“游离”“转轨”等微观手段来反抗景观对个人日常生活领域一统化的侵占,提倡个人通过积极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性的实践创造独特的生活“境遇”。德波的这些情境主义的斗争策略体现出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个人的、微观的、日常的革命逻辑。仰海峰指出:“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抓住了消费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并从景观出发建构出一个较为深入的批判理论,丰富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并构成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节点。”*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德波主张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以“游戏”和“艺术”的方式反抗各种景观化的生活,推崇一种对日常生活的 “瞬时”革命,呼吁在日常生活中再创个人独特的真实的生活“境遇”。麦孔弗徳指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浪漫诗歌带到了巴黎街道,有助于重新制定一种城市革命,一种诗意的城市革命,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瞬时革命。”*Andy Merrifield. Metromarxism——A Marxist Tale of the City,2002:110.这既体现了德波直接受到马克思的工人阶级革命实践学说的影响,又显示了德波对先锋派艺术理论遗产的继承,体现了德波思想中激进的乌托邦成分。与“马尔库塞等人一样,德波的理论也具有激进批判的特征,这决定了他的理论只能导向政治美学的结论”*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失败。以德波作为理论领袖之一的法国五月革命遭到了失败,他所创立的情境主义国际组织于1972年解散,德波也于1994年自杀,这是德波的情境主义斗争策略的宿命。但是,德波的情境主义思想被后来的妇女运动、生态运动、新社会主义运动、后殖民运动等所谓的“后革命运动”所吸收,成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有活力的社会运动力量。

(四)对媒介文化实践的前瞻性批判

德波将文化批判集中在媒介制造的视觉文化和时尚文化上。自德波之后,西方知识界开始关注媒介文化在塑造人的体验、身份、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德波从“景观”视角揭露出当代文化产业、媒介工业对人进行心理操纵的视觉美学、符号意象和心理图式,关注人的审美幻觉、消费异化、生活境遇等问题,具有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

景观运用各种电子化媒介,并通过广告话语吟诵、反复重现、虚假叙事等视觉表现手段,使人在入迷的观看中滋生出深层的消费欲望,形成更隐蔽、更精巧、更细致的霸权统治手段。随着景观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商品影像充斥在全球的电子传媒中,资本凭借景观在更广的空间范围渗透消费逻辑、更深地侵占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滋生了人的深刻的不自由和深层的精神危机。因此,德波从“景观”视角对视觉文化、媒介工业、时尚文化的批判也在全球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显示出适用性和理论活力,成为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思想警示和理论遗产。

【责任编辑:赵小华;实习编辑:陶汝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发展理论及中国城市化研究”(10CKS015); 广州市教育局羊城学者项目“城市的文化逻辑和文化意象塑造”(12A012G)

2016-01-13

B507

A

1000-5455(2017)02-0040-06

刘莉,四川乐山人,哲学博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德波拜物教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某商用车后防护装置轻量化研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叛道者居伊·德波
检察风云(2019年18期)2019-10-18 05:05:59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学理论·下(2017年3期)2017-04-01 09:00:54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代工人(2016年16期)2016-11-04 01:17:33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