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缘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魏跃钢教授应用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袁 缘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慢性荨麻疹以瘙痒、风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治疗以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药物为主,中医治疗以养血祛风为原则。魏跃钢教授从事皮肤病诊疗、教学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善用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
慢性病;荨麻疹;中药疗法;当归饮子;名医经验;魏跃钢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先出现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突然发生,发无定时,时隐时现,一般在2~24 h内消退,退后不留痕迹,常反复发生。每日或几乎每日均发生风团和瘙痒超过6周者,即为慢性荨麻疹[1]。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时皮肤瘙痒难忍,病程较长,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药物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风邪有关,各家选方用药各有偏重。魏跃钢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从事皮肤病临床诊疗、教学工作30余年,经验颇丰,善用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随魏教授学习皮肤病相关中医学知识,收获颇多,将其应用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风瘙瘾疹、风疹块、游风等范畴,患者先天禀赋不耐,后因情志不畅、外感风邪而诱发本病。本病皮损时隐时现,游走不定,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相符合。《诸病源候论》指出“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隐疹瘙痒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疹”“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2]。高利东等[3]查阅大量古代文献,总结出本病致病以风邪为主,因“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夹寒、热、湿、燥等邪气。金元之后,火热之邪对荨麻疹发病的影响才受到医家们关注。除外感致病,内生风邪也为本病发病机制。内风主要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诱发,气血虚弱则风寒、风热之邪易与气血搏于肌肤而发生本病;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生,湿热内蕴,易化燥生风;情志不畅可致气郁化火,火热生风,火热日久必致阴血亏虚、阴虚风燥[4]。《疡医大全》曰“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可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胃肠积热,内蕴风邪而外发致病[5]。
根据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慢性荨麻疹以风邪致病为主,辨证分为风热证和风寒证,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载“世医论瘾疹,无不谓是皮肤间风,然既分冷热,冷热即寒暑之证。又有因浴出凑风冷而得之者,岂非湿也。则知四气备矣”。汪伟等[6]就近几年中医对于慢性荨麻疹的证治类型进行了归纳及分析,总结了13种病证类型。杜明雪[7]通过统计1996—2016年间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得出其辨证分型出现频次主要为血虚风燥型、气血两虚型、卫表不固型、冲任不调型、风热型、风寒型、胃肠湿热型、血虚型、血瘀型、血热型。且慢性荨麻疹的证型以血虚风燥型、气血两虚型、卫表不固型为主,治疗以内补气养血、疏散风邪为治疗原则。根据临床研究,慢性荨麻疹辨证多为血虚风燥证,朱玉娟等[8]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方剂数据库收载的荨麻疹内服方剂进行分析,排名前10位的药物以祛风养血药为主,包括防风、荆芥、川芎、当归等,可见治疗慢性荨麻疹以养血祛风为治疗原则。
当归饮子最早出自《严氏济生方》,原文载“当归饮子,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癗”。国内相关研究表明[9-10],当归饮子可降低致敏动物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降低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升高γ干扰素(IFN-γ)水平,从而起到抗组胺效果。本方由四物汤加减而成,组成药物有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蒺藜、生黄芪、生甘草,为养血祛风代表方。当归辛、甘、温,入心、脾、肝经,《景岳全书》称其为血中之气药,亦为血中之圣药,能补血活血,润燥止痒。本方将四物汤中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因熟地黄性微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主在补益,生地黄甘、苦,性凉,滋阴清热,凉血生津,清热效果较熟地黄佳,且能养血生津,故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潜阳,能改善因肝阳太过而致内风致病的可能。川芎行气活血,为血中气药,常与当归配伍,使补血而不滞血。以上4味药养血活血,以当归为君药,其他3味药物为臣药。何首乌性温,为补益肝肾、益精生血要药,可滋阴养血,润燥止痒,滋润肌肤。荆芥、防风为常用药对,是祛风解表要药,使外风从表而解。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气要药,《本草备要》中载其功效为“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称为“疮痈圣药”,故生黄芪在此方中的作用,一为生肌,二为固表,扶助正气,抵御外邪,防止外风入里。蒺藜又称沙苑子,主入肝经,功效为平肝祛风,增强荆芥、防风的祛风之力。生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解何首乌之毒。诸药配伍,使养血活血而不滞血,固表祛风防外风内扰,同时抑制内风形成,滋阴养肌。
4.1 魏教授对本病的认识 慢性荨麻疹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因其发病时皮损时隐时现,中医称其为“瘾疹”。魏教授认为,本病致病原因主责于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兼有六淫他邪,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春季时多见遇风而发的患者,故春季发病多加祛风止痒药;有些患者夏季发病,冬季好转,遇热病情加重,此时魏教授多用清热凉血之品治疗;一些患者冬季发作,夏季好转,遇寒加重,治疗上多用辛温解表之品。魏教授发现,地域改变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许多患者反映因改变了生活地域而发荨麻疹,且回原居住地生活后未见发病。可见,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发病季节及地域特点考虑相关六淫邪气致病的可能。除外感因素,内因致病也不容忽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耐有关,患者先天对某些因素敏感。如一些患者因食用某些特定食物而发,有些患者因精神紧张而发。魏教授解释,因患者先天对某些食物不耐,进食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痰湿内蕴,化热生风;亦因脾胃失调,营卫不和,不耐外邪侵扰而易发病;精神紧张致肝郁气结,郁久化热生风,日久阴血亏虚,致血虚风燥。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病久则内耗气血,致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扰,故慢性荨麻疹辨证多属血虚风燥证。
4.2 魏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经验 魏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个人先天禀赋有关,多因遇风邪而诱发。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魏教授重用疏散风邪药物,主要选用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4味。对发病较重、瘙痒明显、皮损面积较大的患者,选用僵蚕替代蝉蜕或牛蒡子,加强祛风止痒功效。魏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长,病久致血虚化热,辨证以血虚风燥证为主,可再分为风热引发和风寒诱发,治疗上以养血祛风为原则,方选当归饮子加减。对风热引发者,加用牡丹皮、白鲜皮、白花蛇舌草以清热凉血;对风寒诱发者加用炙麻黄、桂枝助风寒随汗从表而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难忍,病程较长,常反复发生,患者情绪多受影响,急躁易怒,使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魏教授重视养肝柔肝之品的运用,如用白芍15 g、蒺藜15 g,加用麦冬滋阴柔肝。现代医学对当归饮子中何首乌一药争议较大,根据现代相关药理研究证实,此药有致肝脏损伤风险,为临床用药安全考虑不予使用。本病患者瘙痒难忍,尤以夜间瘙痒明显者多,故多数患者睡眠不佳。魏教授喜用首乌藤代替何首乌治疗慢性荨麻疹。首乌藤主祛风通络,养心安神。用首乌藤治疗,一可降低肝损风险,二可改善患者睡眠不佳状况,三可加强祛风效力,其通络作用可辅助增强活血功效。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长期不愈,反复发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故在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时,魏教授善用活血化瘀之品。古云“祛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在治疗风邪致病的瘙痒性皮肤病时需加用活血药,如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川芎、当归等。魏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本病以养血祛风治疗效果较佳,首选养血祛风代表方当归饮子加减,但中医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具体辨证情况,随证加减,甚至需根据患者辨证情况更改药方或用药思路,不可局限于一方之中。
孙某,男,39岁。2015-11-06初诊。主诉:双上肢及躯干部起红色风团伴瘙痒2月余。患者既往有荨麻疹病史多年,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及躯干部风团、瘙痒,自行予地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后瘙痒好转。2个月来反复发作,遇热加重,风团呈淡红色,时隐时现,全身瘙痒不适,伴少许抓痕。舌红,苔薄白,脉弦。否认慢性病病史,否认有变态反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发病以来,未行变应原检测。病程中,患者夜间瘙痒明显,睡眠质量下降,生活及工作质量受到影响。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血虚风燥。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方选当归饮子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白芍10 g,川芎10 g,白鲜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防风10 g,荆芥10 g,白花蛇舌草15 g,蒺藜15 g,乌梢蛇10 g,当归15 g,僵蚕10 g,地骨皮15 g,生黄芪15 g,生甘草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服14剂。2015-11-21二诊,患者述瘙痒好转,皮疹发作时间较前减少,但因夜间时有瘙痒而睡眠质量较差。初诊方加首乌藤15 g继续治疗15 d。2015-12-07三诊,患者述症状明显好转,夜寐可,去乌梢蛇,加黄精10 g继续治疗15 d后,偶有局部皮肤瘙痒,未起皮损。予消风冲剂(江苏省中医院自制中成药,药物组成:生地黄、荆芥、蝉蜕、生石膏、地骨皮、生甘草等)口服巩固治疗15 d,皮疹未发,无明显瘙痒。
按:首诊时患者皮损时隐时现,伴随瘙痒,病程较长,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患病2个月来反复予抗变态反应治疗,效果不佳,风团呈淡红色,瘙痒明显,辨证为血虚风燥证。治以当归饮子加减。血虚则无法濡润肌肤,致皮肤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易受外风侵扰。患者临床症状遇热加重,皮损颜色较红,舌红,苔薄白,为风热外扰诱发本病,以荆芥、防风、僵蚕、乌梢蛇祛风止痒,白鲜皮、白花蛇舌草、地骨皮清热凉血,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防止湿邪内蕴,化热生风。二诊时,患者瘙痒好转,发作时间减少,但夜间睡眠较差,加用首乌藤15 g安神助眠,同时加强祛风功效。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皮损未见发作,偶有瘙痒,去乌梢蛇,加黄精养阴益精,濡润肌肤。四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未见发病,予中成药巩固治疗,建议未发作后逐渐减少药量,缓慢停药。
慢性荨麻疹以风团、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皮损时隐时现,病程较长,往往影响患者工作、生活及睡眠质量。现代医学治疗以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为主,停药后常有反复。根据中医古代相关文献记载及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荨麻疹的病因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耐,后天遇风邪而诱发,因风为百病之长,兼夹六淫他邪,故有风热诱发和风寒诱发之分。中医学发展至今,对慢性荨麻疹有进一步研究认识,临床上辨证分型较多较杂,无统一公认的辨证论治原则,但各家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上多以养血祛风为主。魏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以养血祛风为治疗原则,首选当归饮子加减。根据患者因风寒或风热诱发情况,加用辛温解表或清热凉血药物。在治疗像慢性荨麻疹这种慢性及迁延不愈性皮肤病时,魏教授多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指导老师:魏跃钢)
[1] 金如钧,孙丽萍.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09,7(9):997-999.
[2] 蒋燕,杨文思,李鸫,等.荨麻疹的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646-648.
[3] 高利东,袁卫玲.荨麻疹与外感六淫相关性的古代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3):10-13.
[4] 王万春,熊河辉,郑进福.喻文球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拾萃[J].新中医,2013,45(2):169-170.
[5] 钟卫红,莫惠芳,储开宇.从风邪论治荨麻疹[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2):8-9.
[6] 汪伟,胡蓉蓉,丁晶.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及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20-222.
[7] 杜明雪.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和用药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8] 朱玉娟,郑科,张毅,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荨麻疹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1-3.
[9] 郭静.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10] 王栩芮,周策,钟振东,等.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气血两虚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3):345-347.
R758.240.5;R249
A
1002-2619(2017)09-1291-04
2017-05-29)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9.003
袁缘(199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