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17-02-25 09:01颜荣煌
青苹果 2017年6期
关键词:世界观素质教育素质

文/颜荣煌

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文/颜荣煌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求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针对素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新要求,本文从初中历史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广大初中老师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前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世俗化、功利化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学生的追捧,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取向越来越明显;社会层面上,西方文化貌似越来越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流文化,蚕食着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一代代中国人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这些年应试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霸道横行、野蛮生长,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各界都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健康成长却很少有人问津。

1 初中历史的特点

历史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活动的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特性使它在各个学科中的作用与众不同。在给学生讲述历史知识、人物事件的同时也进行着素质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都沉淀在点点滴滴的历史里,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知晓历史才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全面提升一代代青年人的素质。初中阶段是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历史教学来提高学生素质是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战略的全面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思想、道德、价值、人生、世界等的理解和总结,是中国人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实践积累。历史的传承逐渐形成了被广大中国人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如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绘画、刺绣、剪纸武术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渗透进了我们民族文化及重大事件的点点滴滴。历史学是主观认识和历史客体结合起来的,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开阔人生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智慧。初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有利于初中学生探寻思维、开拓精神的激励。

2 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

丰富多彩的历史涉及广泛和具体的内容。人类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都是在历史中创造的。自然界的变化、人类历史的变迁都由历史承载,所有的新兴技术、事件、现象都与历史相关,比如文学、艺术、数学、地理等等学科与历史都有密切的关系,最简单的来说,每一学科都会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因此要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只有先认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所以,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其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品格情操教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历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就初中所学的中国史的教材来说,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精神的赞美,对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事迹的讴歌,对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抗击处族入侵的歌颂。而培养学生从认识历史,到观察现实和预测未来,既对今天处所的时代有正确的认识,又对历史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尝试。人们常说,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在。司马迁作《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今古之变”。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在于“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伐者”。

3 素质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把素质教育渗透实施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既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发展潮流。历史教学中,透过丰富多彩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典故、诗词、歌曲、数字等等的知识点,背后所体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智力素质、审美、道德、技术技能、社会发展理念及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这些特点,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本质,让学生去感受不同的体验,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结合“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故事的讲解时,以“如果当时是我,会怎么做?”为主题展开课堂讨论,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去自我塑造,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我的素质;在讲《戊戌变法》时,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讲影视作品里“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惊险画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激情;再有讲到唐朝历史的时候,还可以联系唐代几位诗人的代表之作、分析诗仙及诗圣的不同人物个性与作品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们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意境。历史教学通过这样一些生动的体验活动,为素质教育找到了适合的载体。

4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世界观的培养及形成有重要作用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历史对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至关重要。初中学生世界观的培养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在社会中自身的体验,尤其是学习历史教科书中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历史性事件、重大的发明发现,对初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影响最大。初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可以正确认识世界及各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历史事件总会一些惊人相似的地方或事件出现,通过历史的学习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隐藏在历史中的许多社会发展奥秘,预测出社会前进的未来方向,这也就是历史对人类世界观最大的影响和贡献。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把前人的生活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包括历史中成功的案例和痛苦的失败,历史教科书中汇聚了人类宝贵的经验和才识。比如:在中国历史的学习时,学生能感受到民族的伟大,同时为那段历史的辉煌而自豪;每当学到抗日战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中国人所遭受的屈辱和迫害可唤醒学生的民族尊严;在见证了中共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的时候,便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爱国的信念,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可以清晰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触动初中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世界观的培养及形成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对于我国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全社会都必须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多准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进而培养对历史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高历史的学习兴趣,与其它学科密切联系,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世界观素质教育素质
智能化的“世界观”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