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海峰 何昌岳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切实加强孝道教育
◎ 唐海峰 何昌岳
“百善孝为先”,恪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有些青少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把父母的疼爱当作理所应当,漠视父母的艰辛付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孝道意识淡薄的现象。为此,本着“德为本,孝为先”的教育理念,江苏省泰兴市南街小学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主抓手,扎实开展孝道教育,大力弘扬“孝文化”,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坚持优质性。让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成为“精品”,将“孝文化” 教育逐步打造成为特色,成为品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坚持扬弃性。本着实事求是、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孝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力求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坚持校本性。立足学校、着眼本土,把身边的故事、生活中的榜样编入教材,使学生可亲、可感、可信、可学。
坚持适切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智力特点和理解水平,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中尽量避免“生僻、单纯说教、深奥难懂”的弊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孝道。
基于以上四项原则,经过两年摸索和实践,数易其稿,终于编写成四万余字的《百善孝为先》校本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荟萃传统孝道精华。精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让师生领略孝文化的古代神韵。选编当今杰出人士的感人事迹:陈毅探母、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刘霆带着病母上大学、孔繁森忠孝两全、生死之约……
展示家乡孝子风采。着力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收编家乡古代孝子顾昕、“泰兴好人”何新梅、“艰苦创业和致富不忘乡亲的民营企业家刘鹏凯”等。除了孝亲敬长之外,赋予“孝”的新内涵,将“孝”升华为对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大爱。
挖掘师生和家长中的重孝典型。单独划出一定篇幅介绍“孝顺媳妇”、“孝顺儿子”、“孝顺女婿”、“校园十佳小孝星”的感人事迹,及时发现或组织评选学生、教师和家长中涌现出来的重孝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如何做孝顺的孩子,发挥身边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针对低中高年级段,探索形成不同的“孝文化”教育模式。
低年级模式:唱、游、玩。一是唱中学。根据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创作含有孝文化知识的童谣、儿歌吟唱。比如精选《弟子规》《三字经》等的经典句段,孩子们开心地唱、认真地背,“孝”不知不觉地走进稚嫩的心田。二是游中学。对家乡和祖国的爱是“大孝”,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感知家乡新变化,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自豪、热爱之情。三是玩中学。教师精选一些孝道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夸一夸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天给长辈送一句祝福的话,每周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等,既是玩也是学,由此明白孝的道理,促使变得听话、懂事。
中年级模式:学、做、比。一是学一学。听孝的故事,知孝的历史,践孝子之行,阅读古今中外孝的故事,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感知孝、走进孝。二是做一做。根据孩子“善模仿”特点,组织“做孝敬父母的小明星”、“做劳动小能手”、“做爷爷奶奶的乖孙女(儿)”竞赛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效果显著。三是比一比。评一评,谁最爱爸爸妈妈;赛一赛,谁在家中最能干;看一看,谁在家长、邻居、同伴间赢得的好评最多。运用家长评价、小组评价、邻居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树立标兵、鞭策后进。
高年级模式:悟、导、行。一是精选孝的格言,促进学生悟孝道。比如“献给三八节的爱”、“感知父母,感恩父母”、“打工父母辛劳多”、“走近孝、走进孝”,上述主题既贴切又醒目,启迪学生的思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首”等格言,触动学生的心弦,并同步组织征文,促进学生消化吸收。二是精选孝的歌曲,引导学生体验孝道。比如,选择《天下父母心》为开始曲,本校自创《孝道之歌》为结束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们为抚养儿女遭了多少罪……”“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母心”“助人为乐献爱心,孝亲敬长人人夸……”童声如天籁,一节课结束,爱心、孝心融进孩子们的内心。三是组织孝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践行孝道。成立“假日孝心小队”、“助老助残小队”、“社区环保小分队”、“道路交通小分队”,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要成员,经常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服务、进社区清洁卫生、走上街道维护交通秩序,前往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递送水果,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等,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将自己的孝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以及共建家乡的实际行动中。
在具体实施中,学校不打乱正常教学程序,将“孝文化教育课”纳入课程表,与“综合实践课”间周举行,灵活使用校本教材,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渗透、活动引领、家校配合、校外实践等途径,开展孝文化教育。
谈古论今,感知孝文化。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将传统孝文化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以事明理,理解孝文化。通过讲述古今孝子故事,组织课本剧表演,访谈孝子孝媳孝婿等活动,明了孝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明辨是非,实践孝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孝感知,实践孝文化,协调学生与父母、祖父母的代际关系。
家校配合,传承孝文化。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使“孝文化教育”既体现在学校课堂、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日常琐事中,并努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整合资源,光大孝文化。黄桥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拥有顾孝子墓、何氏宗祠等孝文化教育资源。学校在上述场所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接受孝文化的洗礼,寻找古镇黄桥的孝文化脉络,光大古镇黄桥的孝文化。
为避免孝道教育时紧时松、知行不一、校内与校外“5+2”≤0 的现象,学校着力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孝道教育的工作合力,巩固和扩大孝道教育的实际成效。
制定“小学生孝行评价方案”。定期评选“校园十佳小孝星”、“班级小孝星”,并在日常过程中实施星级评价,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星星,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表彰。学校每学年都隆重举行“校园十佳小孝星”表彰活动,设立孝星学生、教师、家长的展窗展板。“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成为孩子们的誓言与行动。
落实“孝道教育家校联系制”。积极架设校、家桥梁,要求老师每月必须与家长至少联系一次,指导学生及时填写《孝文化引领我成长——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督促子女,发现不孝的行为,及时教育、纠正;组织家长培训,要求家长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孝行典范。
设立“孝道教育开放展示日”。面向兄弟学校教师、社区群众和学生家长,邀请各类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孝文化教育展示活动、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研讨会、“孝行天下”主题大队观摩活动等,接受社会各界的检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展示中巩固和扩大孝道教育的成效,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平,固化师生的孝道行为。
综上所述,江苏省泰兴市南街小学紧扣孝道教育的主题、主线,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与支持学生成长为守孝道、有孝心、行孝事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作者:唐海峰,江苏省泰兴市南街小学校长;何昌岳,江苏省泰兴市南街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23.0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