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体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探究

2017-02-26 08:49叶小瑜李海谢建华
体育科研 2017年6期
关键词:运动教材体育

叶小瑜,李海,谢建华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将发展“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产业”列入重点突破领域,并提出“加强人才保障,培养各类健身休闲项目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应用型专业人才”,该《意见》的出台为重新思考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方向。2017年5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体育运动项目产业发展座谈会中强调把运动项目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来抓。面对新的形势和社会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如何全面审视和准确把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时梳理总结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为运动项目产业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运用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为关键词,时间界限为2007—2017年,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出与本研究相关的130多篇文献,对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重点分析。登陆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等55所高校的教务处官网,从这些高校教务处官网和休闲体育系等部门获取了全国55所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数据资料,对这55所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分析。

1.2 专家访谈法

利用参加2017年武汉休闲体育东湖国际论坛、2016年江苏省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2016休闲体育产业与人才培养·三亚论坛的机会,深度访谈了首都体育学院、三亚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湖北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休闲体育的专家学者,深入了解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对策等。

1.3 实地调查法

重点选取了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武汉商学院等8家高校为调查对象,对畅游体育等14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调查当前这些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调查了解相关用人单位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诉求。

2 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1]。从表1可以看到,综合类院校在本科教育阶段较为注重发展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主要以培养休闲体育技能传授的教学型人才和休闲体育活动管理的服务型人才为主,同时综合类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也开始关注到休闲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师范类院校则侧重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懂教育法规、了解休闲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教学方法理论、掌握特定运动项目技能的休闲体育专项教师或教练。较之综合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培养重点多聚焦于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组织、休闲体育运动技术指导3个层面,并且对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项目专项技能水平要求较为严格。其它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高校的休闲体育本科专业重视发挥所在高校学科专业优势,重新整合学科资源,将优势学科与休闲体育专业对接,培养具有鲜明学科特色、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表1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Table 1 Talent Cultivation Targets of the Leisure Sport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续表1)

然而,由于休闲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高校设点布局速度较快,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调查发现,虽然我国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已走过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我国学界对休闲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仍不是特别清晰,在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具备哪些核心技能的问题上,每个学校认识的角度各异,提出的标准不同,即使是已有学生毕业的高校也无法清晰阐明,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同时,我国不少高校是基于管理学、经济学平台,依托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框架来设计休闲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相似度较高的问题,这导致了我国目前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出“宽口径”和“泛化”的特征,与社会体育专业界限不明、目标不清、区分度不明显,休闲体育的专业特色不鲜明,走向了一种“泛社会体育”的人才培养路线。(2)人才培养规格不清晰。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都涉及到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要求,但对休闲体育专业要“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思考不够,特别是对休闲体育区别于其它体育专业的核心技能、专业特长的研究不深,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充分突出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等级、应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3)人才培养规格滞后于岗位需求。根据《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提出大力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提高冬季运动竞技水平的方针,如何积极回应国家冬季运动项目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加强优秀竞技冰雪运动和大众冰雪运动指导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新热点。然而,目前我国不少高校未能根据国家新政策、新部署和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来及时修订和完善本校的培养方案,除了哈尔滨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外,大众冰雪运动方面的课程在当前我国多数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尚未涉及。

2.2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和结构直接关系到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的整体素质[2]。在课程设置方面,当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大模块构成。公共必修课模块方面全国高校基本上都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等内容,各大高校差别不大。专业必修课模块主要集中在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管理、休闲体育产业、社会体育指导、休闲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科研方法以及田径、健美操、户外运动、游泳、羽毛球和网球等受众面较广的体育运动项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是依据专业方向来设置,目前集中在高尔夫球、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和休闲体育教育等几个主要方向。从专业课程分类上看,表2显示,综合类大学对经营管理类、运动技术类、休闲体育基础理论和运动专项这4个板块的课程数和学时数相对均衡,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师范类院校对学生休闲体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较为强调,运动技术类课程数量和学时数相对较多。相比之下,体育类院校同时强调学生运动技术能力和运动专项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类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在总学时中占据了相当比例。理工类、经济类和农林类高校在经营管理类、运动技术类、运动专项类课程学时数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运动技术类课程较体育类院校总体学时数偏少,休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数和学时数也相对较少。

表2 我国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分类Table II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isure Sports Curriculum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课程内容雷同、专业特色淡化。对比研究当前我国主要高校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可以发现,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很多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交叉重叠,独立的学科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具有鲜明休闲体育专业特点的特色课程较为匮乏。(2)课程体系科学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都不尽相同,这反映出目前我国休闲体育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一股合力,不利于形成科学完善的休闲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和统一的专业发展方向。二是现有休闲体育课程体系对“休闲学”的基础理论关注不足,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策划能力重视不够,所开设的“休闲学”“策划学”等相关课程数量明显不够,不同学科间知识横向联系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缺乏职业资质培训类课程。职业资质培训是连接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运用、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素质和从业资质的重要环节,但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3)运动技术类课程开设条件受限。理工、艺术、医学、农林和综合等高校虽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优势,但是囿于原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等办学条件,休闲体育技术课程尤其是能够形成一定区域特色的运动技术类课程没法开展,直接影响了这些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运动专项技能水平的提高。

2.3 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3]。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教材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渠道: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教材;二是组织本校教师策划编写的自编教材;三是翻译出版的国外休闲体育经典教材。调查发现,在教材建设方面,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院校和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高校除了个别高校个别课程采用学校自编教材外,总体差别不大。

然而,在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专业办学经验不足、设点院校地区差异性大等原因,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建设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加快了休闲体育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但相对于休闲体育市场日新月异的动态变化,休闲体育专业教材仍无法及时跟上休闲体育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相关教材尤其是核心课程的教材未能根据休闲体育行业要求及时更新,造成了教师授课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授课内容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2)教材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体系化的、全国通用的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教材。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加快了休闲体育教材建设的步伐,但现有休闲体育教材或是系统性不足,或是本土化特色不够,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有待完善,且我国高等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各异,尚未有全国通用的统一教材,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建设工作亟待加强。有研究表明,“只有部分课程有专门的教材,没有达到每门课程都配套专门教材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休闲体育专业的高校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所有专业课程的教材,没有教材进行课程教学已经成为这个专业的普遍现象[4]。(3)理论性内容较多,实践性教学素材匮乏。由于对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市场需求缺乏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并且当前休闲体育教材的编写者多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实践性教学经历的缺失和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短缺,造成不少教师在编写休闲体育专业教材时多是选择参照老版教材,导致新编教材框架思路较为陈旧,概念性、原理性的陈述性知识偏多,实践操作的过程性知识偏少,尤其缺乏紧跟休闲体育发展形势的新观点和新案例,无法及时反映休闲体育教改的新精神,不利于提高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翻译和出版国外休闲体育优秀教材的工作亟待加强。据调查,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对及时借鉴国外休闲体育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强烈需求,但现有图书市场上新版的国外休闲体育教材和译著数量仍明显不足,除了理论类教材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教材也非常匮乏。因此,加快翻译出版国外休闲体育优秀教材是我国新时期高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当务之急。

2.4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实施途径。表3显示,我国高校高度重视休闲体育的专业教育实践环节,除了劳动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四大传统实践教学环节外,各类高校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军事训练、专业见习、学术活动、公益活动等实践内容。从实践教学总周数和所占的总学分比例来看,各大高校实践教学总周数从24周到44周不等,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从9.32%到25.32%不等,这启示我们不仅应从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分中的比例来衡量该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还应该考虑到该校用于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周数,这也是衡量该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的重要观测指标。从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上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实践主要有集中式、分阶段式和混合式3种形式。

表3 我国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实路教学内容、学分分配与时间安排Table III Teaching Contents,Credits and Practice Arrangements of the Leisure Sports Curriculum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然而,从实际操作上看,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偏重于知识教育的全面系统性,而对学生休闲体育活动设计与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5]。根据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本研究发现我国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仍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主要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生实习实践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各类健身俱乐部会籍销售、市场推广、前台接待、场地维护等,其中高尔夫俱乐部实践内容以球童、场地维护和前台接待为主,网球俱乐部以协助俱乐部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教练训练为主;二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实践内容主要是配合体育部门完成日常行政工作和开展具体业务工作;三是各类街道社区,实践内容主要是协助办事人员完成如人口普查、社区管理、安全保卫等日常管理工作。第一种领域在大多数情况下,本科生只能接触到一些外围的服务性工作,很少能有机会独立承担健身指导主教练的工作,对于学生专项技术指导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二种领域虽然与休闲体育本科人才专业对口,在开展具体业务工作实习时能够为学生提供能力锻炼的机会,但体育局岗位招聘通常要求硕士及以上,本科学生就业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种领域的实习内容则与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不相关,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实践应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除了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等少数院校采取分阶段进行校内和校外实习外,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有休闲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实习环节都是集中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时间一般为2~4个月。这种集中式实习方式虽然体现了传统体育教育“厚基础”的理念,但也容易造成以下的问题:一是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实习周期偏短,学生即使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的不足也很难在大学课程中补习完善,不利于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是大四阶段也是学生面临就业的关键阶段,不少学生是抱着为了找工作的心态去实习,这容易导致学生不易及时发现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兴趣所在;三是由于大四学生缺乏前期实习经验,也容易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认可。(3)缺乏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较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仍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之中,不少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尚待时日,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设施完备的校内实验中心仍是当前制约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瓶颈。同时,一些高校出于对学生管理安全性的考虑,不愿意真正让学生出去参与户外休闲体育项目实践,使得不少户外运动项目实践基地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4)跨行业资源整合不够。休闲体育是交叉学科的专业,如何突破行业限制,有效整合公园、娱乐、旅游、游憩等领域的教学实践资源、与各类娱乐公园、旅游景区等休闲场所建立实习基地是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拓宽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环节。

2.5 评价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查发现,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对运动技术类和运动专项课程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对休闲基础理论和经营管理类课程的学习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近年来,各地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如将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列入课程体系、开展优秀校友交流活动、每年举办校企合作与建设会议、提供招聘与就职平台等,这些措施使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都有了较好提升。以上海体育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为例,根据上海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49人,毕业率为92.45%,学位授予率为91.8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100%[6]。根据南京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83人,毕业率为95%,学位授予率为89%;2017年南京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82人,毕业率为98%,学位授予率为90%[7],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相比2016年有了稳步增长。三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随着各地高校日益重视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对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高。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用人单位对南京体育学院2016届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协作与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满意率为93%[7]。

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和就业单位满意度有了较大改善,但是我们依然应该看到,就业率这项数据背后不乏个别学生为应付完成学校就业指标,临时找单位签约,实现一次就业,建议应加强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后续跟踪。同时,我国高校尚未形成统一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因此,尽快构建中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实施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方案显得迫在眉睫。

3 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3.1 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特点构建体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6休闲体育成都共识》提出培养应用型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强化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改革休闲体育专业教育理念,把培养“能策划、会经营、懂服务、强技能”的人才目标作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期任务[8]。培养应用型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界共识。据此,建议:第一,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政策,深入考察市场对休闲体育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设置模式,立足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院校和理工、经济类院校的学科优势,确定体现社会需求、教改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休闲体育专业特点,构建胜任休闲体育专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结构,以休闲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实践3个层面的逻辑关系逐步推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专业实践、考核评价手段等,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培育的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 建立专业特色鲜明、有区分度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休闲体育发展的新特征和休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精神,结合学界对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层次应当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共识,本研究认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应以技能应用类人才培养为主,以服务类人员作为重要培养路径,具体上看: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应努力构建“能策划、会经营、懂服务、强技能”的人才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主要包括:一是培养休闲体育指导与康体娱乐休闲服务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休闲体育经营管理和活动组织的专门人才;三是培养休闲体育项目规划设计和操作执行的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规格上,办学院校应紧跟培养目标,明确突出休闲体育学科特点,按照“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思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应明确要求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一到两项特定的休闲体育专项特长和通过相关职业资质证书考试,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从事其他休闲工作的能力,如环境教育、野外生存、休闲体育领导、休闲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通过4年专业的系统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能够胜任就业岗位要求的素质、资质和技能。

3.3 以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已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运动项目产业为抓手,突出休闲体育专业特色,构建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应重视基础理论的传授,更应关注如何以课程为载体将各种运动项目产业实际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教授给学生,如何将课程体系与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与从业执照考试相辅相成。基于此,建议可按照“模块化”的思路设置通识知识教学模块、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休闲体育应用能力教学模块、休闲体育专项技能模块,不同模块设置不同课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识知识教学模块重在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广泛背景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形成广博、合理和扎实的知识结构,为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建议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科学进步与科学精神、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模块应向学生介绍休闲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休闲体育现象和把握休闲体育发展规律。课程内容应包括休闲学、休闲与社会、休闲体育概论、休闲环境与健康、体育旅游、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社区体育指导、体育科研方法等。休闲体育应用能力教学模块课程内容应包括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管理、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实务、休闲体育市场营销、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旅游实务等。休闲体育专项技能模块可围绕着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建议可考虑在高尔夫球运动、城市休闲体育、滨海休闲体育、冰雪休闲体育、山地户外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等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运动专项,以开设专业技能课程群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各运动项目专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4 重视培育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本土化教材建设步伐

休闲体育师资力量储备不足和综合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为更好地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休闲体育领军人才,引领创建教学团队。不但要重视引进休闲体育领域的骨干人才,还应注重广泛吸纳休闲学、旅游学、游憩学等领域的拔尖人才,不断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二是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及时吸收国外休闲体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休闲体育学术会议和参与学术项目合作,定期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和与校内教师交流;三是加强教师与实务界的沟通,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在体育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拓展训练基地、公园娱乐机构等休闲体育相关企业挂职,不断加强专业教师与实务界的交流联系。

随着国家对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的重视,可以预见以各类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教材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建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成立全国休闲体育专业委员会,整合全国设点院校共同编写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并定期举行国家规划教材修订会议;二是吸纳运动项目产业实务界人士参与休闲体育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紧跟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及时增补与修订教材的实践性内容,不断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三是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组织教师编写校本特色教材,如经济类院校可联合财经专业教师共同创编休闲体育经济类教材,体育院校可鼓励术科专项教师参编新兴的运动项目教材;四是加快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工作。通过翻译引进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休闲体育的权威教材,吸收发达国家休闲体育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提高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5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休闲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在实践内容上,建议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俱乐部活动、校园文化、专业竞赛、学术研究、课外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等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式。第二,加强模拟场景与实景教学。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开拓有特色的实践性课程,例如设计一个公园的休闲体育活动策划,就涉及到实地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主题策划、项目设计、方案撰写、组织实施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锻炼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促进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第三,创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应充分开发校内资源,积极创办休闲体育产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校办企业管理工作每个环节,有机会切身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素质,为校外社会实习积累经验。第四,多渠道整合校外实践资源,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实施校企合作战略,一方面与户外俱乐部、户外休闲基地、户外休闲体育产品经营、体育赛事经营和策划公司、户外运动公司、体育旅游公司、休闲项目培训中心、体育文化发展公司等休闲体育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为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建议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整合公园、娱乐、旅游、游憩等行业的教学实践资源,与各类娱乐公园、旅游景区、游憩场所等休闲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切实提高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4 结论

4.1不同类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综合类高校以培养休闲体育技能传授的教学型人才和休闲体育活动管理的服务型人才为主。师范类高校重在培养掌握特定运动项目技能、具备教学能力的休闲体育专项教师或教练。体育类院校培养重点多聚焦于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组织、休闲体育运动技术指导的专门人才。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高校重在培养具有鲜明学科特色、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4.2综合类高校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发展,各模块课程数量和学时数相对均衡。师范类院校突出学生休闲体育教学技能培训,运动技术类课程数量和学时数所占比例较大。体育类院校强调学生运动技术能力和运动专项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类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在总学时中占据较大比例。理工类、经济类和农林类高校在经营管理类、运动技术类、运动专项类课程学时数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囿于原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等办学条件,运动技术类课程较体育类院校总体学时数偏少。

4.3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实践主要有集中式、分阶段式和混合式3种形式,但也面临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待完善、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缺乏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跨行业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学习状态、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尚未建立统一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4.4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特点科学构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专业特色鲜明、有区分度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为抓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培育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本土化教材建设步伐;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J].体育学刊,2011.18(3):5.

[2]徐佶.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51.

[3]曾令琴.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22.

[4]凌平.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2014,1(6):37.

[5]焦现伟.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4,6:97.

[6]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R].2017.11.

[7]南京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R].2017.11.

[8]马剑.2016年休闲体育高峰论坛暨国家规划教材修订会举行[EB/OL].[2017-7-31].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6/0120/c22159-28071282.html.

猜你喜欢
运动教材体育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不正经运动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