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佳强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分析我国园艺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荆佳强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园艺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来源最主要的渠道。但是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园艺业也要随着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对园艺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简单的陈述,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以此来保证园艺业的正常发展。
园艺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改革对策
园艺产业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渠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正在不断地出现。而人们生活条件的上升,直接使得大众对于这些绿色的健康的水果蔬菜更加的青睐,因此园艺业的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健康。尽管园艺业的发展比较良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园艺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应该较强研究管理,提高园艺业的发展水平。
我国的园艺产业从2001年开始,蔬菜产值成为了种植业的第一产业,而后的每年都呈增长的趋势,这使得园艺业在农村中支柱的低位不断地得到巩固。但是在园艺业的发展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我国的园艺业的园艺生产大都分布较广泛,而且大多数为个体生产。因此还使得大市场和小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生产并没有组织性,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调控艰难,因此园艺业的种植计划性并不强烈[1]。会导致过剩、难卖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水果蔬菜的运输也是一大问题,水果蔬菜中说分占据90%,这就使得水果蔬菜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腐烂,而且产品的加工率并不高,这就使得大量的园艺产品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浪费率非常的惊人。
我国的蔬菜水果花卉是世界的生产大国,但是我国并没有把我国的特色进行品牌包装,这就使得我国的产品销量有限。再加上我国的产品大多数是以原料和半成品出口,这就使得我国的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没有实现园艺业以蔬菜水果盈利的目的。使得园艺产品的成本优势变成了劳动力的优势。
为了保证蔬菜水果的产品卖相,因此很多的种植者会对园艺产品施加很多的花费农药等等,这些对于人民自己以及自然环境都会有很大影响。而出口的园艺产品由于有害物质的超标被别的国家拒绝进入,这就使得园艺产品滞销,给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生产者,注意这些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2]。
国家现在正在逐步的引导者园艺业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前进。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培养有关经验的人才,加强产品的流通环节,形成各个环节相互结合的有机结构。同时这类远远在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一些具有高市场价值的产品,使得农民的盈利增加,也能大大的发展农业经济水平。
由于我国的地貌比较丰富,因此,使得我国的地区优势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如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宁夏的枸杞,山东的牡丹等等,这些园艺产品具有区域的特征。政府正在不断开发推进地标产品,以此来挖掘和发挥各地区不同的地域优势,以此来得到更多的无公害的,绿色安全的园艺产品。以此来推动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上升,因此,以娱乐、观光、旅游、采摘为主的休闲园艺以及餐厅正在不断地发展。目前我国一致的生态餐厅已经超过了两百家。实现生态农业,把园艺业与旅游业等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发展当地的经济,还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能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园艺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按照生产的需求以及地区的优势,再根据气候的特点和实际的生产水平,不断地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区园艺业。但是要注意的是发展地区园艺业的时候,不能满目的跟风,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气候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园艺。以免使得出现跟风情况导致产品质量的下滑以及价格的波动。这并不利于园艺业的发展。
所谓的差异化战略就是指园艺产品的生产在安排上要合理的布局,以此形成特色,在种植的过程中搭配不同的品种,在产品上实现差异化。再有就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尽量错开播种时期,以此保持产品能在不同的时期上架,保证产品的持续供应。在此基础上,种植者还应明白,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只有不断地壮大核心业务再不断地警醒微小的调整,才能保持产品的质量。
把园艺产品进行合理的包装,使其在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创立属于自己的园艺产品品牌,并且根据自身的优势,是园艺产品安全化,绿色化。并且对外进行宣传,才能保持园艺产品的销量。并且是此案园艺产品的品牌化,还能够增加产品的信任度,在某种程度上积极地推动了园艺业的发展。
园艺业的发展,关乎中国几亿农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国家应该不断地鼓励园艺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惠民政策,以此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
[1]李保友.我国园艺业发展现状、对策及趋势[J].现代园艺,2015(14):34~35.
[2]张韶伊.新形势下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4):99~101.
F326.13
A
1005-7897(2017)24-0047-02
20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