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的思想源流、科学内涵与衡量标准

2017-02-26 08:53孙明慧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公平分配

■孙明慧

共享发展的思想源流、科学内涵与衡量标准

■孙明慧

共享发展;内涵;衡量标准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其中的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主旨。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共享发展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和观点,但也存在研究不深入和不透彻等缺陷。本文主要从思想源流、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共三个方面探讨共享发展中存在的理论问题,旨在加深对共享发展的理论价值的理解,促进共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

一、共享发展的思想源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是对世界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享发展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享的发展思想,有助于理清共享发展的思想源流,也有助于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共享”是指对社会财富分配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是为解决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矛盾而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方面却是贫困的积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向给另一个阶级”[1](P29),社会发展的成果几乎都被占少数的资本家阶级所占有,而占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却越来越贫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一切产生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使资本家阶级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劳动成果。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倡导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前提;同时,他们也认为,绝大多数人是共享发展的主体。共享发展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消灭资产阶级独占的局面,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共享发展应该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P131)。恩格斯认为,共享发展的前提除了消灭私有制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享发展的内容除了经济成果之外,还应该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成果。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对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2](P35)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是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多少进行分配,即按劳分配。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当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时,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将演变为按需分配。

(二)列宁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创造性地开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使其从理论走向实践,形成了俄国特色的共享发展思想。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地提出“按劳分配”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按等量劳动取等量产品。与此同时,列宁改革了俄国的工资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的工资制度,统一了国家机关以及国有企业的薪资水平,取消了原有的高薪制度以及性别、年龄、民族等方面的差别工资,落实按劳分配的原则,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享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针对苏联国内当时的实际情况,列宁主张逐步缩小工资差别,但与此同时,也要反对平均分配和贫富悬殊,他说:“在资本主义时代,粗工的工资与好的专家的工资的差额是l∶20,现在的差额是1∶5。为了把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拉平些,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今后还要继续下去。”[3](P91)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列宁在1921年9月签署了《工资问题的基本条例》,明文规定要按照生产率的提高和个人的贡献来提高劳动报酬,因此,工业部门制定了与劳动贡献多少相适应的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改革平均主义的分配。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共享发展的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共享发展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人们的基本温饱还没有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处于极其贫穷的生活状态。所以,毛泽东在1955年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4](P238)由此可见,毛泽东倡导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与此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治前提。

邓小平在总结东西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178)共同富裕不是单个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富裕的状态,与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共享发展的主体扩大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文明”建设,将共享发展的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出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不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

二、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

所谓共享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共同享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历史过程。首先,从共享发展的主体来看,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破除种族、地域、性别、年龄、信仰等歧视,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真正尊重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的权利,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其次,从共享发展的对象来看,是指改革和发展产生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经济社会的各种发展成果。狭义上的共享发展是指经济方面的共享,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缩小贫富收入差距,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广义上的共享发展,除了包括狭义上的共享之外,还包括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发展成果的共享,从而实现全面的共享,这是共享发展的高级状态。再次,从共享发展的前提来说,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即社会各方面发展成果的不断创造与积累。如果没有发展成果的涌现,共享发展就会变成共同贫穷。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就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和努力,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和潜力,才能最终实现人人共享。最后,从共享发展的规则来看,共享发展应该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是一种共享,但是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共享发展。因为这种共享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带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我们要追求的共享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破除不合理、不公平的共享差距。共享发展不等于两极分化,同时也不等于平均主义分配,共享发展承认差别,但是又把这种差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共享与发展的动态平衡。[7]

要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共享发展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异同。

第一,共享发展与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指“是指消费者不购买某种物品的所有权而通过租用或借用的方式实现对某一物品的享用,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具体模式”[8]。共享经济通过一定的平台,激活了闲散的物品或服务,有助于提高物品和服务的交易效率,提高所有者的收入,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与共享经济不同,共享发展不是一种经济的运作模式,而是指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发展要遵循成果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原则,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全体社会成员享有更多的福祉,而不是为了降低人们的消费成本。

第二,共享发展与平均主义分配。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产品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分配方式。虽然以平均的方式保证了人们共享生产成果,但严重阻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低水平的共享,即普遍的贫穷。因为这种分配方式否定了劳动的差别,挫伤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享发展不等于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共享发展承认人们的劳动和贡献等方面的差别,并且在分配中体现这种个体差别,使每一个个体的应有利益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共享机制,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图建立起一种公平正义的共享,同时也要创造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共享。

第三,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不同的是,共享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要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共享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比较发达和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时候,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迈入富裕的生活状态。共同富裕更加侧重于物质层面上的丰富和满足程度,共享发展包含的范围要宽广一些,除了物质层面,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非物质层面,但是共享的程度没有富裕的程度高。所以,综合来看,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所要达到的经济目标,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虽然二者提出的背景、包含的内容、实现的方式等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9]

三、共享发展的衡量标准

共享发展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有四个:一是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二是加强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实现共同富裕。与这四大目标相对应的是共享发展的四组衡量标准。

第一组衡量标准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共享发展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需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所以,判断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标准是,是否做到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切实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国家的全体公民。机会公平,也称为起点公平,是指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身体或心理存在缺陷的个体,都能够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例如,获得劳动就业的机会、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提升和选拔的机会、贷款和投资的机会等。规则公平,也称为过程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参与生存和发展活动的过程中,面对的制度、政策、法律条文、规章规定等都是一致的。在规则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特例,一旦违反,将会遭到同样的惩戒。分配公平,也称为结果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劳动报酬。结果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归宿,也是公平正义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因而是社会公平正义非常重要的指标。

第二组衡量标准是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共享发展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适合的判断标准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的名字命名的测量收入分配大小的一个指标,理论比较成熟,计算方法比较多,能以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差距的大小,有助于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的收入差距情况进行量化和比较。基尼系数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没有差距,是绝对平均的;如果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最大,是绝对不平均的。其中,取值0.4是国家的警戒线,0.4以内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比较正常,超过0.4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0.5以上就表示收入分配差距处于悬殊的状态。基尼系数也存在缺点,不同收入组之间无法完全分解,总体基尼系数不能被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另外,基尼系数对于中等收入组比较敏感,而对于两极收入组却比较迟钝。因此,还需要引入泰尔指数作为补充。泰尔指数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按照收入来源进行多层次的分解,分别计算不同组的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整体差距的影响,而且,泰尔指数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变化比较敏感,这就正好弥补了基尼系数的不足。

第三组衡量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指标。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共享发展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逐步缩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最高的与最低的地区相差2.68倍,到2020年应缩小这种差距到2倍以下,到2030年应进一步缩小到1倍以下”[10]。二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是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反映社会基本保障水平的社会基本保险情况来看,“2010年的覆盖率是65.6%,2020年将不低于90%,2030年将不低于95%”[10]。从社会保障水平来看,“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将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7%逐渐提升到20%,将社会保障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现在的12%逐步提高30%以上”[11]。三是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人均寿命。教育、住房、医疗等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就要改善人们的教育、住房和医疗水平。

第四组衡量指标有三个。第一,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居民收入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要随着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改善,尤其是一些农民、失业者、残障人员等低收入群体,要摆脱贫困的状态。从具体指标来看,“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步提高并达到70%左右”[11],劳动报酬占居民收入的比重达到55%以上,使社会财富向人民群众集中,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第二,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应该是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大,高、低收入群体占比小,呈现橄榄型的分配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低收入者的收入得到了提升,高收入者的收入得到调控,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所以,中等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就成了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共同富裕要求中等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要超过50%,逐步达到70%左右的水平。[11]第三,人们的收入是否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共同富裕不等于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贫富两极分化正好是共同富裕的反面;与此同时,共同富裕也不等于富者越来越穷、穷者越来越富,虽然贫富差距小了,但是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要实现的是“帕累托改进”,富者越来越多、穷者越来越少,消灭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富裕的生活水平。

四、结 语

共享发展理是对我国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及时回应,为我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是对我国的发展理念及世界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研究和总结共享发展的当代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性和重要性,也有助于贯彻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共享发展不仅使广大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通过机会共享、规则共享、权利共享和成果共享,有效地调节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使得效率是公平下的效率,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化解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8]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6,(3).

[9]侯发亮.从总供需的角度论“中国奇迹”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5,(3).

[10]宋群.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指标初探[J].全球化,2014,(1).

[11]陈新,周云波,陈岑.中国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学习与探索,2014,(3).

【责任编辑:赵 伟】

共享发展上升为我国重大战略,由“独享”走向“共享”,其价值、生态圈、范式都在发生转变,其中有些重大问题值得探讨。共享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发展理念,其思想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不断探索;其科学内涵是全体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共同享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历史过程;其衡量标准包括公平指标、基尼系数、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等具体指标;其当代价值彰显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指导中国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探讨共享发展理论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共享发展的理论价值的理解,进而促进共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

D61

A

1004-518X(2017)11-0239-06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溯源与创新研究”(16YJA710016)

孙明慧,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吉林长春 130012)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公平分配
公平对抗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怎样才公平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笨柴兄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