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读
——以《散步》的教学为例

2017-02-26 17:28:03
初中生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美美文散步

美文·美读
——以《散步》的教学为例

■钱丽华

美文该如何上呢?首先,美文必须美美地读;其次,要读出美文的美。坚持美读,形成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情怀和审美品位。

美文美读文学情怀

不知从何时开始,上公开课时教师们都喜欢选课外美文。这本是一件好事,不仅方便课堂上的发挥,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好文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但多次听课后,我心中也略有疑惑:一篇原本很美的文章,怎么被老师们这么一讲,似乎有点变味了。美文究竟该如何上?

一、略说美文

美文是一个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又可以从狭义上诠释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有两种解读,一是相对于实用性的文本而言的纯文学,是审美的;二是无关功利和实用,只要其语言或艺术形式是美的就可以称为美文。狭义的美文是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周作人先生引入我国的,大凡用白话文写作且是“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文章,便被认定为美文。其实,这样的美文已经成了一种隶属于散文的文体。狭义上的另一种说法便是纯网络美文,与其他媒介无关。

在江苏省特级教师、生态语文团队领衔人蔡明的引领下,生态语文团队实践着生态语文。其中,阅读课型研究不但包括传统的精读、略读,还有细读、粗读,更有美读与趣读。其中美读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常文美读,一种是美文美读。因此,教师对美文必须有自己的解读,从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角度进行理解。为了表达方便,也为了区别,我们提出了相对于美文的一个新概念——常文,即平常、普通的文本,即不明显具备美的特质的文章。虽然如此,在教师的引领、启发、诱导下,学生还是能够从某个维度读出其中的别样的美来,并有文学、文化或生命的美好启迪。这样的阅读更具挑战性。

与此对应,便得出对美文的界定:美文,所以与一般的文章和文学有异,就在于“美”的特质特别抢眼和鲜明。而美文之美,首先鲜明地体现在遣词造句、修辞使用等的文字表达上,体现在文心、文气、文脉和结构的经营上,还要体现在生活情景的选择上,体现在思想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上。当然,美文更强调直观、感性和熏陶,强调由审美而悦人、育人。

二、再说美读

既然是美文,当然得“美读”。请允许我以莫怀戚的《散步》教学为例,说一说我对美读的处理。

1.必须美美地读。

美美地读,其基本前提有两点:一是必须充分地预习,感受和理解美文,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二是必须喜欢这篇美文,虽然喜欢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不一定深刻和独到,但最起码要做到“见着面善,心生喜欢”。莫怀戚《散步》这篇亲情散文,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你读上几遍,甚至只要读上一遍,你就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情不能已地说:“美哉,斯文!”语言美是鲜明的,文脉构思的美也是鲜明的,情境画面的美更是扑面而来,情感、意境与人性的美更不用说。抓住这样的美文,让学生美美地阅读,使之成为一次语文习得的优雅之旅,成为一次情感审美的文化盛宴,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求之不得的事。

我的做法是,自己首先好好地朗读,把自己的感悟与所思,用阅读符号标注好。然后,这样来导入:有人评价说,莫怀戚这篇《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可谓是文中有画意蕴丰富的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好好品味这篇文章的深厚意蕴。与同学们一起商量,最后达成了关于美美地读的三点共识:一是要字正腔圆地读;二是要声情并茂地读;三是要入情入境地读。

字正腔圆是美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字正腔圆地诵读,本身自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声情并茂,强调的是学生感情的投入,通过声音来传达学生阅读美文时的感情。如第5自然段“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出这一家人的和睦,相处很和谐。再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设想一下,原野上隐隐约约出现了四个点,慢慢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么四个人,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啊。我们读出了生活之美、关系融洽、互相体谅,而且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想法,一种亲情之美流淌在字里行间。

入情入境地读,强调的是一种沉浸与陶醉,有时需要一定的表情与姿态的辅助。如,结尾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读出“我”对母亲的尊重,妻子对儿子的爱护,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

根据这些要求,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既是阅读者,也是阅读的享受和评判者。一人读,大家听和评,轮番进行,创造一种由口与耳协同参与的说听的审美情境。

2.读出美文的“美”。

如果说,美美地读是建立在感受、理解基础上的美读,那么,读出美文的美,则必须是建立在品味、玩味、欣赏,甚至是评价与赞叹基础之上的美读。前者更多的是感性主导,理性辅之,而后者则更在于理性与感性的“双珠合璧”。

在生态语文团队的美读实践中,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去体现美读。一是读出文字的美;二是读出文气的美;三是读出文脉的美;四是读出文学的美;五是读出文化的美。这其中,有的美学生在美美的阅读中已经有所感受,只是缺少理性的提升;有的虽然有点直觉,但还处于比较朦胧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究。当然,每一篇美文的特色并不相同,美读亦可因文而异。就《散步》一文来说,我悄悄地提醒学生,希望他们能读出莫怀戚先生的散文语言、人物语言之美,读出情感的情韵之美,读出优美文字背后作者以声传美的艺术境界。

如“发生分歧”的这一自然段,原文是——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一个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在学生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之后,让他们分析从这一次分歧中,他们读出了什么。

首先从“我”的决定中读出很孝顺母亲,在爱儿子和爱母亲这个天平上,这里更侧重于对母亲的关爱和尊重。亲情类的文章有很多,更多的是写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而这篇更侧重于表达“我”对母亲的关爱,作者说“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所以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在一波三折的波峰波谷间释放出了尊老的光辉,还有亲情之美。

其次从“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一个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一句读出作者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作者以实际行动为儿子树立了榜样,相信儿子会和他一样优秀,尽到一个儿子和父亲的责任。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特别是“爸爸”,“爸爸”在家中称为顶梁柱,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是他们的责任。莫怀戚谈到写作契机: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通过小小的平常分歧看到了“我”,还有“我”的妻子既爱幼更尊老的人性的光辉,当然还有中年人在家庭中不可推卸的责任。读到这里,越发觉得这篇文章不同寻常。一个普通家庭,在散步中散发出幸福和睦的光芒,责任感又使家庭奏起了和谐的旋律,使人感之赞之。

课堂上,教师不妨示范诵读,并给学生配乐诵读。最好能在不知不觉的美读中,把这段文字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一段美的历程。因此,我在课堂上,便想起了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并把这段话介绍给学生:“有意境是艺术追求的境界,但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以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了“写实,传神,妙悟”六个字。

当然,在课堂上,我也对具有象征和标志意义的“神木”一段进行了重点的诵读处理,特别是注意让学生读出“神木”虽遭焦雷巨创,一劈为三,但是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的不屈精神,那种伟岸、高大和无可匹敌之美,跃然纸上,更要借助声音传达出来。神木之神,不仅仅是一棵树,它还具有生命的奇迹,它更是阿里山的奇迹。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

文学的意义在于熏陶,熏陶的高境莫过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能每天在语文课上,坚持美读,形成习惯,何愁学生没有文学情怀和审美的品位呢?况且,美文不厌百遍读,美文更喜多美读。

作者为文,以声传情。同样,美文美读,也能以声传美。

(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美美美文散步
美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2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散步的收获
少先队活动(2021年3期)2021-06-11 05:43:50
美文欣赏
散步
美文阅读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6
跳舞美美的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营救美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