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鹤龄
三线堪称奇迹,三线传承荣光;三线是家国情怀,三线更是备忘录!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读来油然生出浓浓的三线人情结。
三线建设走过了50年,我虽然不是三线建设的拓荒者,却在三线企业的“圈子”里38年。年近70岁的我,也算老三线人了,我一直以三线人自居而自豪。因此,退休之后一直在搜集三线建设相关的资料,研究撰写关于三线建设、三线精神、三线文化的文字达五十万字。
2009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8集系列片《龙腾东方》,原本构架没有三线的篇章,贵州的三线人不乐意了,提出应当增加关于三线建设的篇章。有关领导就把任务交给了我,并提供了许多“保密资料”,让我了解建设三线的初始动机与规划布局。看到如此“涉密”的资料,我的心被震撼了。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编写出关于三线建设的专集,拟片名为《三线巡航》,并由中国一航组织的专家审查修改后定稿。
2015年,我的好友王刚先生向我索稿,我将3万多字的文稿《三线——一座历史的丰碑》(连载)发给了他。后来许多航空三线人告诉我说,他们为中国三线建设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曾经秘而不宣的事迹感到惊叹。2016年4月,一位云南大学读博士学位的三线人的后代正在写2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内容是关于中国三线建设的。他几经寻找,经三线长辈的介绍推荐找到我。我与他进行长时间的探讨,并将自己研究中国三线建设的文章,以及有关三线航空史的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毫不保留地给了他,目的是让他好好研究中国三线建设的成就,让这位有志于研究三线建设的博士做出一份有份量的学术论文来。
《沧桑记忆》一书是由众多三线人在“三线人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的文章组成,他们用自己在三线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抒发满腔情感,反映三线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让更多人了解三线历史、了解三线人、了解三线精神。在《沧桑记忆》首发式上,“三线人家”公众号运营者谭丽娜女士在致辞时声泪俱下,与会嘉宾们也感动地掩面而泣,他们或是经历过三线建设磨砺,情感饱含沧桑,又一次打开了往事如烟的记忆;或是抚今追昔的回望而动情表露。2007年,我在书写《回望三线》的纪实文学时,看到三线人的情怀与奉献,他们虽然一辈子清贫,却无怨无悔,他们的境界是何等的高尚。我是带着泪水完成这些研究与创作的。我不满足《回望三线》的结局,几经努力,又续写了《再造三线》的篇章,抒发我对三线建设的期望。那不是我的一厢情愿,而是众多三线人对未来的期望。不得不承认,现在仍然有人对三线建设的过去与将来感到迷惑,但许多三线人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三线人的故事,才有《沧桑记忆》一书的出版。
这次我应大学同学刘月鹏邀请参加在安顺举行《沧桑记忆》首发式。他曾经在云马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云马”)工作过,是第二代三线人。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回云马,他说他的三线情是永久的,不可磨灭的。而在这次聚会中,我见到了至少有二十位老同志,见到了原云马厂的两任老厂长鲁智云、符史辉和“末任”常务副厂长吴伟荣,并与云马中学老校长蒋深林同座在嘉宾席。这些老三线人大都年逾七十,从外地风尘仆仆来到安顺,来到了他们曾经工作、奉献了青春的三线军工要地安顺,当天又马不停蹄地去云马飞机制造厂老区抚今追昔。他们在首发式上,回顾了曾经在云马、在贵航、在安顺的那些沧桑岁月,他们谈及过往、讲述三线,令席间的三线人泪水盈眶。原云马飞机制造厂厂长、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的鲁智云说:“三线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贵州省总工会副主席程安对贵州的三线企业、三线人充满深情敬意,他说与三线人一直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安顺,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到了省总工会工作,也一直与三线企业和三线人有着密切的接触交往。他敬重三线人,关注三线企业的发展,希望在发展中再造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
从三线企业到中国商协会服务工作委员会的王刚先生,用激情讲述了一代代贵州三线人始终在秉承三线建设精神,继承三线文化,创造三线新辉煌。
诗人、总编辑周君良先生也是三线人。他在《贵州工人报》工作期间,以及后来在总工会工作时一直在为三线企业奔走呼吁,他的《三线赋》已经成为三线人诵读的经典篇章。君良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三线建设,是新中国诞生后一次重大的经济战略调整。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三线是个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国防建设的里程碑,是艰苦创业的诠释,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源头。三线建设者是尽忠而来,尽对领袖淳朴之忠,尽对祖国强盛之忠!时空转换,岁月流逝,三线的外延与时俱进地拓展,三线的内涵依然如故没有改变。当年的三线建设者有的已驾鹤西去,有的已垂垂老矣,当然还有更多的值得后来者敬重的先辈们依然健在并瞩目着他们曾经抛洒热血、汗滴的西部热土。
我退休这十年,做了两件事:一是义务参加扶贫,二是研究挖掘三线人文、三线企业的“不为人知”的过去。2011年10月24日,贵州省委宣传部召开网络媒体及专家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贵州需要挖掘的文化与精神,大都是地域与物品文化的张扬。作为唯一参会的军工系统人,我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三线文化、三线精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总结时说∶“我们今天提出了众多文化,童老师提出的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很有价值,它填补了贵州工业发展的文化与精神。”没想到,在两天后的贵州省委全委扩大会上,将“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作为贵州确立大力弘扬的八个文化与精神之一,并在之后的省党代会上的报告中又一次提及。
“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是推动西部大发展的集结号”。有一大批三线人念念不忘三线建设带给贵州的“红利”,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正如诗人周君良赞叹:三线堪称奇迹,三线传承荣光;三线是家国情怀,三线更是备忘录!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贵航三〇二医院,本文为作者在《沧桑记忆》首发式的发言)
六韬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