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激素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于鑫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以后,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园艺作物的种植和培养就显得分外重要。为了让园艺作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通常在许多园艺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激素对其生长进行一定的辅助和促进,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们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激素;果树;花卉;安全性
总体来说,形形色色的激素对于园艺作物的生长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园艺作物的生长状态,现在我们国家的园艺作物栽培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果树和花卉的生产尤为凸显。本文就对激素在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激素在园艺作物培养中的使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在果树的生长过程中,生长素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比如说,一部分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吲哚丁酸和萘氧乙酸通常在果树的扦插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果树的生根几率;还有的生长素可以达到保花保果的作用,比如说二氯苯氧乙酸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菠萝和苹果的花序生长[1]。除此之外,生长素还能够达到控制树冠的作用,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征,把果树的顶芽截去这样能够将生长素集中在侧芽上,从而达到控制树形的目标;另外,生长素还能够提升生长分化的速度,在进行植物组织的培养时,如果能够利用好生长素就能取得良好的分化效果。
这种激素可以将植株的顶端优势降到最低,保证叶片的生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这种细胞分裂素会用在培养植物组织或者是调整果实形状上。应用频率比较多的细胞分裂素主要有玉米素以及激动素。
赤霉素应用目的比较特殊,是为了提升单性结实率,比如说在葡萄的栽培中,如果应用了赤霉素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葡萄无籽的概率。除此之外,赤霉素对于某些柑橘类植株有提升发芽率的作用,这一点在园艺作物的栽培中应用也比较广泛。
脱落酸算是一种普及应用率比较高的激素,一般情况下会用来提升植株的抗逆性,从而提升在不良条件下果树的成活率。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果树的栽培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找好时机喷洒脱落酸,就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果树的产果量,使其营养积累的速率增加。
乙烯比较常见,其作用也比较简单,一般用在快速催熟或者是抑制植物纵向生长上,是果树栽培中应用率比较高的一种激素。
在花卉的栽培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的利用好激素的作用,就能大幅度提升扦插或者是移栽之后的花卉成活率。在进行花卉的插条工作之前,将生长素以合理的浓度喷洒在花卉上可以提升它生根的可能性,具体的浓度需要根据花卉的种类来确定,一些自然生根率比较高的花卉就无需喷洒太多的生长素[2]。另外,花卉的整个生长过程都是需要严格监管的,一旦出现花枝生长过快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激素来进行调节,使其分支更多,从而改善花卉的整体形状和美感。举个例子来说,在菖蒲的培育中,常常会出现花枝过分生长的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矮壮素进行调节。
上文已经对激素在花卉以及果树的栽培中的一些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取得的成效确实是非常可观,然而激素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手段,对于园艺作物的安全性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在许多业内的工作人员都在对此课题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提到了激素使用的安全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许多人都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都认为激素是社会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近几年才开始应用,然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大约公元纪年开始的时候,有的人就已经意识到了人工调节对于植株生长的作用。而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以后,中国目前的植物栽培激素使用面积已经多达2千万hm2。
对于其安全性,目前还没有实验表明激素的使用对于人体没有危害,但是也不能说就是绝对安全的。总的来说,园艺作物生产中应用的激素和动物的激素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它们之间不但结构有所差异,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具体的安全性很难判断,植物激素会不会在动物身上产生影响还需要今后的不断探索才能下定论。所以说,园艺作物的激素用量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剂量,从而在达成目的的基础上将影响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形形色色的激素对于园艺作物的生长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园艺作物的生长状态,现在我们国家的园艺作物栽培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果树和花卉的生产尤为凸显。激素在园艺作物的生长栽培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浓度和使用频率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尽可能的缩小,这样既能保证应用效果,也能尽最大努力的缩小可能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1]马占山.植物激素在果树上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1(11):39.
[2]洪亚辉.花卉组织培养激素配方的研究[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2005:1.
Q945
A
1005-7897(2017)24-0100-02
20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