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促进随迁子女融入
——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的实践探索

2017-02-25 22:10:52李美荣
中小学校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百花洲助人城乡

◎ 李美荣

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促进随迁子女融入
——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的实践探索

◎ 李美荣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原有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开始逐渐朝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转变。与此相对应,原有的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开始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结构发展。城市学校都面临着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差异性显著的教育困境。当这些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差异性显著的学生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和同一个班级时,怎么消除原始家庭为其带来的“编码烙印”而实现所有学生平等、和谐、共同成长,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0 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家,被称为“跨越差异的对话教育实践者”P.Freire提出:“进步的公立学校体系,应尊重学生的存在方式、文化形态、价值、知识和语言,确实为下层阶级学生的利益而考量,不能对低下阶层学生有不公平的对待,甚至加以排挤。”为此,他强调“体认文化差异的存在,进而投入相互对话的互动创造,是一种伦理的选择,也是民主价值的追求。”显然,正视学生差异,尊重教育个体,让全体受教者平等民主地学习和成长是学校的本职所在,是教师必有的伦理道德。

自 2014 年以来,我们以交往合作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从文化建设、课程设计、学校管理等入手,为城乡学生搭建共娱乐、共运动、共学习、共探究、共助人的学习生活平台,从根本上减小了城乡学生的差距。

一、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2014 年开始,学校每年增加25% 的随迁子女。学校展开的一项专项调查表明:有近 20% 的学生有学习困难,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等问题;近 30% 本土学生有看不起甚至嫌弃随迁来的同学的表现。大部分随迁家长有严重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认为把孩子送到城区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学校教师面对这么多双困生,压力增大,信心不够,出现畏缩和倦怠心理。

通过调研,学校梳理出以下问题:随迁学生受原始家庭生活环境、知识输入等影响,与城市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城市学生只顾学习知识技能,崇尚竞争原则,缺少与人分享、合作的教育。随迁家长疼爱孩子但不懂“育”孩子,需要成长引导。学校有些教师不能正视国家时代特征,缺少教育伦理等理念。

人的所有社会活动都是通过人际交住合作来完成的,故可以说,交往合作是人走向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方式。中国自古就注重人际交往的教育,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只顾专注于学生学业的精益求精,而忽略了作为“人”最基本的素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考量教育的本义——“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即“找到同伴并成为日后踏入社会的同盟者或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让各个差异的文化、群体投入对话,通过沟通而参与意义的重构,共同从事社会的转化”。于是,我们决定,把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培养”作为缩短城乡学生教育差距,促进他们最终成长为改造社会的共同力量的抓手和突破口。

我们把学生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概念界定为:通过输入、引导、创境、实践,让城乡学生顺畅友好地交往、沟通、联系,进而结对成伴、合作互助、共同成长。

二、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文化建设

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学校围绕“使命当前,我们办怎样的教育?”、“时代发展,需重新认识学校教育几对关系”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梳理出校园文化的八个维度:

办学方向:办不辱国家使命的公平教育,办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

办学愿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办学思路: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好坏,没有等级;生命是灵动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且不断在发展变化。把尊重生命作前提,掌握教育规律为基础,搭建成长平台当手段,让每一位学子像鲜花一样如其所是地绽放!

新型师生关系:精神共同成长体,即教师在培养学生“立人”过程中,养育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收获专业成长。

家师关系:教师是房梁,家长是椽柱,学校这座“屋”需要家长和教师互尊互敬,形成合力。

教师精神——一人唱戏,众人搭台;(百小传统)同侪互助,携手共进。

学生课程文化:注重合作,勇于实践;互学互助、百花齐放。

家长团队文化:积极参与,身体力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二)课程开设和研发

课程的开设要完成学校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因此,围绕“注重合作,勇于实践;互学互助、百花齐放”的课程文化,以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为目标,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公平教育课程:通过“共乐”唤醒学生本真,感受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通过“共情”换位移情,体验互尊互爱情感;通过“共助”亲身实践,学习交往、合作与助人技能。

1. “共乐”课程。研发团队开发了“体验游戏”的游戏课程;又将学校传统竞赛项目花样跳绳整合成校本教材《体育运动:花样跳绳》,在大课间推行。城乡孩子结伙成对,在一起挑小棒、抢凳子,合作跳起“车轮跳”、“穿梭跳”,成了很好的玩伴、友伴。

学校还将元旦科技节、六一庆祝活动课程化,形成“咱要上六一”“同伴巧手迎新年”两大活动课程。将活动规则由传统的每班出一个节目改为必须以同伴形式登台,人数至少 2 名;有意识地为城乡孩子创造交往合作的机会。

先做玩伴,再做伙伴,城乡学生通过玩耍、运动及活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受到了平等交往合作的乐趣。

2. “共情”课程。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情商的培养。为此,学校研发了“情绪与健康”校本课程,每周开课一节;同时开设了“婷婷姐姐在线”用于一对一心理辅导答疑。现在,学校 2 位心理辅导教师又根据在线内容整理《婷婷姐姐在线 100 问》校本教材,用于指导同伴交往合作中遇到的疑难困惑。

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设立了“诚信小屋”、“爱心小屋”等岗位课程:学生东西掉了,可到“诚信小屋”去认领;下雨了,要用伞,就到“爱心小屋”去取,每周由一个值周班级体验。学生在服务、帮助他人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人选倾向随迁学生的举措,让其通过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行使校园小主人职责,为他们增加一份归属感。

3. “共助”课程。在学科学习中推行“合作学习课改”。把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定为 2 至 4 人,采用“异质组合”原则,鼓励一对一结对学习。把“预习”和“复习”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两大学习能力;又针对随迁家庭父母辅导孩子的能力有限的状况,组织教师重点研讨“把预习带进课堂”及“分类板块及知识树复习法”合作学习课例。一年时间,学校教师先后研发了《小学语文低中高段预习策略》《小学数学低中高段预习策略》《合作环节设计策略教师篇》等单册,准备集合成《同伴合作学习指南》校本教材。

“交往、合作、助人”属于社会化能力,需要纳入社会开放的方式进行培养。学校教师开发了“百花人文探究”和“爱心天使慈善行”两门社会实践课程。“百花人文探究”课程有效利用学校处于名胜古迹“百花洲”畔这一地域优势,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探究百花洲的人——刘霆将军等、百花洲的物——贡井、苏圃等、百花洲的事——新生活运动等,通过察看、访谈、查找、测量等方法开展综合学习与思考。“爱心天使慈善行”包括义卖义捐、社区服务,SOS 村走访等,学生以志愿者角色,在社会熔炉中锻炼,唤起了自身的善良本性,助人意识得以升华。

“共乐”、“共情”、“共助”三级课程实施,为城乡学生平等和谐、健康成长提供了环境的滋养和方式的催化。如今,城区与随迁学生之间已少了隔阂和嫌隙,更多的是相互欣赏、鼓励,共同成长。

(三)学校管理

围绕学生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革新举措:把合作共赢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维度,建立了以促进家长发展和成长的“四参与”机制,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等。

1. 学生评价改革。为了给随迁学生搭建进步的小梯子,学校进行了学生评价改革。启用了由原则、主体、维度三方面组成的合作团队评价体系。

评价原则:激励为主、双轨并行、榜样带动、捆绑驱动。即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不看单个的成绩,只看团队的进步;团队进步了,要为助人者记功,团队没有进步,助人者要多反思。

评价主体:自己、同伴、教师、外援(家长或社区人员),多人参与评价,让受评者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增加信心。

评价维度:参与积极、合作愉快、助人成效、个人提升、不足反思、努力方向。着重鼓励积极参与,侧重反思提升。

多主题多维度的评价让家长、老师、同学,尤其是随迁来的学生更加多元和理性地看待学业成绩,营造城乡学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的氛围。

2. 家长成长策略。本着“尊重+引导”原则,建立了以促进家长发展和成长的“四参与”机制:参与学习(家长学校)多交流,参与活动(学生活动)多点赞,参与管理(担任家委会成员、评教评学等)多出力,参与考核(书香家庭、和谐家庭评比)多上进。

同时,我们用“积极参与,身体力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理念引导家长示范引领,积极践行合作互助行为,为孩子做表率。用评比带动家长成长效果明显。每年表彰书香家庭、和谐家庭各 50 余组,其中近一半是随迁家庭。

3. 教师发展路径。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城乡教育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专业素养都必须不断进取。为了帮助教师成长,学校将传统教师精神“一人唱戏,众人搭台”重新拾起,又增加了新时代内容——同侪互助,携手共进。定期开展“传承百花精神,评功摆好”活动,确定了教师发展路径:请进来派出去——洗脑加油;校本教研沙龙——专业成长;“百花杯”教学竞赛——专业演练;“百花论坛”开讲——素质提升。

教师发展路径带来教师快速成长。自 2014 年初到现在,6 位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2 位教师获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7 位教师获南昌市学科竞赛(三年一次)一等奖;一人获南昌市“十佳”教师荣誉称号,一人获南昌市德育标兵荣誉称号,一人获南昌市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教师的其他获奖次数达 200 余次。教师的成长让教师们尝到了学校改革的甜头,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逐渐树立了城乡学生友好合作的信心;在陪伴城乡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了自我成长。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47-03

猜你喜欢
百花洲助人城乡
寄秋声
助人无需等待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东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 01:38:28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
助人谁乐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