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康金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 陈康金
东庐中学自1999年全面实施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历经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逐步确立了“合融教育”理念,构建了“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东庐中学开始思考与探索“合融教育”理念引领下“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教学合一;云教学系统;构建与实施
1. “合融教育”理念的确立
针对长期以来形成教师单向灌输,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厌恶学习,不会学习的教育顽疾,我们以讲学稿为载体,以合融教育为核心理念,改变课堂教学进程和结构,提出了“合融”的教学主张。
第一,总结反思:基于校本,提出 “教学合一”新主张。反思1999年前我校实施“企业化管理”、“分班、分流、分层教学”等出现的问题,总结“活页本备课”、“导学卡预习”、“目标教学”、“五精五避免教学策略”的得失,研究西方现代教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借鉴他人先进经验,我们认识到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教”与“学”必须和谐统一,提出了“教学合一”主张。
第二,实践探索:依托“讲学稿”,实现“教学合一”改革。一是在教案中增加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设计、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形成“讲学稿”。用活页的方式撰写,融教案、学案、评价练习、笔记、资料为一体。同时实行“寒暑假备课、个人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二次备课、课后反思备课”的“五环节备课”,确保“讲学稿”质量。二是实施“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组织教学实践,“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学生会了的老师不再讲,学生不会的才是教师要点拨的,学生感兴趣的正是老师要补充的,实现“教学合一”;做到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点拨引导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第三,完善提升:以“合融”理念为核心,实现“多元融通”。我们提出的“合融”理念,就是由“合”到“融”,“合”是形上的整合,“融”是质里的贯通。我们认为,孤立、零散的资源经过深度整合、充分融通,就会产生新的价值。教育资源是无限丰富的,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推陈出新,实现价值倍增,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从“讲学稿”简朴的“教学合一”到提出“合融”理念,立足点在于:追求各科教学的合融,形成相互借力、互相给力的教学文化;追求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合融,打造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生态;追求教师职业、学生学业与日常生活的合融,形成新的师生成长方式。
构建“合融教育”体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诸要素的“多元融通”。一是建立“生生小组长,师师班主任”的“班内走课制”;二是构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动态交互的课程;三是构建“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体系;四是建立“校长负责制为龙头,学生会、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四轮驱动”的新型管理制度。
2. 教育“融”时代的对话
第一,“互联网+教育”带来学校教育新生态。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其结果将会使未来的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第二,信息化建设“人人通”仍未落实。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工作迅猛发展。但是,在教学管理与评价、行政管理与评价、教研与培训、信息发布与反馈、德育、学校安全等方面不够智能化;在资源查找主动推送、资源生成和资源集成工具化方面不够智能化;尤其是在构建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个性化学习,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方面,尚未达到预期目标。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人人通”至今仍未很好地落地。
第三,东庐中学发展需顺势而为。时代在发展,不抢占制高点,就要被淘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娱乐性从何而来?办学风险如何规避?学习和教学新的增长点在哪里?硬件投入产出的效益又如何?教育“融”时代就是要把教育的诸多要素,能够“融会贯通”。
目前,东庐中学办学体制与机制已发生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制农村初级中学转变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初步形成一校(东庐中学教育集团)、三部(中学部、小学部、幼儿部)、四区(庐中校区、琴音校区、东山校区、附属幼儿园)的办学格局,迫切需要通过推动深化课改,将互联网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两者有机融合,努力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与内涵。
3. “讲学稿”的改进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的完善
第一,“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是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之一。“讲学稿”包括: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助学案,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课堂笔记、复习资料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既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载体;也是教学、教研、培训三者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是使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溶合剂。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合融教育”(追求教学合一、师生相融、生生合作、家校共育的教育境界)。其目标是:让每个初中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其突破口是以“讲学稿”为载体,促使师生共研、共用、共评讲学稿。其教学要义是:五环节备课,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到位;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领相结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课上课下相结合;融教案、学案、评价练习、课堂笔记、资料为一体,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一体。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质量切实得到了大幅提高。
第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讲学稿”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0.0 版讲学稿,1.0 版讲学稿,2.0 版讲学稿三个阶段。
0.0 版讲学稿的研制和使用可追溯到 1996 年,历时 10 年,先是手写或蜡纸刻印,后来发展成电子化,主要是纸质讲学稿与实物展台配合使用。
1.0 版讲学稿自 2007 年开始研制和使用,其主要特征是“讲学稿+多媒体”,即在讲学稿上加上“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链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 PPT、微课、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入的“微视频”(微课)内容,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课前预习,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和效果。
2.0 版讲学稿,是在“互联网+”理念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并在学校教学、教研、管理中实践,以达到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并通过搭载讲学稿 2.0 版教学服务器不断进行资源扩充、资源整合,从而服务集团的整个教育教学;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遍布全国各地的“讲学稿”研究中心会员校资源,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课上课下及时互动答疑,实现跨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开展即时备课、评课、交流,达到更大范围的合作共享。
1. 明确研究思路
“‘讲学稿’+互动学习云平台”教学模式不是对“讲学稿教学模式”的否定和排斥,也不是“互联网”和“讲学稿教学模式”的机械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是对“讲学稿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与提升,是一次深化课改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讲学稿’+互动学习云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断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它经历从个体到集体、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过程;达到参加培训与组织培训并举,观摩学习与展示成果并重,争取支持与保障顺畅并行的效果。
2. 积极探索实践
该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名特优教师为组员的推进“讲学稿+互联网教学模式”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建立了“校长室决策调控、相关专家咨询指导、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备课组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月末专题研讨”的校本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和以备课组为中心的“学校领导与备课组”的校本教研两级管理方式。我们倡导平等对话,建立了师生间、教师间、管理者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制度。我们注重通过激励性评价,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建立了促进教师协作共进、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教科研心理环境。
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弥补自身理论素养的不足,除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外,我们还积极聘请各级各类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精力充沛,学习欲望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加强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硬件设备,同时争取上级的经费投入,改善硬件配备,为每位教师和学生免费配备了平板,同时与网络公司协作,在每个教室中均装配了“云教学系统平台”和“普通教室云录播系统”,该公司还派驻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学校,为老师们上好平板教学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项目推进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1. 实现了减负增效
一是操作简单,平台融“多媒体、实物展台、白板”于一体,集各自的长处,去其短处;二是教师减负,客观题云平台自动判卷+主观题合作互批,替代教师人工批阅课前、课中、课后测验;三是学生减负,错题自动收录、分类、定时复习提醒,替代学生手抄错题,避免手抄错题本抄写累、难坚持、易遗漏的问题;四是教师增效,进入课堂前一览学生预习效果,课堂上及时获取实时学情,备课、讲课、辅导不再盲目,轻松做到因材施教;五是学生增效:自己的学情随时查看,复习重点明晰,脱离“题海”。
2. 促成了合作融通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学生不需走班或走课。
3. 遨游云端
新版讲学稿利用快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遍布全国各地的会员校资源,可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课上课下及时互动答疑,实现跨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开展即时备课、评课、交流。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随迁子女,大家都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校园里,感受着、经历着时代的进步和自身的跨越。
4. 活力无限
让学习随时随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沟通无处不在(时时互通、处处互通、人人可通),教室活力无限(师生研讨、家校研讨、人人能研)。
1. “合融”理念引领
孤立、零散的资源经过深度整合、充分融通,就会形成新的元素,产生新的价值。教育资源是无限丰富的,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推陈出新,实现价值倍增,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这些理念使得研究不断深入。
2. “互联网+教育”要顺势而为
“‘讲学稿’+互动学习云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教师积极的教,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而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的“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提升需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支撑,“互联网+教育”的落地同样需要“讲学稿”这一媒介,因此,“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育”一拍即合。
开展从“讲学稿+互联网”到构建与实施“‘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从固定的人,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转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学喜欢的内容。
1. 提高“2.0 版讲学稿”的使用效益
深入进行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变化)、翻转课堂( 学校成为交流场所)、MOOC(不同的人一起学习)的融合研究,以在线测验、错题管理、学情分析为核心,满足课改校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群学的要求。
2. 开发应用“3.0 版讲学稿”(互动课程+云教学系统)
“3.0 版讲学稿”主要包括:“讲学稿”编辑管理、课前预习检测、教学微课管理、自学效果监控、课中随堂测验、即时答疑服务、智能批阅互批、课后作业发布、错题智能管理、课堂效果智能分析、学生学情智能分析。
3. “人人通”课堂建设
一是开发“云教学系统”。该系统基于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核心,由“课前服务系统、随堂测验系统、课堂效果智能分析系统、学情智能分析系统、智能复习系统”等组成的“云教学系统”。辅助老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优化授课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改变师生、同学间的交互方式。从而为师生提供一个互动、灵活、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常规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二是构建“人人通”课堂。“3.0版讲学稿”利用快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遍布全国各地的会员校资源,可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课上课下及时互动答疑,实现跨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开展即时备课、评课交流。“课堂平台化、学习个性化、师生创客化”的教学,让“人人通”落地;“合作化、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化、信息化、泛在化、智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随时可以进入泛在课堂系统。
三是 与时俱进,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发展。我们将在互联网+教、互联网+学、互联网+测、互联网+研、互联网+管、互联网+舆等六个方面展开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探索,全面对话教育"融"时代。
“讲学稿”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讲学稿”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全体“庐中人”将继续:牢记“两个务必”,不急功近利,静心教书,爱心育人,潜心守望乡村教育。让乡村孩子自信而进取,博学而大气,是“庐中”人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作者:南京市溧水区东庐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G424
A
1673-9949(2017)04-0045-0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a/2016/02/46,重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