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世辉 贺勇芬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刘世辉 贺勇芬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地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
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菊花,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把“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比喻句、拟人句吸引人牢牢记住。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二)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地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 160 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地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中抓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往往会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才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增强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然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第二小学的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但总有一种感觉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降了。其实,就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减少了。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二)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学生在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三)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且阅读兴趣及经验存在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此时,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让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继而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开展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定会不断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魏微.小学语文教学法[M].济南:齐鲁书社,2010.
[3]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钱梦龙.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EB/OL], http://blog.sina.com. cn/s/blog_bfb266380102v24n.html
(作者:刘世辉,小学特级教师,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贺勇芬,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第二小学教研处主任)
[责任编辑:刘斌]
G424.1
C
1673-9949(2017)05-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