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学生 选于生活 亮于生成
——再谈品德课教学的三个立足点

2017-02-26 06:28郑洁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品德预设目标

□郑洁

源于学生 选于生活 亮于生成
——再谈品德课教学的三个立足点

□郑洁

现阶段,教师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已经内化于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会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设计内容,源于学生”“活用资源,选于生活”“把控课堂,亮于生成”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帮助教师将理念转化成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自身资源的重视、开发和利用,以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生为本原点目标生成

现阶段,教师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会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造成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找准学生原点、没有活用学生资源,以及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生成。《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生活实际、掌握儿童特点和不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计内容,源于学生

(一)了解原点,找准学情

所谓“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课堂的教学必须以深入了解儿童为基础,这是教学的原点,也是抓住学生学情的最好方法。

【案例一】“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喝水的学问》

该课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引导学生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但在教学的班级里,笔者先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有多少学生口渴时喝白开水,多少学生喝饮料。小调查后发现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喝白开水,证明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是重点。笔者又继续调查,每人一天大概喝多少水。调查后发现有些学生喝得比较少,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喝多少,只有口渴时才想到喝水。也就是说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喝白开水更好”已不是这班学生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在结合后续的调查后,把“人每天需要喝多少水,该怎么喝水”作为教学重点,还通过实物比拟法,让学生明白原来一天最好喝这种大小杯子的六杯水。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学情分析,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是徒劳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这种课才是增量的。

(二)点拨方法,注重过程

品德课程的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如今网络很发达,学生很容易从网上找到一篇相关的文章,但往往只注重搜集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经常就是连自己查找的资料的具体内容都读不清楚,根本不理解,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去做课前调查时,要教给学生方法,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可以提示学生调查渠道不仅仅只限于网络,还可以通过书本、采访等形式。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字数要求100字以内,主题不能太深奥,内容要用数据说话等。

“以生为本”的课堂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了解学生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会让我们的品德教学事半功倍。

二、活用资源,选于生活

对于品德课来说,合理运用课本以外的资源非常重要。这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与单一性。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选用亲历资源,引导认知

选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能触动学生的共鸣,让他们的感受更深,也更有话可说。

【案例二】“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科技造福人类》

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老家都在农村。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老家以前用灶头烧饭,现在都是用电饭煲煮饭。针对这些信息,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灶头PK电饭煲”。因为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所以学生都感受特别深,兴致特别高,发言滔滔不绝,说到灶头的劣势时纷纷提到用灶头做饭要去砍柴,生火很麻烦,火的大小比较难掌握,烟很熏,鼻子会被熏黑,眼睛会流泪,有的时候不注意还会引起火灾……而电饭煲的出现,带来了很大方便,省时、省力、省心。由此再延伸到电的发明等,非常轻松地让学生达成认知——科技造福人类。

(二)关注网络媒介,升华情感

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以及发达的网络资讯能够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内容,也为品德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资源。

【案例三】“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圆明园在哭泣》

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因为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很难让学生获得共鸣。因此笔者通过网络寻找了被毁前的圆明园图片和被毁坏后图片的进行对比。形象的图片、视觉的冲击带给学生很强的震撼力、说服力。

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具象思维为主,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介,让我们的品德课程更加可视化,无需教师多言,很多教学目标也会顺理成章的达成。

(三)抓取临时资源,指导行为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有一种敏锐的学科触觉,在生活中看到某一场景或某一事物就要会联想到本学科,是否可以为教学目标服务。

【案例四】“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喝水的学问》

有教师在执教该课时选取了一张运动员运动后喝水的场景,想让学生感同身受。然而她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早上学生刚进行了早锻炼接力跑比赛,一回到教室都在喝水。教师完全可以有意识地拿着相机拍摄这些瞬间的画面,抓取这一生动的临时资源。然后让学生回忆早上的场景,配上学生自己的图片,这样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针对自己喝水的问题进行反思,了解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喝水、该怎么喝水等一系列相关的喝水学问。

像上述出现的临时资源,处理得好,就能为切实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控课堂,亮于生成

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成性资源的恰当处理,往往会成为一节课的精彩之处。叶澜教授就把有生成性作为好课的评价标准之一。及时把握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点亮一节课的关键。

(一)多样预设,及时引导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般都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多种预设,对学生中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逐一进行思考,并根据学习目标设想该如何回应。课堂中,学生如果按照这些预设进行回答,教师就能利用这些预设生成达到学习目标。但是课堂教学是存在不确定性的,面对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

【案例五】“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是小小安全员》

在上这节课时,有教师引用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教师主要想引导学生知道:解决患难者强,防患于未然者神。平时的防患工作做好了,安全事故就不容易发生。这时有一位学生的回答点亮了这节课的教学:“这个要看病人情况,如果这个人没什么病的感觉,那是大哥最厉害;如果有点小病的,那是二哥最厉害;如果病情很严重的,那是扁鹊最厉害。”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小小安全员就要这样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教师在设置这个故事时,显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过各种预设,预设这些回答能够很好地帮助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超出教师的预设,但是该教师及时地引导总结在课堂生成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问题的答案超出了预设,但同时也是因为有了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才能够在教学时及时总结引导,从而升华了主题。

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能出现生成性的问题,通过恰当的处理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出彩。同时,每个教师又害怕课堂教学中出现生成性的问题,怕万一处理不好,留下尴尬和笑柄。我们有时就会遇到有关生成资源的“取”与“舍”的尴尬。有些生成资源,当我们发现无法再为教学目标服务时,就应该当机立断果断舍弃。灵活地处理生成资源的“取”与“舍”,也无不是对一位教师的目标意识和教学智慧的充分考验。

(三)选择时机,突破难点

生成资源的把控非常困难,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帮助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出彩。同时,很多教师又害怕课堂教学中出现生成性的问题,怕万一处理不好,留下尴尬和笑柄。如何正确处理生成性问题?除了需要教师迅速反应的教学智慧以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课堂生成,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案例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节日大观》

有教师在执教《传统节日大观》的公开课时,选择了开斋节作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节日也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当该教师说到开斋节前不能吃东西,要饿肚子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那要饿死的,他可以偷着吃。”学生的话引得听课教师都笑了,大家都很期待地看着这位教师怎么来处理这个生成问题。结果该教师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接着继续往下讲,当讲到最后出现很多人一起朝拜时,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下,该教师突然问刚才的那位学生:“你觉得他们会去偷吃吗?”学生立即严肃地回答:“不会!”

学生的思维有时候是跳跃而灵动的,不论这位教师有没有预设到会有这样的课堂生成,总之他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时机,不但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也让学生了解到开斋节的文化背景,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这同样也完全适用于教学。多年来,笔者常常会有这样的教学体会,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不同教师上课的感觉和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重视、利用程度不同。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内容源于学生,资源选于生活,课堂亮于生成。

[1]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7(1).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许宏.童心课堂——基于儿童文化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学310000)

猜你喜欢
品德预设目标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品德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