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峰
老物件,顾名思义,是淡出生活舞台的一些东西。在过去的岁月里,也许这些物件是平常易见、普通不过的一些东西。只是,在时光的走向里,它们的身影渐渐被生活的烟尘覆盖甚至淹没,一不留神,就成了引人珍视的回忆。
时光恰似握不住的沙粒,抓得越紧,溜得越快。毋庸置疑,一切物件都会变成老物件,一切生命时光都会成为旧时光。老旧的事物拥有的是不可小视的附加值,老物件像陈酿,越久越香醇,比如一块停摆在某时某刻的手表、一台再也踩不动的缝纫机、一辆锈色斑斑的自行车……都足以勾起我们对旧时光的追思和回味。旧时光泛着苍黄温暖的光芒,如父亲宽厚的手掌,似母亲慈爱的眼神,有时还像空气中氤氲的爆米花香。当然,你若在旧时光中醒过神来,也会由心而生“回不去了”的人生感念。
四十年前,我居住在乡下老屋。时至今日,乡下老屋依然在我的脑海里存留着许多记忆。那儿有熠熠闪烁的煤油灯,有青石围成的火塘,有挂在门上的铜锁,有老式的桌椅板凳、老式的雕花床,有属于母亲的泛着暗红光泽的梳妆盒,尤其是那个装有连环画的小木箱,一直清晰地嵌在我的记忆中。更有那与食物有关的老物件,诸如耳锅、灶台,每每想起,就有食物之香和亲情之爱在味觉、嗅觉、听觉等之间悠然往复。
老物件,带着人文的、历史的气息,凸显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中时,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我曾见过一处古朴雅致的别墅式庭院,以十几个磨盘围成院墙,磨盘石质厚重,古朴典雅,在磨盘院墙前面,摆放着一个青石制的牛槽式鱼缸,几尾锦鲤在其中游弋。房屋窗户是传统的木格子窗,原木的颜色,原木的框子,一道道细细的木纹,散发着树木的清香。走廊尽头,以同样的质材做了个矮门,隔出了小院,矮门外是一小片竹林,清风吹来,竹影婆娑。这种现代“老宅院”,带出的分明是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人文气息,让人足以在这些老物件里回望过往的时光。凡俗之人,一旦沉入“雕梁画栋”“残垣断壁”构架的旧时光,就会不知不觉多出一份古朴而考究的心境,多出一份经得起推敲的人生雅趣。
都说物是人非。其实物也好,人也好,都会一不经意便不见了踪影。好在,一切,都可能在午后的阳光下,通过一个老人的娓娓道来,变得通达、透亮、美丽、安详。
老物件里的旧时光,无论日月更替,风云变幻,它都在那里。它总是以模糊久远而低调的光晕,渲染着生命长廊中淡淡的惆怅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