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怎样传入中国
Esperanto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有人曾把它音译成“爱斯不难读”语,也有称“爱世语”“万国新语”的。以后人们借用日本当时的意译名称,叫它为“世界语”。
据史料记载,世界语是通过三个渠道传入中国的。
一个渠道是俄国。在沙皇俄国占领下的海参崴市,于1891年建立了“太平洋世界语俱乐部”,该俱乐部出版一本12种文字的注释世界语课本。一些懂得世界语的俄国商人便把课本带到哈尔滨,并在那里传播。
另一个渠道是日本。20世纪初,一批留日学生,如刘师培、张继等人,向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先生学习世界语,并在东京出版《衡报》和《天义报》,一方面宣传无政府主义,一方面刊登介绍世界语的文章。1908年,刘师培等人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世界语传习所。
第三个渠道是法国和英国。1907年,一批留法学生,如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和当时中国驻法使馆商务随员张静江,在巴黎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中文周刊,大力宣传世界语。
虽然世界语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中运用不多,现在仍有数千万人掌握并使用着这门神奇的语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广播站,在各国世界语广播中名列前茅,一直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关注。很多世界经典名著都有世界语的翻译版本,例如《圣经》《古兰经》和中国四大名著等。在冰岛召开的第9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负责人还表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蛙》将推出世界语版本。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