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武器如何影响未来战争

2017-02-27 06:33
新传奇 2017年46期
关键词:生物武器杀伤性武器

与传统生物武器一样,基因武器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不破坏非生命物质等特点。使用者不必兴师动众,只要通过人工、飞机、导弹等运载方式将基因武器投放到敌方区域,就能达成军事目的,未来或成为现实版的“生化危机”。

美国正在研发针对俄罗斯人的基因武器?听起来有如电影般的情节,这两天被俄罗斯杜马议员、政府高官、生物学家和各路媒体严肃地讨论着。几天前,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口证实,有人在有目的地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资料。俄媒随即指出,美空军在一份生物样本采购招标中,将目标锁定俄罗斯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基因武器,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他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战争呢?

杀伤力巨大的“生物原子弹”

“基因武器”上一次被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是在去年2月。当时,时任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在情报界年度全球威胁评估报告中,将“基因编辑”列入“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中。英国路透社今年稍早时候在题为“下一个超级武器”的文章中说,2003年,人类基因组的排序工作完成,科学家们得以了解每段生物编码的意义。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却可能为新危险打开大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化学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见证了原子弹的威力。下一个划时代的超级武器应该就是生物武器。

多名相关领域专家指出,基因武器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编码,而研制出的新一代生物武器,能够从基因层面对敌发动攻击的一类新概念武器。简单来说,基因编辑技术就相当于一把基因“剪刀”,可以按照主观意愿将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段“剪接”到另一种生物上,从而改变其生理特征。基因武器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修改基因获得新的致病微生物,从而使对方的疫苗库失效。美国情报机构因此把基因编辑技术列为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安布雷拉、浣熊市、T病毒……这些游戏迷耳熟能详的名字构建了一个被失控的生物武器撕裂的虚拟世界:在秘密的科学实验室里,参与研究的上百名遗传学、生物工程学专家因感染病毒而变成了嗜血的“僵尸”,人一旦被他们咬伤或抓伤就会受到感染,立即变成同类。

美国情报机构把基因编辑技术列为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其实,从一战时期德国的流感细菌武器,到二战时期日本的731部队,再到冷战时期苏联规模空前的生物武器库,每段关于生物武器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泛着血腥,令人不寒而栗。进入21世纪以来,基因编辑技术蓬勃发展,人类基因组图谱顺利完成,生物武器的研究也进入了基因武器时代,一场现实版的“生化危机”或将拉开序幕。

20世纪70至80年代,分子遗传学迅猛发展,使研制基因武器成为可能。基因武器建立在对基因信息的载体——脱氧核糖核酸进行重组的基础之上,借助基因工程的方法可以实现基因分离和重组,形成复合脱氧核糖核酸,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微生物实现基因转移,制成可改变遗传物质的生物武器。

由于基因武器是“剪”出来的新病毒、新细菌,遗传密码只有设计者才知道,对方很难及时破译并研制出新的疫苗与之对抗。即使更新了疫苗库,仍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基因武器整装待发”。研制疫苗的速度必定赶不上“投毒”的速度,这样一明一暗的“较量”,显然对防守的一方极为不利。

特别是随着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致病微生物的完整基因序列已被发现,这些微生物可能都是引发“生化危机”的始作俑者。只要找到基因密码的突破口,就很容易将它们改造成杀伤力巨大的“生物原子弹”。

不动一兵一卒达成军事目的

与传统生物武器一样,基因武器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不破坏非生命物质等特点。使用者不必兴师动众,只要通过人工、飞机、导弹等运载方式将基因武器投放到敌方区域,就能达成军事目的。显然,基因武器具有很多传统生物武器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基因武器的传染性及杀伤力更强。例如,通过移植繁殖能力强的基因片段,可以将致命病菌的繁殖扩散力增加数倍;通过移植致病能力强的基因片段,可将致死率提高至100%左右。其次,基因武器隐蔽性极强。针对不同的军事目的、环境及攻击目标,使用者可人为设计基因武器的潜伏期。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把基因武器做成一种“定时炸弹”,且“倒计时”最长可达十年之久。这是基因武器与传统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最主要的区别。

一旦基因武器投入使用,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在不流血中被征服;军队编制体制结构将发生变化。战斗部队将减少,而卫生勤务保障部队则大量增加;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将融为一体。未来战场将成为无形战场,使战场情况难以掌握和控制,给军事防御和军事医学研究带来新课题、新挑战。

不过,对于美军采集俄罗斯人生物资料是否与基因武器有关,人们存在不同看法。美国乔治亚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李红林认为,这是用于一般性医学研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学发展到现在,新的技术可以改变某些基因,但还很难针对某个人群或人种开发基因武器。人种之间有差异,基因上有不同,但人类不同种族间的共性极大,关于人种方面的基因武器非常难开发。

基因武器将起到战略威慑作用

自2014年以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了一场科学界的革命。CRISPR系统,简单来说是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细菌可以利用该系统不动声色地把病毒基因从自己的染色体上切除,这是细菌特有的免疫力。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CRISPR系统被发展成了一种高效、简捷的基因编辑技术,像一把万能的基因“剪刀”,能够同时开启或沉默某些基因,实现基因的“批量化”编辑。

该技术的发展使基因武器的研发如虎添翼,能够使基因武器靶标人群更精准、更快速,威慑力更大。美国情报机构已把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列为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是,就CRISPR技术本身而言,目前还只局限于实验室中,实验失败率很高,更不用说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现代战争向着多维度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战争更大程度上是对物质、能量、装备以及数据信息的对抗。以慢性杀伤人畜为手段的基因武器是否能用于实战,使用代价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还有待商榷。

此外,基因武器的“屠杀”不分军民,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和道义上的风险,后果不可估量。而且,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运气不佳,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伤到自己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长远来看,基因武器更多的是起到战略威慑作用。在现实世界里,人类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不过是冰山一角,但肆意滥用基因武器必将给全人类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解放军报》2017.11.10、《环球时报》2017.11.2等)

猜你喜欢
生物武器杀伤性武器
美国“迷恋”生物武器
本期导读
构建主动应对生物武器的触法边界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
美称只对朝鲜使用杀伤性地雷
网络热词
美曾在冲绳研发生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