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宏伟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47年前的4月24日,随着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从天际传来,让站起来的中国人再次挺直了腰杆。经国务院批准从2016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我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在终南山下太乙宫镇的四皓村边上,一个三线军工企业度过的。那时候,山清水秀,每天清晨和着鸟鸣,推开东窗可以看到从山岗上冉冉升起的朝阳,推开西窗可以看见眼迷离、脚扑朔、相伴而行的野兔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青草。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鼓励三线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种菜养鸡就成了每家的副业。我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写作业,而是要喂家里养的几只“来航”鸡,那时候粮食很金贵,都是凭粮本定量供给,没有副食,仅仅能维持肚子“不饿”就不错了,是一点儿都不能用来糟蹋的。为了能让鸡多生蛋,自己就想办法在山脚下的河边抓几只蚂蚱,在河边溪流里钓些小鱼来给鸡们改善生活,再用鸡蛋来给家里改善生活,当时虽然比较清苦,但是于我来讲,却是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长大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当年太乙宫镇竟是汉武帝为了祭祀太乙真人而修建的宫殿,“四皓村”竟是因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而得名,不禁为自己与历史的巧遇而感叹。“封神演义”、“西游记”、“史记”,这些自己曾读过不止一遍的书里,太乙真人、哪吒、刘邦、吕雉、刘彻,这些传说或者历史,早已匿迹藏身在岁月的烟尘中了,除了地名、村名外,却再也看不到一点儿仙迹和旧痕,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最令我惊奇的是,自己当年用纱窗线和缝衣针制作的钓具钓上的小鱼竟是后来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据说在250万年前,从北半球的海洋来陆地江河中产卵孵化的鲑鱼,因地壳的隆起而被横空出世的秦岭阻断了归乡的路,极小一部分经过漫长的进化被永远留在了秦岭北麓,从此回到海洋成为了它们永远的梦想。
因为三线军工单位的特殊性,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邻里、同事关系相处非常融洽,谁家下雨天忘了收的衣服、被子,总有人会替你操心收好;你家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划破手脚,也会有热心人给送到卫生所包扎;不论是坐班车还是买冬菜,总是排着整齐有序的长队。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生活场景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干了一辈子“雷达”研究的父亲,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北京“国防部五院”的经历,他常常和我谈起用中国自己研制的导弹击落了美国“U2高空无人侦察机”的事,让中国的“雷达人”扬眉吐气、自豪不已。
记得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时,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让中国人热泪盈眶。兴奋的父亲和同他一样兴奋的同事们,激动地挥舞着写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热烈庆祝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等用红纸和细竹棍做的小旗子,拉着我的小手兴高采烈地走在游行队伍里。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面写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小旗子后我问父亲,“反动派是画在小人书里的老虎吗?”那时的自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反动派”。
多年以后,我来到同为三线军工单位,同样位于秦岭山脚下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〇四所(以下简称“五〇四所”)工作,并有幸见到了张履谦院士。当时张院士正拿着一份有关“嫦娥一号”卫星研制的通讯报道,和研制人员在亲切交谈,得知是我写的稿件时,他笑着对我说“中国航天也需要你们的贡献”,让我分外激动。
如果说在参加工作后,对知道或见到的如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孙家栋、杨嘉墀、陈芳允、张履谦、王希季、戚发轫等这些为了我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航天人在充满崇敬的同时,还保持着距离感和神秘感,那么对同我一道先后在五〇四所参加工作,每天都能相遇几次的北斗导航卫星谢军首席总设计师则是非常地熟悉。我们住在同一栋单身楼,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时说笑,一起在绿茵场打球。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承担了北斗导航卫星总师的重任,调离了五〇四所,但是他每次到五〇四所指导工作时,我们见面后依然非常亲切。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几十年过去了,在五〇四所参与研制的近200颗卫星中,除了北斗导航卫星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载人”和“探月”任务了。
记得在“神七”相关测控任务的研制中,由于要求变化,留给五〇四所的研制时间只有短短三个月,在90天里五〇四所人发扬连续奋战的精神,“产品研制生产24小时不间断”,产品到哪里,相关负责人就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一道道工序,一项项实验,终于不负使命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五〇四所的“神七时间”,为“神七”任务的圆满成功,在天地间用心中的彩虹架起了一座天桥。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为了确保“嫦娥三号”的顺利落月,五〇四所研制团队的研制测试人员在流火的七月里,在四周没有树荫的野外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做产品力学试验。烈日下一顶草帽、一条毛巾就是他们全部的防暑降温装备。高温下的试验现场不仅考验了产品,也“烤验”和见证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和执着。
历史虽然残破但却无比真实。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航天事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开始,通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载人”、“探月”“导航”等国家重大航天专项工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天”也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不仅有“打狗棍”,新组建的“天军”也成为国之利器,往昔的列强们靠坚船利炮就想轰开国门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了。“纸老虎”我们不怕!“真老虎”我们同样不怕!我们无需再说,“你投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这样虽然豪迈却也有些无奈的话了。
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同时,五〇四所也因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搬迁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从最早的一个只有几个研究室的研究所,发展成为拥有六个研究所和一个产品制造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成为了卫星有效载荷的重要研制基地。从当初为“东方红一号”研制“听得见”的乐曲接收天线,到如今在卫星通信、雷达遥感与探测、高速数传、星间链路、空间天线领域最具实力的研制单位,不仅仅是实现了从东方红一号距地球474公里到嫦娥一号380000公里距离的跨越,更是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跨越。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只看到脚下,没有未来”。秦岭的隆起让海洋终成为细鳞鲑鱼的梦想,郑和下西洋后的海禁,因了明朝政府的短视,而让中华民族错过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浩瀚的宇宙延伸着我们的无限梦想。“仰望星空,灼灼其华”,2016年,在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获得批准立项的时候,西安分院带着多年研制积淀下的深厚经验,信心百倍的向4亿公里外火星探测的道路上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