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云姣
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 裴云姣
编者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使用日益普遍,网络大数据势必逐渐渗透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让简易互联网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衢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在利用智能手机APP进行课堂前测以及利用相关测评系统进行试卷分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刊特邀请衢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裴云娇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来畅谈他们的实践操作和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运用程序及智能手机APP无疑将成为教育与互联网对接的一个关键节点。如何让简易互联网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本文从衢州市小学数学学科运用网络教学程序及智能手机APP进行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网络 资源 优化 教学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如何实现这一教育信息化目标,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体系变革,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衢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在利用智能手机APP进行课堂前测以及利用相关学业与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进行试卷分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试从一些具体的网络教学资源运用入手,来谈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分析网络数据,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帮助教师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些初浅的方法和心得。
APP是英文Application(手机运用程序)的简称,由于苹果智能手机的流行,现在的APP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 STORE就是应用商店。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苹果的iTunes商店,安卓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黑莓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
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均拥有了自己的APP客户端,许多的网络教育教学软件、运用程序应运而生,这标志着APP客户端的教育教学使用,已经开始初露锋芒。目前衢州市不少小学师生都在用一些智能手机APP学习程序。
目前各学校在线学习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新课知识点预习或课后作业巩固。比如课前“预习”就有类似“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的研究。而一些新型的APP学习程序往往被教师和家长作为巩固练习之用。教师通过布置网络在线作业,由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答题,学生答题完毕后,教师可以查看知识图谱,了解全班以及每位同学的所有知识点掌握情况;好一些的APP上,学生也可以查看个人答题知识图谱,了解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还可通过平台提供的“闯关”“打擂”等形式加强薄弱知识点的自主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我们发觉“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的研究只注重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或者对新知识的有意铺垫,这些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将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转借到课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利用APP一味地增加练习量也不能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因此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就显得很有研究价值和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把网络资源及手机APP的运用进行重新定位:利用手机APP数据进行前测研究;利用相关学业与综合素质测评数据进行试卷分析研究。
(一)利用前测数据分析进行单元练习课教学研究
一般的教材,单元练习课的编排都是按照本单元中授课内容的顺序编排练习,其知识含量较大,涉及面也较广,要想在1~2课时内将所有知识内容开展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找准单元练习课的核心,根据学情来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就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相关APP拥有多版本教材练习资源的优势,比较版本之间、知识之间、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版本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实现最大化的“资源整合”,快速聚焦单元练习的课堂核心,从而快速提升教学效益。
比如,在“长方体(二)”单元练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APP前测数据分析找出本单元知识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从而正确划分授课课时与课时的教学重点;还可以根据APP前测分析数据找出形成学生练习课学习难点的主要因素——题型变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注重通过题型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利用前测数据分析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研究
教材的许多单元内容的编排往往存在知识“结构相同”、情境“引出相似”、方法“基本一致”、训练“如同一辙”的情况,而教师上课往往会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编排走程序,教师这样“分得太清”“走得太碎”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在课堂上“了无兴趣”“无所事事”。同时,自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提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整合的意识就进入了一线教师的脑海。但是囿于基层教师的视野、精力以及解读教材的能力所限,哪些内容可以整合?该怎样进行整合?课时怎么分配?一线教师往往找不到可以实施的依据。一般来说,为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建立合理的整合依据及路径,教师往往会做前测研究。可是如果手工做前测题,那么前测题的设计、前测时间的统一、前测后数据的分析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进行有效而又方便的前测,发挥前测的优势,为整合教学的探索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开化教研室的程小凤老师立足“2、3、4、5的乘法口诀”单元教学,利用手机APP相关软件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程老师对手机APP上每一课时的习题进行了认真研读并归类选取,确定了20道前测题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熟悉、熟练程度及疑难所在,最后根据APP上学生每一题答题情况的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了本单元整合的教学流程。
(三)利用前测数据分析进行新课教学研究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则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以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为背景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小数后,在四年级下册又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那么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旧知有多少已经生根?有多少已经遗忘?所谓的新知学生有多少已经自知?有多少还待于扎实巩固?为此,陈小霞老师精心设计了问卷,借助“问卷网”的测评功能和数据搜集分析功能开展了学前调查,科学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新旧知衔接程度、掌握程度以及疑难易错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突出教学重点,关注知识建构过程”的新课教学方案。
(四)利用测评数据进行试卷分析研究
常规的小学试题分析流程——统计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按试卷讲解题目等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而且常规的试卷分析是建立在试卷为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卷考众生,以试卷上的题目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不考虑试卷题目本身对于学生的切合性。因此新时期的试卷分析不仅要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扎实,学习效果与教师的预期有怎样的差距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还要分析测评试卷本身的结构是否合理,题目的信度与效度如何,而这样的分析在纯手工制作年代是不可思议的。柯城区实验小学杨梅老师利用相关学业与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试卷测评分析的大胆尝试。
杨梅老师利用学业与综合素质测评系统采集答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实现用数据说话的试题评价。比如:从整卷难度分析、单题反应模式分析,能有效地看出试题命制质量及学生“闪光点”和“薄弱点”集中在哪儿,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评并加强巩固练习;从班级成绩分析、年级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盲点,定位出不同班级的难题适应度,方便教师更好地确定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从知识点分析表可看出班级在每个知识点上的得分率,班级不同能力层次的得分率,也可以分析该知识点和能力在此次考试中的考察频次……此外在多次测评后还能一键分析学生个体的能力特点及缺陷,并自动生成适合该学生的错题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网络教学程序及智能手机APP的相关软件易学易用,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使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利用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条件所限。大部分的学校还不能做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样就不能随时随课地使用智能APP;还有许多学生因为家长、家庭的原因不能做到人手一机或“有机可用”,这些因素就决定了APP网络资源使用的局限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进行前测研究,教师就必须自动手动相结合,把题目下载下来打印好给没有手机、电脑的学生做。
二是能力所限。在使用网络资源及APP软件时,教师必定要对资源(比如题目)进行合理的筛选与整合,但是许多数学教师囿于本身知识能力的欠缺,在题目选择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上肯定会有偏差,这样的测试研究势必不能反映教师的初衷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我们提倡学校年级组统一筛选题目,结合教研组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财力所限。现今情况下许多小学的电脑、系统都是别的地方更新换代后淘汰下来的产物,更不要说一套学业与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软件了,同时维护也非一个普通小学能够承担的,所以即便在利用网络资源及大数据分析利好形势下也照样是比比皆是的“走老路”的学校。因此,校际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柯城区实验小学就是共享了其区内一个初中的资源。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使用日益普遍,网络大数据势必逐渐渗透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此,学校和教师都要早作准备,未雨绸缪,在现有的条件下学会并善于利用网络及智能APP教学资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学生作业、考试中失误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期实现教师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