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云
儿童本位视域下幼儿活动环境创设初探
文 周云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思想的变革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继颁发,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幼儿园环境蕴含着课程目标与内容,展现着幼儿园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儿童本位是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其思想基础是以“人学”为前提的,是以儿童为出发点,又以儿童的成长作为归宿,强调环境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物化载体,作为隐性课程资源,能够促进幼儿自主活动、学习与发展。因此当幼儿踏入幼儿园时,环境中的人、事、物就会成为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下面我来谈一谈我们的实践经验。
班级环境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班级环境发生互动。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往往会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幼儿时常会处于“被安排”“被规划”的境地。其实教师只需理性思考,着眼于幼儿主动发展,以幼儿为本,因时因需有效支持、推进幼儿的发展。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规划与利用班级环境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马蹄形、半圆形等模式性座位方式,特别是在科学活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主规划和利用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如:美术活动“可爱的多肉植物”,有的幼儿选择带好画板在自然角进行写生作画;有的幼儿选择将自己带来的多肉植物放在桌上进行绘画;还有的幼儿将多肉放在盥洗间的镜子前进行联想创作,只要自己的创作行为不影响同伴并且是在安全范围内,教师都允许并鼓励幼儿的想法,充分利用班级空间进行活动。在组织中班科学活动“影子”时教师提出:“活动室的哪些地方可以用来完成这个游戏实验,请小朋友们自己去找一找,玩一玩。”孩子就会在盥洗室、午睡室、廊道到处去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把娃娃家的帐篷放在了活动室的中间;有的幼儿在午睡室将窗帘拉上配合手电筒;有的幼儿在盥洗室将窗帘拉上,透过窗帘的小缝隙找到光影。幼儿在活动中规划布置活动环境,非常投入。把环境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
2.在自主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充分选择和利用环境
每当新游戏主题生成时,教师就会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环境,布置游戏场景,尤其是大班幼儿已经具备这个能力。比如:近期玩“娃娃家”的孩子热衷于“户外野营”,他们将自己家带来的帐篷和垫子放在了走廊尽头楼梯角转弯处的平台上,用牛奶箱子作为篱笆将自己的家打造成田园小居,在地毯上,他们三五成群进行“野炊烧烤”。当阳光灿烂,天气晴好时,“娃娃家”又会从平台转移到户外,享受阳光的温暖。小班的奶牛牧场游戏,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情节的丰富充分利用廊道和操场进行活动,游戏的情境、材料、情节随之推进。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让幼儿自主收集环境内容与材料,通过创设对幼儿开放并供其自主改变的材料,适度“留白”的环境,让幼儿充分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材料互动,进行主动活动。
1.材料提供的多元层次性
教师和幼儿主要通过提供丰富广泛的环境材料(涉及幼儿发展各个领域并促进幼儿各领域经验的整合)和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系统化的序列材料(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兴趣能力的不同逐渐提供),使教育环境丰富多样、层次递进,既能满足幼儿主动发展的多元需求与个体差异,又可获得多样化的拓展经验。以美术区为例:小班阶段的幼儿,精细动作尚不够完善,教师可和幼儿共同选择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选取适合抓握、易于操作,步骤简单、技能要求低的工具和材料,如用蔬菜瓜果、印章瓶罐进行印画的系列活动,可也以进行汽车滚画,刷纸箱等大面积的自由涂画。中班阶段围绕同一个主体可以提供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呈现多元化的作品。在大班阶段幼儿能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动作,合作意识增强。可以投放纽扣贴画、刺绣、针织等多种活动材料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精美、丰富。
2.材料提供的探究操作性
教师要注重给幼儿提供直接操作感知、探索学习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材料、支持探究分享等让幼儿自主移动摆放、组合变化、创造发展,遵循自己特有的寻探路径(认知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拓展经验,获得主动发展。多维角度设计材料,使材料物尽所能,使其作用得到多功能的发挥,多角度地完成教学要求。如在“交通工具”主题中,我们为孩子投放了“小猫乘车”的内容,在设计材料时,我们不仅考虑了数学方面数物匹配的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颜色的因素,让幼儿操作时从单一地按数目放兔子图片发展到既考虑数量又考虑颜色的多维要求,发展幼儿使用多维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角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和探究性,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
环境中幼儿作品的富有艺术性的展现以及变化时时散发着浓浓的教育气息,幼儿在观察——发现——惊喜循环往复中不断互动。教师在充分发挥幼儿作品价值的同时,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紧紧追随幼儿探索与发现的步伐,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1.展示幼儿作品,体现作品独特价值
教师对于幼儿参与的作品切莫随意堆放、摆放,应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意识,教师进行整体规划,发挥出作品在环境中的价值,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感受其中的创意和美感,体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激发更多的参与美术创作的动力,体现作品独特的价值,满足幼儿审美需求。如小班阶段,幼儿共同用“手印画”创作的大树,教师可以事先设计适宜的背景,配合画面主题、时令、季节,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谐,将审美情趣蕴含其中。中大班阶段,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留出合适的位置,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幼儿展示作品。如:地中海风格的大网格上,幼儿自主想象海洋生物和水草场景,用餐盘拼画、创意油画棒、麻绳绕线等方式创设出海洋世界;新年到来之际,在教室挂上自制的灯笼,贴上窗花,营造节日氛围;“中国节”主题中,幼儿将自己创作的脸谱悬挂起来组成一幅大型脸谱,这些作品成了主题环境的一部分,也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
2.亲近自然环境,感受生态灵动变化
幼儿的户外自然环境充满生机,是一部真实、自然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幼儿感知的对象。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紧扣自然环境的特点,引导幼儿关注、探究不断生长变化的植物,使持续探究与发现成为一种习惯。至于探究什么植物,既可以让在幼儿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做出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在四季轮换中变化明显的植物或园内具有文化气息的植物让幼儿进行选择。在三月初的一次散步中,幼儿发现教室门口的玉兰树有两棵开出了粉色的花朵,一棵却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孩子既兴奋又惊讶,好奇地讨论“玉兰花为什么开出的花朵颜色不一样”,接着孩子又发现“开花的玉兰花枝干光溜溜的,竟然没有树叶”。幼儿开始思考与讨论,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寻找答案,原来“玉兰树先开花后长叶”。在五月份操场跑道两旁的樱花竞相开放,跑道俨然成了美轮美奂的“樱花大道”,花瓣随着春末夏初的微风飘到这,飘到那,还会成为孩子们游戏中的“发卡”“书签”“粮食”……孩子由此开启发现之旅,感受生态灵动变化。
总之,儿童本位视域下的环境创设明确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体,环境创设的起点与归宿均应指向幼儿的发展,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是环境之于幼儿发展的关键。即环境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必须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准备,他们就以自身的个体特点(兴趣、喜好、认知方式)等对环境施加影响,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与经验建构的行为,选择和影响着环境的创设。
当然幼儿的发展也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完成的,这必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符合其需求的适宜环境与教师指导也应跟随幼儿的活动意图与过程而动态变化调整,因时因需有效支持,推进幼儿的发展,真正发挥“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的育人内涵与价值。
(江苏省张家港市景巷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