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雁华
混龄教育最早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是其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将年龄在3到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混合年龄教育是采用混合年龄编班的形式,让孩子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中贴近现实。在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下,以“心理渗透”为目标,实现适合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实施了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尽管近两年开放“二孩政策”,短时间内也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大多数幼儿交往不足的缺陷。混龄教育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社会背景,在这一背景下,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动态变化的。在这种环境下,年龄较小的幼儿是被照顾方,年龄较大的幼儿是照顾方,并为后者提供了展示自我优势的机会。
在幼儿混龄教育中,幼儿在每天的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照顾。在这种相互影响学习的氛围下,幼儿能学会协调、倾听、相互帮助和爱护等亲社会行为,使幼儿的社会交往技巧有所进步。
混龄幼儿来自不同环境,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在相互的学习和观察中会让幼儿之间相互获得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会在幼儿的大脑中重新获得整合,在适宜的时机获得提取。混龄活动不仅让幼儿习得了某些经验,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样的混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幼儿认知经验的发展。
目前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有些过于片面化,常常错误地认为硬件配备先进的幼儿园,办学质量就高,导致学校过度追求硬件配备,忽视软件建设。其次,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师培训的资金受限,校方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再者,办园者对于混龄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可能不能准确量化,影响混龄教育的展开。
国外幼儿园的师生比例较合理,教师在实施混龄教育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我国,教师对混龄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教师对混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家长对于混龄教育的接受度不高。一方面,年长幼儿家长认为和年幼幼儿一起学习,不能学到更多适合年长幼儿的知识;另一方面,年幼幼儿家长认为,和年长幼儿一起,自家孩子会被欺负,或会被年长幼儿的不良习惯影响等。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家长对混龄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要对幼儿园学校的认识进行普及,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幼儿园的领导,要鼓励教师们根据现实客观发展的需要及时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多参与实践,积极融入混龄教育的发展中。同时鼓励领导转变观念,全方面地为混龄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多投资混龄教育,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和改革的积极性。家长方面也要对混龄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要充分认识到混龄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好处,打消家长不必要的顾虑,同时要让家长相信学校的教育,和学校方积极配合。
教师虽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混龄教育模式,但具体教学活动实施者是教师,因此,教师需要有相关技能,才能有序开展教学。首先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只有经过切实而有效的观察,观察记录幼儿的状况,才能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状况。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孩子的不足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另外,教师还需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幼儿园的教师主要以提高幼儿综合能力为目的,为发展水平不一的幼儿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既要向年龄较大的幼儿提出挑战,也要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有吸引,促进其主动参与和提高。儿童个体的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儿童的需求进行相关的教学引导。
混龄教育虽能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没有探索出成熟的幼儿混龄教育模式,导致混龄教育在我国的实施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时期。为使幼儿混龄教育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除了各方面人员的配合以外,还需向国内外成功案例学习,不断提高完善,以发展我国幼儿混龄教育。
(江苏省兴化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爱立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