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我国射箭运动研究进展

2017-02-26 08:49王永红陈祥伟
体育科研 2017年6期
关键词:弓箭射箭运动

王永红,陈祥伟

弓箭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射箭不仅仅只是帮助人类狩猎、抵抗外敌,同时还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环,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将传统射箭运动发扬光大;在现代,竞技运动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竞技射箭对于创造新记录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中国的射箭运动研究领域究竟是怎么样的?作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还没有研究人员对中国射箭运动领域的文章做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展望,为了能够了解中国射箭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的发展方向,厘清射箭运动研究领域的演进路径,本文试图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来探究中国射箭领域1998年以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查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以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期刊来源。在收集数据之前,确定更广泛的主题词和专业术语来研究射箭运动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主题=射艺or主题=射礼or主题=礼射or主题=弩射or主题=骑射or主题=弋射or主题=弹弓or主题=投壶or主题=射箭or主题=弓箭or主题=弓道or主题=国弓(精确匹配)”进行检索,时间设置为1998-2016年,共检索到417篇文献,将其下载成“.txt”格式,然后转换成CiteSpace可用格式并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的解读(表1)。

表1 研究数据来源一览表Table I List of Data Sources for the Study

1.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研发,基于JAVA平台下运行,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来掌握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也能够显示该学科或该领域的演进路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了CiteSpace V版本软件,并结合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分别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了分析。

1.3 研究程序

在使用CiteSpace的过程中,主要经过确定主题、收集数据、阈值设置、图谱分析4个过程。

(1)确定主题。为了尽可能包含中国射箭运动的全部文献,查阅相关资料,从古代射艺与现代射箭的角度出发,最终确定了以射艺、射礼、礼射、弩射、骑射、弋射、弹弓、投壶、射箭、弓箭、弓道和国弓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

(2)收集数据。以CSSCI期刊为数据源进行检索,得到417篇文献并将其全部下载,转换成CiteS-pace可用格式。

(3)阈值设置。在CiteSpace软件中,时间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1998-2016”,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选择“Top20”,其余保持默认,运行后分别得到相应的知识图谱。

(4)图谱分析。在生成图谱以后,对图谱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如高频关键词、关键节点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射箭运动领域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

我国射箭运动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到2006年,整体趋于平稳,发文量较低;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6年,是射箭文献繁荣时期(图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源上来讲,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水平直接制约着政治和文化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射艺领域便是研究的发文量的增加。除此以外,第一阶段发文量整体偏低,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自1901年“废弓、矢、刀、石,试枪炮”制度的实施,弓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经历百年的战乱洗礼,射艺逐渐成为一门鲜为人知的传说技艺。第一阶段,正是射箭运动研究从无到有的阶段,这是射艺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第二阶段发文量明显超出第一阶段,这一方面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的推动,射箭作为奥运比赛项目吸引了许多的人投身于射箭运动领域的探究,其中不乏有众多学者将目光转向对中国传统射艺的研究;另一方面,民间传统射艺赛事的举行、传统赛事组织的运作、中国传统弓箭的制作工艺的推广、大学校园射艺活动的出现,都大大推动了射艺的发展,也导致了射艺研究发文量的增加。近年来国家鼓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潮,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射艺课程;除此之外,射艺赛事、学术论坛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射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被射艺的魅力所吸引,相应的发文量也逐年上升。

图1 我国射箭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图Figure 1Annual Volume of the Published China's Archery Research Documents

2.2 射箭运动领域相关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常某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受该学科领域内优秀的研究人员的影响[1]。图2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越大,作者发文量越多,各个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的粗细代表了不同的合作程度。

图2 我国射箭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Figure2AuthorCooperationNetworkinChina's Archery Research Field

从图2可以看到,石岩、王珂、于亮、刘学贞、王霆、何洋在射箭运动领域发文量最多,其中以石岩研究时间最早,发文量7篇,位列第一,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员个体、风险认知、风险评估等。

目前来看,作者之间仅仅形成了简单的合作网络图谱,只有少部分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大多数作者还是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

2.3 射箭运动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从机构的发文量可以看出一个机构对射箭运动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出该机构在射箭运动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从图3可以发现,北京体育大学节点最大,其发文量(12篇)最多,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的发文量为10篇,其次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文量7篇(见表2)。研究大都以高校为依托,但是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机构合作网络,北京体育大学与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各自为营。从地理区域统计能够探索出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将科研成果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2]。从地区来看,华北、华中地区是主要研究地域,北方地区对于射箭的研究更为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和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1)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需要,以北京体育大学、山西大学体育学院为主要代表,为奥运射箭项目服务。(2)北方地区有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保持有传统的射艺活动,射艺活动复兴发展较快,具备良好的人文条件。(3)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出土文物中有箭镞、弓等许多关于射艺类物品,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进而进行研究,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主要代表。

图3 中国射箭领域研究机构知识图谱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the Archery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表2 中国射箭领域相关研究主要机构一览表Table II List of the 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Chinese Archery

2?.4射箭运动领域关键词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大致了解我国射箭运动领域的主要方向。通过相似关键词归类合并,研究内容可分为5大部分,分别是对体育史、体育文化、射箭与竞技体育、射礼、弓箭系统的研究(见表3和图4)。

表3 我国射箭领域研究关键词词频一览表Table III Word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in Chinese Archery Field

图4 我国射箭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Figure 4 Hotspot Knowledge Map of the Chinese Archery Research

2.4.1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射箭运动的研究

商朝的甲骨文中辨析六艺中的“射”属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武学堂既是学习射艺技能的场地,也是学习礼仪文化的场所[3]。在西周射箭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化和社会化的活动[4],周天子十分重视射箭比赛,“射为诸侯”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射箭技能已经成为官员晋升的重要条件[5]。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已经融入到军事当中,弩射成为陆军操练的项目之一[6]。到了先秦时期射箭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了,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从国家到民间,从社会到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初具规模、由国家掌管的射箭体系[7]。汉代的射艺的秋射比赛具有了竞技体育的基本属性,形成了相对全面的管理体制,极大地促进了射箭运动的发展,对于射箭运动的规范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唐代经济空前繁荣,射箭已经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内容,成为礼仪修养的主要途径,作为军事训练的必备手段,射箭运动与唐代的发展息息相关[9]。到了金代女真统治时期,骑射成了学校体育的必修课,并且在科举考试中还增加了骑射的环节,更加注重在学校中对尚武精神的培养[10]。元代的骑射表演不仅促进了军事训练,对于形成骑射风俗、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1]。清朝的骑射教育的实质是军事教育,对于培养优秀的士兵、维护传统骑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2]。

2.4.2 对射箭运动文化的研究

体育运动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在通过体育运动进行文化传播时,不仅要保证这项运动与其所蕴含的文化相一致,还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13]。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正是通过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传播的。在先秦时期的绘画以及雕刻中所描述的活动与现代体育还并非一致,但是却已具有基本的体育竞赛项目,如骑马、投掷、射箭等,是体育萌芽的呈现[1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通过女子学射、赌射、射箭奖杯赛等对射箭文化进行交流与传播[15]。淮北汉画像石中的射箭、武术、投壶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也能够反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16]。从西域发现的岩画里发现,主题与射箭有关的岩画居多,其中又与狩猎和战争有关。在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些岩画中还透露着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教育的形式[17]。蒙古族的赛马、射箭等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从最初的娱乐性、游艺性,已经变得竞技性越来越强,组织性越来越高,富于民族特色[18],这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投壶运动作为射艺的衍生品,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项礼乐活动,用以娱乐宾客,具有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的特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投壶沉淀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传承意义[19]。在西藏,古代的弓箭最早是用于狩猎与自身的防卫,还具有娱乐功效[20],后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藏民族传统文化,射箭也发展成为娱乐身心的竞技体育活动[21]。图瓦人中的祭拜、祈福和射箭比赛密切相关,深深烙在图瓦文化中,对族群的聚揽和族群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2]。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将射箭作为生活的重要技能,有效地改善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加速了文明的进程。射箭运动作为阳刚的象征,在现代文明中经久不衰[23]。凉山州甘洛县尔苏藏族将射箭作为他们传统节日的一项活动,在节日当天会有射箭比赛,纪念他们的祖先发明弓箭,教授他们射箭共御外敌,同时也号召大家团结一心,勤劳致富[24]。当传统射箭被赋予文化价值的时候,就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了。

2.4.3 对现代竞技射箭运动的研究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射箭运动的研究中,除了有对射箭运动员进行脑电波监控研究以外,也有实验表明专注度水平对射箭成绩影响不明显,放松有助于获得好成绩,并且专注度和放松度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关系[25]。奥运会射箭比赛的竞赛规则变革多次,提高了比赛的不确定性与观赏性,竞争格局也由原来的美国称霸转变为韩国的霸主地位,但是夺金愈发艰难。韩国射箭训练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优秀的射箭运动员在训练中多采用想象训练法,该训练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放松身心大有裨益[26,27]。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是今后射箭力量训练的发展趋势[28]。郭蓓在对众多优秀运动员瞄准方式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传统的瞄准方式并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射箭技术的发展,并且提出了新的瞄准理念[29],解决了射箭系统的诸多问题,成功研制出了新的射箭反馈系统,应用改装过的射箭实时反馈系统,能够直观明了、快速地对运动员现场进行及时反馈,这些指标和参数为射箭训练和运动员之间的比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0,31]。对国家射箭集训队运动员在不同负荷下脑电波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射箭训练中,负荷量的增加不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并且快速放电的强度更容易使中枢神经产生疲劳。并且HL-LLI和LL-HLI两个阶段运动员产生中枢疲劳现象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在科学训练的同时也应加强训练后的恢复[32]。综上所述,现代竞技射箭研究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对于运动员技术、心理的分析已经较为完善,竞赛管理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现代先进科技理念应用到传统弓箭中还需要一个过程。

2.4.4 对不同时期射礼的研究

在射礼方面,主要采用了考古学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存的实物结合典籍记载,对不同时期的射礼进行了研究。西周时期的射礼活动在柞伯簋铭文中有全面的记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解读铭文能够发现,射礼体现着人文精神[33]。有学者对《诗经》中与射礼相关的诗句展开分析,认为射礼文化主要有五射为代表的竞射以及借助一些其他礼节为依托,在射箭过程中始终贯穿礼仪为主的内容,很好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尚武崇礼的风气[34]。在当时有专门术语来记录射礼,还有一些商王射艺的纪念物,通过对铭文记载的分析发现,射礼在商周的发展历经了从田猎竞射到射牲、再到射侯的一个过程[35]。综上所述,对于中华射艺的研究主要是射礼的研究,主要来源于《诗经》等相关文献的记载,以及一些相关实物的研究。但是当前恢复射礼,让射礼走出书本,让传统为现代所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2.4.5 对弓箭系统的研究

弓箭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射箭反曲弓进行的研究、不同减震器对弓箭系统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确定反曲弓最佳箭巢位置的实验研究等方面。借助不同减震器的实验研究数据,可以为运动员选择器材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提高训练成绩有一定的意义[36]。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减震效果,也有研究人员对运动员拉弓射箭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测,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调整减震装置提供详尽的参数值信息[37]。也有学者对弓在静态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确定箭巢位置的方法[38]。通过对国家射箭队运动员所用的反曲弓进行测试,构建了反曲弓响应在线监测系统,对于提高射箭运动员的成绩具有积极的意义[39]。

总之,研究奥运射箭竞技训练的文献多,研究射箭运动竞赛管理类的文献较少;射艺类文献更多的是侧重于历史文化研究,而传承与保护传统射艺的工艺、技术、形态等方面的文献研究较少。

2.5 射箭运动领域关键词时区分析

从关键词的时区图中(图5)可以清楚地看到射箭运动研究热点结构的演变路径。(1)2007年以前对于射箭运动的研究较少,2007年以后涌现出众多的相关文献,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阶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奥运竞技射箭是研究的热点,这是由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政策决定的,受奥运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关注点会向竞技射箭倾斜。(2)变化趋势主要以体育史为主线,分别对不同朝代如清代、元代、先秦、宋代、汉代等的古代体育、宫廷体育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不同民族如喀尔喀、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射箭情况进行了研究。(3)传统射艺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研究的前沿。弓箭文化中讲究“静”,是当今社会的一剂良药,对个人而言,射艺运动具有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功效,尤其是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射艺的价值更加明显;对于社会而言,射艺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君子之争”“仁者如射”“射以观德”等传统儒家理念有助于建立社会价值观;现如今,传统射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而日本却将传统射艺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将其转化为一项运动,演变成弓道。我国的传统射艺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与时俱进,寻找现代与传统的平衡点,进行自身建设[40]。射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容易激起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凝结民族自尊心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图5 我国射箭运动领域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Figure 5 Time Zone Map of the Keywords of the Chinese Archery Research

3 小结

1998年以来,中国射箭运动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前期研究相对不足,在2007年以后是研究的热点时期。

(1)注重对传统射艺的研究,传统射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是由中华射艺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决定的,借用射箭冠军徐开才老先生的话:“中国射箭的出路,我认为,在传统射箭里,在中国文化里。”随着射艺的普及,射艺与教育、射艺与个人修养、射艺与心理等方面将会受到学者的关注。

(2)研究领域多元化、全方位、跨学科发展。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弓箭文化,无论主流的奥运竞技弓,还是复合弓、美猎弓、和弓、长弓等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身没有优劣之分,研究每一种弓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射艺与体育、历史、文学、考古、心理、物理等学科都有关联,跨学科研究是一大趋势。

(3)按时代、划区域、分民族进行研究。每一个朝代弓箭文化各具特色,比如商周时期的射礼,唐代以后的科举,清代的围猎等等;不同区域也各不相同,比如北方以木箭为主,南方则以竹箭为主;不同的民族弓箭文化各不相同,尤其是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族射萨仁靶,把骑马、射箭、摔跤定为“男儿三艺”等。

(4)当前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对体育史、体育文化、射箭与竞技体育、射礼、弓箭系统等的研究。但是传统射艺的传承与保护作为研究的前沿,在弓箭技艺、制作工艺、展示形态等方面的成果还较为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竞技射箭方面,关于竞赛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有欠缺。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射箭运动能够实现自身的繁荣昌盛,提高国际影响力,与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1]杨成,张晓林,张明洪.对射箭反曲弓的生物力学测试研究[J/OL].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4):87-92.

[2]王举涛.当代日本弓道体系对中国传统弓箭发展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2):49-52.

[3]芦金峰.《诗经》中的射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46-149.

[4]王久宇.金代女真体育述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62-165.

[5]郭东雄,陈淑美.台湾原住民族传统射箭运动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0):10-15.

[6]刘聪.元代蒙古族骑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8):160-163.

[7]周清.汉代秋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155-158.

[8]王晖.论西周.攸比鼎铭与周代官员遴选奖惩制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04):70-75.

[9]王俊奇.先秦绘画雕刻中的体育及其意蕴[J].体育文化导刊,2014,(01):161-164.

[10]王萍.射箭:新疆图瓦人的精神家园[J].体育文化导刊,2013,(08):124-126+139.

[11]韦军,王琳,李蕾.训练中专注度与放松度对优秀射箭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04):315-318.

[12]张惠祥,张佳,朱志斌.柞伯簋铭文射礼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05):116-118.

[13]周亚婷.先秦射箭官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5):119-122.

[14]车旭升,金春光,姜允哲.韩国优秀射箭运动员的想象训练特征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02):95-98.

[15]刘小明.论吴越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3,(03):120-122.[2017-09-10].

[16]王俊杰,王培勇,徐坚,刘峰.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太极拳运动研究热点与演化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0):77-84.

[17]孙海生.作者关键词共现网络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09):63-67.

[18]秦海生.我国古代投壶运动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02):53-58.

[19]袁俊杰.作册般铜鼋铭文新释补论[J].中原文物,2011,(01):43-52.

[20]邓凤莲.南阳汉画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07):113-117.

[21]侯向锋,李建英,李鑫.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对射箭运动员固势——撒放阶段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03):68-71.

[22]王德和,古涛,文毅.凉山州甘洛县尔苏藏族射箭节现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02):72-76.

[23]王霆,王德堃,邓兴国.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在优秀射箭运动员中枢疲劳研究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10,30(02):64-69+82.

[24]彭金城.新疆弓箭岩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07-109+113.[2017-09-10].

[25]戴国斌.从狩猎之射到文化之射[J].体育科学,2009,29(11):79-84.

[26]丁玲辉,卞利强.西藏古代的射箭与礼仪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05):73-78.

[27]丁玲辉.西藏古代的射箭运动[J].西藏研究,2009,(04):114-120.

[28]姜雪婷.魏晋南北朝射箭文化及其社会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9,(02):95-98.

[29]李秀芳.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那达慕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36-37.

[30]秦立凯,郑贺,裴德超.淮北汉画像石与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8,(08):124-126.

[31]周晓东,刘学贞.射箭实时反馈系统在实际训练中应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214-216.

[32]何洋,王霆,石岩.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赛前焦虑与恐惧脑象图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75-80.

[33]周晓东,吴春霞.关于射击训练定量检测和及时反馈系统改造为射箭实时反馈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922-924+930.

[34]郭蓓,姚颂平.对射箭传统瞄准方式的质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4):564-566.

[35]邬建卫,杨蕾.几种减振杆对弓箭系统的减振效果测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00-103.

[36]石玉琴,刘韦华,周继和.不同减震器对弓箭系统减震效果的动态测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5):88-90+93.

[37]古福明,李平.确定反曲弓最佳箭巢位置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4):88-90.

[38]麻秀荣,那晓波.清代八旗索伦的骑射教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02):85-95+119.

[39]石岩,何洋,程中平,王友群.射击和射箭运动员夜间训练应用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0,(01):51-54.

[40]石岩.定量运动负荷后间隔不同时间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J].心理学报,1999,(01):84-89.

猜你喜欢
弓箭射箭运动
弓箭风波
弓箭风波
两支箭
学射箭
最后一家弓箭铺
不正经运动范
射箭游戏
跳跳龙失踪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