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2017-02-26 14:51:38岚薛俊朱国芳杨必洪刘
湖北植保 2017年6期
关键词:条斑潜江市病区

徐 岚薛 俊朱国芳杨必洪刘 东

(1.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局 433199; 2.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430070;3.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局 433199; 4.湖北省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33199)

潜江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徐 岚1薛 俊1朱国芳2杨必洪3刘 东4

(1.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局 433199; 2.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430070;3.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局 433199; 4.湖北省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33199)

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有名的虾稻之乡、水乡园林。水稻是潜江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67万hm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属于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品种组合、栽培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细条病已成为潜江市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为了控制其发生危害,潜江市组织开展了水稻细条病发生条件、流行规律、检疫监测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1 危害症状

水稻细条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在叶面上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受侵染的叶片最初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后沿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短条斑,大约1mm~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蜡黄色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褐色火烧状态。

2 发病规律

细条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末期至抽穗期最易感病。发病后,造成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产量损失严重。

2.1 发病时期

从潜江市近10年水稻细条病的发生情况看,一般发病时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但由于近些年气候变化较大,发病时期逐年在提前。2016年发病时间为7月6日,比常年提早20d。分析表明,2016年潜江市7月份平均气温在28℃左右,降雨量超出常年240mm,对细条病发生极为有利,8月上旬温度继续保持在28℃上下,降雨量也持续增加,为细条病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发病面积不断增加,发病范围也不断扩大。8月中旬后温度上升到了32℃以上,降雨量也开始下降,细条病发生蔓延得到控制。2017年潜江市水稻细条病也是7月初见病,由于7月10日后气温达到 30℃以上,降雨量同比减少120mm,不利于细条病发生,特别是今年全面推广早防早治综合防控措施,水稻细条病发生面积比上年减少95%。

2.2 蔓延途径

细条病发生后,可借助风、雨、水、昆虫、人为等因素蔓延传播进行再侵染。因此发现细条病疫情后,控制发病中心田,切断水源流动以及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阻截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

3 病害流行条件

3.1 高温高湿

水稻细条病发生最适宜温度25℃~30℃,20℃以下或 33℃以上病害发展受到抑制。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扩散蔓延。

3.2 偏施氮肥,灌水过深

水稻长势旺盛,稻叶嫩绿有利于细条病菌侵染;稻田淹水、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有利于细条病蔓延;偏施氮肥加重发病。

3.3 稻田带病残留体

病菌主要由带病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传染,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作为初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病区以稻田带病残留体为主。

3.4 种子带菌

种植未经过检疫的种子或者在有水稻细条病菌源的制种田生产的种子是水稻细条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4 防控措施

近年来,潜江市在水稻细条病阻截防控上,采取以检疫监管与农业措施相结合,以预防早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残,确保绿色无公害。2017年,根据省农业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检疫防控主推技术(鄂农发[2017]1号)和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检疫防控技术方案》(鄂植总办发[2017]2号)要求,进一步细化了防治措施。

4.1 加强检疫

主要是加强产地、调运、市场检疫,做到三个不允许,即不允许在发病区进行种子生产繁殖,不允许在发病区调运种子,对在发病区调入的种子不允许销售。

4.2 监测预警

为确保早发现,早防控,认真开展田间监测预警尤为重要。掌握水稻秧苗期、分蘖末期和始穗期,尤其是水稻分蘖末期遇长时间连阴雨天气(气温在28℃~32℃,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进行详查,发现疫情迅速开展阻截防控。

4.3 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不从发病区引种,不选择种植易感病品种,这是控制细条病最基本的条件。二是合理轮作换茬。对新病区和有条件的老病区,尤其是发病中心田块,实行水旱轮作,改种蔬菜、莲藕、或棉花、大豆等。三是加强健身栽培。适当增施磷、钾肥,补施微量元素,防止过量、过迟施用氮肥,推广配方施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灌溉用水做到浅水勤灌,避免串灌、漫灌,适度晒田。

4.4 病田处置

细条病疫情发生后,病田的监管和处置尤为重要。一是在发病田梗撒施生石灰消毒,并做好病田警示标识。二是切断发病区水源流动,禁止串灌漫灌。三是管控田间作业人员的施药行为,先进无病田再进发病田,不允许在发病区放牧。四是水稻收割后妥善处置稻草秸秆,使用100kg/667m2生石灰对病田进行消毒处理。

4.5 化学防治

实践证明,化学防治是有效阻截防控水稻细条病发生危害的关键。一是搞好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独定安)或强氯精300倍~500倍液浸种12h,捞起洗净后再催芽。二是抓住水稻移栽前5d~7d和水稻分蘖末期或破口期实施化学预防,实施带药移栽和大田预防。三是掌握在细条病发病初期,使用高效对口药剂,每隔3天1次,连续施药3次~4次。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 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独定安)、0.3%四霉素水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等。首次药剂防治时加赤·吲乙·芸苔(碧护)或者芸苔素内酯(熵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更好。

细条病发生后,应迅速隔离发病中心田块,搞好统防统治,推荐使用无人机飞防。施药时要用足水量,细雾喷雾。如果采取人工施药,应先喷无病区,再喷发病区,以防病害随人扩散蔓延,确保防治效果。

5 效益评价

潜江市通过全面推广水稻细条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17年全市水稻综合防控面积1.35万hm2,发病面积还不到20hm2,仅仅涉及2个乡镇场,与2016年同期比较减少95%以上,发病范围减少82%,初步测算综防样板示范区对比发病区减轻损失88kg/667m2,可挽回经济损失3500万元。同时由于实施检疫监控和预防早治的策略,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减轻了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降低了稻米农药残留,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

S435.1 文献识别码:B

1005-6114(2017)06-041-003

2017-07-16

徐岚(1973-),女,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防治工作。E-mail:68160244@qq.com。

猜你喜欢
条斑潜江市病区
基于Sentinel-2卫星的潜江市虾稻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湖北省潜江市小龙虾营销策略研究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不同干条斑紫菜和烤条斑紫菜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在番茄果实颜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蔬菜(2020年7期)2020-12-16 05:38:03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及条斑病发生动态
农学学报(2018年2期)2018-03-03 03:29:28
条斑紫菜中磷和钙的亚细胞分布及其与富集砷的关系
创新学习载体 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潜江市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短信课堂”简述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2-25 15: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