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社评
与京津协同发展同频共振
本刊评论员
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近段时间,京津冀多条战线、许多行业都在回顾、总结三年来在协同发展中的成绩、经验,同时构思下一阶段的蓝图,并部署具体工作。
三年来,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及整个教育系统建立了协同发展的完整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搭建了一系列合作平台;精准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合作项目正在“开花结果”。如:省级层面,与京、津签署了《京津冀语言文字事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书》《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北京市“数字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议》等;市级层面,承德、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张家口等市分别与北京市、天津市的有关区(县)政府或教育部门签订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协议10多项;学校层面,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等与京津两地学校签署的合作协议超过300项。
成绩令人鼓舞,前景可堪期待,然而实现借势跨跃、与强者协同发展的目的还任重道远。
2月1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我省教育厅在廊坊联合举办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重点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和京津两地教育对口帮扶河北教育工作项目,签署了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推进基础教育一体化协议。在取得这一系列会议成果的同时,省厅领导就我省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强力推进与京津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要求:强力推进与京津教育的“四个协同”,即在深化改革上协同、在破解难题上协同、在提高质量上协同、在承接疏解上协同。
氛围有了,路子和框架有了,主攻点也基本明确,接下来就看如何落实。
首先,要有大胸怀、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首都经济圈在国家未来发展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河北在这个经济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既是千秋责任,又是千载机遇。河北人要勇担重担,抢抓机遇。正如省委书记赵克志所说,需要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结合起来,实现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新的增长极。
因此,河北教育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承接,而要有补短、“搭乘”、协同意识。在协同发展中想方设法壮大自己,实现共赢。
其次,既要索“鱼”,更要索“渔”。
与我们相比,京、津教育具有资源、人才优势,我们当然要借助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机会把京、津地区的优质资源引进来,为我所用。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其先进理念,借鉴其管理经验,提升我们的队伍素质,让这些优质资源转化为我省的教育新增“资本”,产生长远效益。在具体落实方面,要按省厅要求,盯紧抓手,完成好中小学校长教师进京跟岗培训、北京“老校长下乡”、“一校两平”等项目。要让我省教育人才进京、津挂职交流等“取经”操作常态化,并且做好二级培训,力争产生“滚雪球”效应。
第三,要主动“出击”,敏锐“捕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渐至高潮的大背景下,合作机会、共建项目会滚滚而来,但坐等天上掉“陷饼”是不行的。我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务要强化主动意识,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心怀渴望,做好信息分拣、遴选工作,有好机会不能错过,暂时没有机会时要主动去创造机会。
这是一部宏大而华美的交响曲,河北教育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准的把握、澎湃的激情,与京、津教育同仁同频共振,发出我们的魅力之音,奏响协同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