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强
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西平 463900
隐匿性乳腺癌13例诊治体会
葛永强
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西平 463900
目的 总结隐匿性乳腺癌(OBC)的诊治体会,以改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2-01—2015-06确诊为OBC并实施保留胸大、小肌改良根治术的 13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11例在乳腺内找到原发肿瘤,直径4.2~10.2 mm。其中浸润性导管癌9例,导管内癌2例。2例乳腺内未发现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7~26枚,平均6.82枚。术后随访1~5 a,1例术后第2年死于脑转移,2例术后第4年死于肺、骨转移。其余10例均无病存活。结论 OBC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腋窝肿大淋巴结切检及免疫组化分析,结合乳房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OBC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并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获满意的效果。
腋窝淋巴结肿大;隐匿性乳腺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指腋窝淋巴结肿大并经淋巴结切检提示为淋巴结腺癌转移,而患侧乳腺内未触及(发现)肿块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0.92%)且病情隐匿,故误诊率高(31.28%)[1-2],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影响预后。2012-01—2015-06,我科共收治13例OBC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改善OBC的诊治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0~66岁。均以一侧腋窝内发现无痛性结节为主诉就诊。病史1~2个月。主要表现为单侧腋窝无痛性结节。结节1~3个,直径14~42 mm。质硬、表面不平、界清、活动。双侧乳房触诊均未扪及肿块。
1.2 影像学检查 乳腺彩超扫查:6例(46.15%)患侧乳腺内可见2~5 mm的低回声结节,弹性成像评分3~4分。钼靶乳房摄片:1例 (7.69%)患侧乳腺内有沙粒样钙化。MRI增强扫描:4例(30.77%)患侧乳腺内显示3~7 mm的占位病变。未发现其他部位的肿瘤证据。
1.3 病理学检查 局麻下行腋窝淋巴结切检及免疫组化分析。均提示淋巴结腺癌转移。ER阳性4例,PR阳性2例,双阳性1例。
1.4 治疗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患肢外展90°,肩背部垫高。以乳头为中心距乳晕边缘>3 cm取横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后游离皮瓣。由内到外将乳房连同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一并分离至背阔肌前缘。依次清除肌间、胸锁筋膜内和腋窝的淋巴脂肪组织。注意保护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肩胛下血管。将整体标本从背阔肌前缘切除下来。创面仔细止血后用无菌蒸馏水和5-FU溶液浸泡冲洗。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均根据常规病理学检查和ER、PL及HER2检测结果实施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和放疗[3-4]。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送检标本进行全乳房多次连续病理切片检查,11例术前各项影像学联合检查阳性的患者,均在乳腺内找到原发肿瘤,直径4.2~10.2 mm。其中浸润性导管癌9例,导管内癌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7~26枚,平均6.82枚。2例乳腺内未发现原发灶。
2.2 随访结果 术后对全部患者随访1~5 a,1例于术后第2年死于脑转移,2例于术后第4年死于肺、骨转移。其余10例均无病存活,其中4例已存活5 a以上。
乳房的淋巴网甚为丰富,其淋巴输出液大部分流至同侧腋窝淋巴结。故当腋窝淋巴结无明原因肿大、经有关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异常者,无论同侧乳腺内是否扪及肿块,均应及时给予乳房彩超、钼靶摄片及MRI增强扫描等影像学联合检查。乳房高分辨率彩超扫查能检出2 mm大小的结节,并通过多普勒血流信号和弹性成像分析,明确结节的血供和弹性评分,为定性诊断提供初步依据。若乳房钼靶摄片显示出密集的砂砾样钙化点,对诊断隐匿性乳腺癌有重要价值。乳房MRI增强扫描可显示微小乳腺癌,对明确诊断和评估肿瘤范围有其独特优势。本组3种术前影像学的联合检出率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合。因此,对于乳房触诊未扪及肿块而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同时将以上检查项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但最终确定腋窝肿大淋巴结的病理学性质,还需靠针吸细胞学检查或切检及免疫组化检查测定ER、 PR。如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且ER、PR阳性时,应确诊为同侧隐匿性乳腺,但注意,结果阴性也不能排除乳腺癌[5-6]。本组术前肿大淋巴结切检结果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
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内虽不能扪及肿块,但已经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故其不属于乳腺微小癌和早期乳腺癌。应实施根治性手术并辅以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保留患者的胸大、小肌,不影响清除癌灶及区域淋巴结,对保持胸廓外形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远期效果与传统根治术无显著差异[7]。我们对13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实施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术,术后均辅以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对全部患者随访2~5 a,1例于术后第2年死于脑转移,2例于术后第4年死于肺、骨转移。其余10例均无病存活,其中4例已存活5 a以上,效果满意。
总之,腋窝淋巴结活检,乳房钼靶摄片、彩超检查及MRI联合检查,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确诊,应果断采取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并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5 a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韩斌,陈文超,陈建中,等.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5.
[2] 杨雪,王靖,张业繁,等.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14(10):509-512.
[3]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9-260.
[4] 马广义,袁卫国,崔艳超.隐匿性乳腺癌45例诊治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92-93.
[5] 毛艳,黄欧,沈坤炜. 乳腺疾病的穿刺活检[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103-105.
[6] 贾晓斌,李强.36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9):159-161.
[7] 崔念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1):82.
(收稿 2016-09-19)
R737.9
B
1077-8991(2017)01-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