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玉描写析“君子玉德”内涵

2017-02-25 20:48纪金旭
关键词:佩玉如玉温润

纪金旭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70)

从《诗经》中的玉描写析“君子玉德”内涵

纪金旭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70)

玉温润晶莹、纯美无瑕的物理特质与理想化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而形成了“君子如玉”“以玉比德”的君子玉德观,玉有了道德化、人格化的特点。玉石在无形中作为君子德行的载体,直接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以及人格化的特征,玉中更蕴含“君子玉德”的内核精神。

玉德;璞玉琢磨;佩玉载德;性温如玉

典籍中玉文化的研究是近年文化学阐释中兴起的新的课题研究方向,《诗经》中有很多为君子比德于玉之作,以《诗经》为文献依据,从《诗经》中对玉描写的词句出发,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梳理品评发现,从君子之配饰到以玉喻君德,这些诗句将玉石中所固有的物理特质同人们的善恶之评、是非之断、荣辱之观等价值判断相结合,将其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君子之璞玉琢磨

石中之玉固然具有美的本质属性,但若非经受了工匠巧雕细琢的检验,于破瓦乱石亦无过多差别。玉固然有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天然之美,但若要将玉的天然之美完全发掘出来,更需要经过人们的精心切磋琢磨方能成。

治玉之不易同君子修身之艰的道理是相通的,《诗经·卫风·淇奥》中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王先谦引《论衡》云“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切磋琢磨”原本都是加工的手段,古时以骨之加工称“切”,以象牙之加工称“磋”,以玉之加工称“琢”,以石之加工称“磨”。玉石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其温润光洁的本质才会得以显现。

《诗经》将君子品行的磨砺与治玉之法联系起来。玉石,为玉之璞也,一块蕴藏有玉之石,恰如君子,君子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像切骨、锉金、琢玉、磨石那样经过磨练方可成。我国古代的君子将自身对于理想道德境界的最高追求寄托在了玉石之中,君子要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才能达到德行显现于世人的结果,成为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人,同时,扩充到君子治学的范畴上,君子治学也只有认真地切、磋、琢、磨,方能卓见功效。

将以何物来进行“切磋琢磨”呢?《小雅·鹤鸣》中便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句,“切磋琢磨”可以通过他方山上之佳石,《小雅·鹤鸣》用来劝谏周宣王招贤纳士,将异国之士比作可以雕琢美玉的研磨之器,希望周王能招揽异国贤士为之所用,这里所含有的“宝玉得石错琢而成器”之意,又进一步扩充了君子治身修身的含义,可看成是君子玉德的一个外向延伸。

君子之德正是经过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可达到“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的状态,这样一种经历,表现出了一种变化和过程,用琢玉的过程来形容君子对品德修养的砥砺磨炼,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强调在磨砺道德品质中得以成君子。“追琢其章”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是以“琢磨玉石成其器”以比君子对道德修养的砥砺磨练,都蕴含了对君子道德品质形成的要求,也包含了古人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是君子玉德形成的基础。

二、君子之佩玉载德

在我国自古便有君子佩玉的传统,有言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般通常所提到的“佩玉”,是泛指杂佩而言,杂佩是指连缀在一起的各种佩玉。

在周代的组件配饰之中,将瑀、琚、璜、冲牙等类型的玉形玉件附以各色玉质珠串相配进行串连,是非常普遍的。《诗经》中提到的“佩玉琼琚”“佩玉之傩”“佩玉将将”“鞙鞙佩璲”和“琼瑰玉佩”,均是指衣服腰际如此串连佩戴于身体两侧的各类杂佩。

《诗经卫风·竹竿》中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句,《毛诗传》郑玄注为“行有节度”。徐锴曰“佩玉所以节步”。“傩”字本意便是指举止有仪,行有节度。此句之解不得不提《礼记·玉藻》中所讲述的古代君子佩玉习俗,君子佩玉,快步要和《采齐》之步,行走要和《肆夏》之音,君子行进及后退之时,玉锵锵发出声音要予以相和。故《诗经·卫风·竹竿》中“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句,表面上只是写在佩玉者不同的行动过程中,身上的配饰间相互摩擦碰撞之声要协调音韵的规则,实质意在表达,通过身上所配之玉饰,恪守君子所应遵守的身份等级关系,即便是身上的佩玉也在时刻提醒着君子“礼”的重要性,要求佩玉以载“礼”。玉声锵锵,在这种锵然有序,进退有礼的玉音之下,君子的张弛也相应地会变得有节有度,而这种对度的把握和拿捏也正是形成君子玉德的重要品格之一。若是佩玉的人道德低下玷污了身上的佩玉,诗作也会予以讽刺,《诗经·小雅·大东》中“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便是这样的例子,用之以讽刺佩玉者道德低下,与身上的美玉不配。

玉并非是简单的作为一种佩饰文化而存在,玉实质上是被赋予了一种个人的人生认知,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君子佩玉载德,佩玉对于君子而言是身份和德行的象征,是其修身明己的一个重要象征部分。君子佩玉在身,时刻用玉的相关品性要求自己,用以规范言行恪守礼度,强调君子佩玉、君子玉不离身的本质并非为了表现“显于外”的美,而是为了强调君子的品性和自我人格的磨砺,强调“礼”,表现“德”,故曰君子佩玉以载德。

三、君子之性温如玉

扬雄《法言·君子》中提到“君子似玉,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君子品行似玉,纯洁温润好像玉质一般柔润,但是坚强却也像玉一般看似柔润实则坚定,缥缈不可捉摸,行迹难辨。刘向《说苑杂言篇》也提到玉有六美,见其温润本性。班固《白虎通》中亦可见“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是以君子宝之”的说法,这些都是在有用温润的玉质来喻君子德行。

《诗经·小雅·白驹》中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一句,朱熹点评此句时说到“贤者必去,而不可留矣。于是叹其乘白驹入空谷,束生刍以秣之,而其人之德美如玉也。盖已邈乎其不可亲矣。然犹冀其相闻而无绝也”,“其人如玉”赞美君子品德似琼英般纯净润泽,言其志之高洁。

《诗经》中渗透着以玉性“温”的物理属性来比喻君子“温文尔雅”品性的思想。“直而温,宽而栗”是君子在修身养性之中必须具有的德行,表现了儒家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观念。《诗经·秦风·小戎》中直叙“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德行高尚、如玉一般温柔敦厚、品质高洁的佩玉君子,佩玉者的人格美、道德美得以彰显,将玉之温润而有光泽的特质融进君子温润品行之中,玉中饱含了的温润意蕴用来喻君子具有温和笃厚的美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以“五德”解“玉”字,可见,玉的外部表现之光泽是一种温和柔润的淡泊,以比君子“仁”;玉的纹理清晰明白,比之“义”;玉的声音清脆,比之 “智”;玉质地坚韧,宁碎不曲,比之“勇”;玉棱角分明,却有品有度,比之“洁”。玉中所承担的社会功用和道德承载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的玉,将君子品行和玉的温润高洁相联系,提醒君子时时刻刻以玉观己。玉之“五德”,是君子玉德的体现。“温其如玉”是理想化人格道德的体现,是《诗经》中一切“君子比德于玉”的高度概括,是君子玉德的重要组成。

从对《诗经》中作品的文本分析中可知,君子以玉为道德承载,由璞玉琢磨的修身之艰,到佩玉载德的和音之谐,再至性温如玉的温润之质,于“玉”中渗透着其修身载德的不同层面,形成“君子玉德”的不同层级结构。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曹音.诗经释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

[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刘汉景.《诗经》玉文化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钱发平.诗经的历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孙庆伟.两周“佩玉”考[J].文物,2001(8).

Class No.: I206.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onnotation of Virtue of Gentleman Reflected Off Description of Jade in "Book of Songs"

Ji Jinxu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70,China)

The pure and flawless characteristics of jade conforms to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man to a great extent. So there is a concept of a gentleman act like a jade in ancient China . As a carrier of the gentleman virtue, jade is endowed with the ideal mea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ification, and the jade has been full of the spirit of jade virtue of gentleman.

virtue of jade; perseverance quality; calm and warm personality; virtue reflected by wearing jade

纪金旭,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672-6758(2017)04-0125-3

I206.2

A

猜你喜欢
佩玉如玉温润
Giraffes
温润之美说扣肉
姜永满
女人如玉
尚德董集 温润如春
最美大同我爱你
返乡笔记何妨多些温润的咏唱
佩玉琼琚,洵美且都
美人如玉初动容
美人如玉剑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