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静,贾籽杨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即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的管理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心内科住院患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存在病情重、变化进展快等特点,且此类人群生理与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护理风险通常也较高[2]。故如何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进行有效处置,以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我科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通常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1.1.1 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故护士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则会提高护理风险。如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仓促、“三查七对”不仔细、医嘱查对不认真、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及夜班值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戴口罩)等均是导致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较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工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都提升了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概率。
1.1.2 技术水平低,应急能力不足:心内科患者存在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的特点,而临床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对于大多数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专业技术不娴熟的低年资临床护士来说,常不能及时掌握新的理论与护理技术方法,自然无法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此外,护士对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悉,以及对各类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均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1.3 沟通能力不足,缺少法律意识:临床护士不能与患者及家属达成有效沟通,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告知质量不高,是引发护理纠纷或投诉的主要因素。护士法律意识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则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1.2.1 心内科患者特有的高风险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脏骤停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而溶栓等治疗措施也存在高风险性。此外,多数心内科患者为高龄患者,难以适应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卧床大小便、活动限制等),因活动不便导致其易出现跌倒、坠床等状况,加之患者常伴浮肿,且需长期卧床,故压疮发生风险亦较高。
1.2.2 环境因素 地面消毒导致湿滑、病区嘈杂与病房加床多等不良环境因素亦常引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2.1 落实规章制度,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落实规章制度,强化“慎独”精神是保证各项护理措施到位的重要基础。管理者应教育护理人员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身职责,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无论大小均须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或自作主张进行处置,以赢得补救时间。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此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对于上一班人员出现疏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应及时补救。
2.2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培训计划,尤其对新参加工作的低年资护士,应根据科室特点制订岗前培训计划,逐项培训、考核。通过晨会提问、业务讲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形式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开展护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针对现有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分析讨论,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人人皆有风险防范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任何微小的病情变化也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3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护士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沟通能力与技巧,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与理解患者。如在实施溶栓治疗等高风险有创操作时,以适当的方式和语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疗措施,既要使其了解治疗目的、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状况,又不能使患者过分担忧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2.4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风险防范能力 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与分析,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求护士必须从法律高度严肃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观察患者病情要有预见性,记录要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避免医护记录矛盾。护士长每天检查各项护理记录,杜绝随意涂改、同笔迹抄写等不良习惯。
2.5 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或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急救室内。针对低龄、高龄、病情危重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并将暖瓶、锐器等危险物品远离患者放置,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发生。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将其的物品放在其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与走廊等处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跌倒。
综上所述,心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存在病情进展急,预见性差,病死率高等特点,护理人员若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和应对护理风险,将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影响正常护理工作。尤其在医疗安全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护患双方共同的目标。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我科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正不断增强,护理满意度亦不断提高,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与好评。值得临床推广。
[1]史冬梅,田金萍,许艳玲,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20):2519-2520.
[2]贾春颖,孙海庆,卢伟.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2,(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