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
“老师,你要积点德”
□钟建林
道可道,非常道。教育之道,博大而精深,当悟之,不可一成不变而守之。学生之情,教育之境,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无穷,故教育之道当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固本,以奇为策,奇正相应,以变应变。
有段时间,我既教两个班的数学,又兼学校教研室主任助理,和两位新晋副主任一起负责教研室的筹建工作,同时整理厦门市文明学校检查的几十盒材料,说是整理其实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临近市文明学校评估检查那段时间特别忙,因此偶尔请同年级的刘老师帮我批改作业。
刘老师的字写得比较大,写个“阅”字通常要跨三行。有个学生在“阅”后面写了一段话:“老师,你要积点德,字写那么大,你不知道这样很浪费吗?浪费太多,你会减寿的。”
碰到这样的事,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学生太无礼,太过分,得好好教育她一通。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要过度解读这句话的“过分”之处,就当小孩子调皮,搞恶作剧,宣泄情绪。我没有当面找她,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她的那段话后面以很小的字写道:“同学,你要懂点事,话说那么冲,你不知道这样很无礼吗?无礼太过,你会没品的。”
我还写了另一段话:“如果作业本不够写,老师可以送你一本,但是如果浪费了自己最宝贵的学习机会,老师就没办法了;如果成绩不好,老师可以教你,但是如果人品不好,恐怕没有人可以救你了!”
她在作业本上回一句:“老师真幽默呀!”同时,画了一个笑脸。此事,到此为止。
这样的行为能当调皮、恶作剧吗?学生仅仅是情绪宣泄吗?对此,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见解。对我当时的处理方式,有教师表示质疑:“这样轻描淡写地平息事端,会不会放纵了学生恶作剧的行为,助长他们搞恶作剧的欲望,使他们变本加厉?”“在留言后,是不是得找学生交流一次,让她明白恶作剧是一种不良的、不受欢迎的行为?”“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会认为是恶作剧吗?为什么是学生,我们就可以认为是恶作剧,淡而化之,不作为,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别人?”
教育的复杂性有很多方面。但是,就这个案例而言,我以为教育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教师对同样的学生行为有不同的解读和应对方式,而且通常各有各的道理,可能都有效果,也可能都无效;二是教师以相同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进行教育的实际效果常常差别很大,而具体的效果取决于教师采取的策略与学生性格、特点的契合度;三是不同教师按照相同方式教育同一个学生,甚至说同样的话,其效果常常天差地别,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等。对上述具体的教育事件而言,理论上教师的应对策略存在多种可能,但是其发生和教师应对不具备重复性,因此也就无法检验哪种方法更好,我们不妨保持多元解读。现在,我仅谈谈自己当时的思考和采取这一策略的用意。
一是学情研判。如果学生不经意间说出那句话或是冲动时说出那句话,我很可能会教育她不要那样没礼貌。但是,她把这句话清晰地写在作业本上了,很明显是有意写给老师看的。因此,她不可能没有经过思考,不可能没有预估到教师可能采取的教育方法甚至惩戒措施。更为严重地是,她可能期待着我或者批作业的老师按照她预想的那样表现出愤怒、斥责、气急败坏,以获得恶作剧后的快感。这种通过捉弄别人或刺激别人而寻找乐趣的做法,在成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并非鲜见。
二是以己推人。我若是她,不是郁闷、压抑到极点,绝不会因为一个大大的“阅”字就胆敢写下那样的话。她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平时也很文静,如此一个女孩在怎样的情绪下才会向一个与她并无过节的老师发泄情绪?这是否意味着她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发泄情绪?我不知道她面临着怎样的压力,但可以想象到她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巨大,大大的“阅”不过是刺激她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表面上看,她宣泄情绪是对老师仅仅写个“阅”就了事的作业批改方式的不满,是对“阅”写得太大造成的浪费不满。实质上,导致她情绪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太可能是这些,而极有可能是某个我们不曾察觉的事件和力量。
三是出其不意。套用现在的网络流行思维,学生的那段话堪称“嚣张体”。面对那样的“嚣张体”,我仅仅简单地回以两段话。这么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超出一般学生的预料,甚至让很多教师都意外。有些教师对这种处理方式表示质疑,恰恰说明这样的处理不符合教师的惯用套路,令人出其不意。让学生出其不意的不仅仅是轻描淡写的处理,还有“幽默”——我严格套用了她的“嚣张体”,采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先以她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指出了她的问题,再以“说教体”表达我的担忧,指出教化的方向,使她更容易接受。
四是一叶知秋。古人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人又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透过一叶,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秉持的教育理念、拥有的教育经验、经历的教育思考以及洞察细节的能力。一叶,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个表情,是可能体现、影响教育事件的重要细节。前述已经分析过了这个案例所具有的教育复杂性,这么轻描淡写、幽默地留了两段话,是否有效果呢?在我看来,她回答“真幽默”,表示明白了我的意思,而且愿意给予“回应”;她的笑脸说明她对这种沟通方式能欣然接受,心情也应该好些了。绝大部分学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做错事情,都会有负罪感、愧疚感,并且产生一种被惩罚、被教育的心理预期,形成自我觉察、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的心理倾向。很多时候,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并非教师的说教行为本身,而是学生内心的觉醒和自我教育的心向。因此,当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时,“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策略。
对类似事件中学生的教育绝非几句话、三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其过程通常是缓慢而循序渐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是基础,对学生心理的准确研判是前提,对教育策略的灵活运用是关键,而且有效运用显得非常重要。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3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