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李亚男
拓宽来源,构建立体式数学学习资源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李亚男
为了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我们需要以有研究意义的材料为载体,开展与数学相关的学习活动。这些材料有的是现成的,有的需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去寻找和创造。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如何有效地拓宽课程资源的来源,构建出丰富的、立体的学习资源来。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数学学习不能再墨守成规,而是要与时俱进,用尖端科技来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材料作用下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有更深入的研究,有更准确的切入点。
比如,“微课”就是一种新鲜的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点来制作视频资料,上传在班级QQ群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来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时间灵活,受众广泛,而且持久性强,学生随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再拿出来温习。比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就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两种计时法来表示出一天内的不同时刻的情景,用动画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来经历两个相同的轮回,这样就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两种计时法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再如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几种转化方法外,我还在视频资料中将三角形从两条边的中点垂直切来,通过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者两个三角形(以梯形的上下底为两个三角形的底),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过课后的学习能够理解并记住这样的方法,对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旦忘记面积计算公式,还能想到面积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公式,从而掌握得也更加牢靠。
当然,如果仅仅靠教师自己来开发这些数学学习资源,其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聚集集体的智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因为拥有这样的学习资源而受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日常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以外的知识,用主题研究的方式来收集和整理数学学习资源,并构成相对完整的板块。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将数学史中那些零散的东西聚拢起来,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受益。
比如在教学中接触到七巧板的时候,我就请学生从各个途径去收集与七巧板有关的知识,做成一个展板,学生从各个渠道对七巧板做了很多研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展板上,可以看到七巧板的“前世今生”,看到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图案,看到学生对七巧板中各个部分面积的计算,看到学生自己写的与七巧板相关的小故事等等。我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自己也查阅了多种资料,从中遴选了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将之整理成体系,挂在班级的数学角上。再比如在数学史料的收集上,我与学生一起动手,每学期重点认识两位数学家,了解他们在数学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了解他们的数学故事等,在数学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将自己收集到的东西汇集起来,互通有无,很多时候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无穷。经过几年的积累,学生不但能对一些数学家如数家珍,而且在他们的感染和激励下,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也被调动起来。
又比如《圆的面积》这一课,圆这个几何图形本身比较抽象,是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的一次飞跃。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具备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教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因此,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学生自己动手剪、拼,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打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
生活是数学的重要起源地,很多数学知识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数学,用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会更接地气,更加深入,更加扎实。
比如,写数学日记也是一种数学资源的收集,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发现问题,就会有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之后,一位学生将自己的认识这样记录下来: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来丈量土地的面积,而我在生活中经常从父母处听到“亩”这个面积单位,为了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了1公顷等于15亩,即“亩”的大小差不多是667平方米,奇怪的是这个单位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很特别,在我们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中,除了公顷和平方米间的进率为10000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为什么亩与其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如此特别呢?在看到这样的疑问之后,我特意将这个问题抛给所有学生,让他们想办法找出这个答案来。在第二天集体交流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示家长也无能为力,所以他们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请教了学校一些数学教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亩并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面积单位,只是中国特有的计量面积的单位。学生在深度挖掘中又引出了“公亩”这个单位,让他们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总之,数学是无所不在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平面上,而是要让数学立体起来、深刻起来、鲜活起来,从多种不同渠道来收集整理数学知识,补充到日常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数学体系会更完善,数学学习会更连贯,同时也能凸显出这些个性化数学学习资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