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建构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17-02-25 01:4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平民家风英雄

禹 晨



电视媒体建构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禹 晨

(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 邵阳 430500)

电视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近年来,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电视媒体,为建构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从最贴近观众的视角解读核心价值观,用平民情怀诠释核心价值观,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公众价值取向对接,让受众在艺术品鉴中认同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建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传统文化;传统道德

现代社会电视媒体具有强大的建构功能,是建构价值观认同的生力军,十八大以来我国电视媒体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提高道德的自觉践行能力”的号召,在传播策略、传播风格、传播内容方面进行大力的改变和创新,为建构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 从最贴近观众的视角解读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建构认同

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凝练而深刻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和准则。这24个字既汲取了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精髓,又契合了现代社会伦理语境,能够对接现代文明,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景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精炼而深刻的概括,但作为抽象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会为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带来难度,所以,如果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的解读,势必对建构认同有益。电视媒体可利用自身优势,精心策划,选取最贴近观众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宣传解读,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引导人们从传统道德感悟中去理解认同。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2014年农历马年正月初一到初八,《新闻联播》连续8天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社会无数小家庭,对草根百姓、海外同胞、名门之后、社会贤达等进行了大规模关于“家风是什么”的海采,最终编辑成每天5分钟左右的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过去,主流媒体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一般采用宏大叙事和家国书写的方式,突出国家集体利益的至上,而鲜有对“家”浓墨重彩地书写和关注。而《家风是什么》节目则一改常态,从最贴近观众的“家”的视角切入,精心策划将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寓于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家庭”之中进行解读,让核心价值观与全社会的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实实在在、近心理距离地关联起来;让已经淡化的家族精神、家规家风、以及“孝”与“礼”等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伦理语境中获得现代化诠释;让“家”与“礼”重新以傲然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最好载体。

在《家风是什么》里,家庭在道德传承中的作用获得共识,传统的“孝”、“礼”焕发生命活力。“孝”蕴含在“礼”的范畴之中,其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核心内涵,即孝敬父母双亲。而“礼”却因为时代不同而富有不同的涵义。现代社会的“礼”早已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可见,当今的“礼”与《家风是什么》节目中海采的“家风”有共同的旨归:家风是家族先人对后世子孙进行道德教化的礼仪规范,它一方面要求家族内部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遵循一定的礼仪。如天津古文化街市民说:“我们的家风就是继承了中国的老传统,尊老爱幼,勤劳勤俭持家”;浙江杭州的一位旅客被问到家风时说:“我妈对我影响特别大。我奶奶她是精神病患者,我奶奶有时候发病,家里特别不好,有时候还拽我妈头发什么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呢,我妈对我奶奶从来都没有放弃,现在我奶奶精神病好了。”家风另一方面还要求每个人在与家族之外的人打交道时遵循一定的规范,如一位面摊老板说:“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企业家曹德旺说:“我听我爸的话。……困难的人得到有效的帮助他不会走极端,他不是单纯强调要捐赠钱的问题。谦虚、诚实、学会尊重别人,乐于帮助别人,这是最大的慈善。”小企业主杜先生说:“吃亏是福……”,一位小学生脱口而出:“我们家的家风就是不怕吃亏”,这无数的家庭秉承的“礼”即家风是对传统道德观鲜活的现代化解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生动诠释,令人们观后心灵震撼、记忆深刻,在全社会都产生了共鸣和共识。

《家风是什么》的节目播出后短短几天,众多门户网站都在醒目位置链接了节目视频,网民点击和转发量数以亿计,仅在“央视新闻”微博中,网民点赞就达60多万条,跟帖评论成千上万,形成良性互动。一位网民的微博留言表达了众多观众的心声:“家风是什么?央视记者在问路人,电视机前的我们在问自己。”有了这个最大共识,很多人在开始寻找、追问自己的家风——支撑自身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家”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家”不仅是一个生存的物质的空间,更是一个情感依恋和道德传承的载体[1],正如《家风是什么》报道中一位青年旅客说到的“脑袋里对家认识很深刻的人,你才能走得远,能走得远才能干出大事儿”。许多观众都在这个节目中重构或加深了对“家”和“礼”的心理认同。

《家风是什么》从最贴近观众的“家”的视角切入,虽然自始至终没有一处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眼,但它却以巧妙的视角、具象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灵巧的形式,对传统道德观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使之与现代社会新语境契合,传播了正能量,让受众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节目所传播的道德内核和价值追求,也建构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这种国人认同的道德内核和价值追求,恰恰是解决当下社会道德滑坡、道德焦虑和道德迷失的良药。

二 用平民情怀诠释核心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公众价值取向对接

电视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通常通过建构的“道德圣人”来传递和表达,但圣人模式膜拜容易坚持行动难,所以媒体必须努力另寻他途让核心价值观与公众的价值取向对接,来实现价值同构和行为同步。而媒体采取建构“平民道德英雄”的策略,以平民情怀诠释核心价值观可达此效果。因为平民英雄所蕴涵的特征,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众的价值取向间架起对接的桥梁,促进人们真正认同核心价值观。

首先,英雄主体的平民性,能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普通百姓身上集纳着最为丰富的多样性价值观符号,在接通公众的现实体验与生活逻辑方面具有心理贴近的传播优势,易于召唤并影响公众”[2]。如湖南卫视的《平民英雄》栏目报道的抓小偷被毁容的武汉80后都市白领、只身与赤身悬空女子对话的柳州保洁员阿姨、与跳楼男子对话的四川残疾乞丐、智斗持刀歹徒救下全车乘客的永州女公交车司机等。这些平民英雄都是普通百姓,有的甚至来自社会底层,因此能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人效应。人们感到平民英雄与自己有相似的立场、背景、利益,是“自己人”当中的一员,这种没有距离感的价值取向更易引起百姓的主动认同,也更易达到英雄和百姓的价值同构或价值共鸣。很多观众在看过《平民英雄》节目之后,表达了自己想成为“平民英雄”的意愿。有的说“以后出现这种情况,我也要管一管”;有的说“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想帮,但是以前考虑得太多,以后我要勇敢的迈出这一步”[3]。可见平民英雄的建构模式对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英雄主体的群体性,能“强化”道德行为。媒体在面对一个平民英雄的题材时,不追求建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让在事件中每一位贡献了丁点力量的群众都享受平民英雄的光环、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赞许,则能“强化”道德行为,增加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青年演员见义勇为市民接力暖人心”事件时就突出了英雄主体的群体性。该新闻不仅报道了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金汉帮助被抢劫的母女制服歹徒,结果遭遇两名歹徒用凶器反抗而受伤的英勇事迹,而且也报道了路过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主动救助金汉的善举,以及被抢劫的母女一直守在医院并主动承担了金汉医药费的过程,还报道了北京警方历时90个小时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的结局。从金汉,到让出出租车的乘客、救人的司机,再到一直守在金汉身边的受害母女,一个多人践行义举的英雄群谱被完整地展现。还有“河北唐山:青年掉冰窟,路人齐营救”的诸多路人,“重庆:工人被砸伤,爱心市民急献血”中的爱心群体等诸如此类屡见屏幕。媒体将镜头的触角伸向英雄群体的每一个人,能够让英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哪怕英雄们只献出了一点力量,但是社会对善行的尊重不会因为人数众多而削弱,不会因为付出微小而减少。而来自媒体的关注、来自社会的赞誉,对群众来说,会产生心理学上的“强化”反应。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可见,在英雄事件中实施了善举的人们,如果能够获得认可和精神嘉奖,他以后在面对同样事件时,可能会一如既往采取道义的方式来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得到认可或精神的慰藉,则会寒冷了善心、冰冻了善行。所以,媒体建构平民英雄群体,通过对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肯定和“强化”,不仅对参与事件的英雄本身是种安慰和激励,同时,也能对大众产生示范效应,促使人们对平民英雄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主动认同并在行为上效仿。

最后,平民英雄的行为具有偶然突发性,而媒体长期对偶然突发的英雄行为进行报道宣传,“能够接通公众生活逻辑和内心世界,具有参照价值,能被共同理解、感触并在生活圈讨论,进而转化为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4]。“道德英雄”与“道德圣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人践行一次偶然的义举就可能被称为“道德英雄”,不必考察其在践行英雄行为之前是否“世代善良清白”,也不必要求英雄恒久如一地在各种风口浪尖冒险奉献。[5]如《新闻联播》2014年报道的广西北海裴先生在深夜目睹一名歹徒抢劫了单身女子,勇敢地尾随歹徒,以摩的司机的身份将歹徒骗上车,然后不声不响地将车开进了途经的派出所,使民警轻松抓获歹徒,自己也全身而退,缔造了见义勇为最理想的境界和最完美的结局。还有《新闻联播》报道的福州公交车司机田云超发现一辆失控到处乱撞的公交车后,冒着生命危险主动靠近并利用自己行业内才知道的方法控制公交车、避免了乘客伤亡。这都是偶发性事件中诞生的平民英雄。面对偶然突发的侵犯他人生命财产或威胁公共安全事件,人们一般没有时间和机会瞻前顾后、反复思考,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以袖手旁观、明哲保身的方式来应对突发紧急状况。如果媒体能够建构大量平民英雄,这样不仅能让英雄价值取向和英雄行为与公共道德或公共生活逻辑对接,也能够让英雄在偶然突发状况下的行为为人们提供参考,然后内化为人们的认知和经验,最终逐步引导人们改变这种明哲保身、袖手旁观的处世哲学,促使他们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英勇的选择。所以,《平民英雄》和《新闻联播》节目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突发事件中报道和展现英雄人物的义举,社会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平民英雄。

三 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受众在艺术品鉴中认同核心价值观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反复宣讲,需要理论灌输,但更需要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电视媒体可选择从受众基础最广泛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入手,全方位展示传统文化艺术魅力,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中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无限魅力,提振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移情和认同。也许,我们无法抗拒优秀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购买引进,但也应在学习他们成熟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的同时,在内容设置、情节设计、音乐、舞美、灯光以及节目中揉入中国元素,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审美品格,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目前,已有部分电视综艺节目开始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如《出彩中国人》、《中国达人秀》、《我要上春晚》等就在节目内容、精神内核、审美品格方面做出了本土化成功尝试,特别是《出彩中国人》2014年年度总决赛,用许多具有民族色彩的元素打造了一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盛宴,让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崇敬感油然而生。

首先,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展现中国传统艺术魅力和内涵。总决赛中,有9组选手参与竞技,他们带来的技艺有:武术、平衡术、杂技技巧、民族乐器中阮表演、歌曲演唱、钢管舞蹈、航模技术等,其中武术、平衡术、杂技技巧、中阮表演都是经过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浸润的传统艺术。特别是夺冠的“中阮琴痴”冯满天表演的中阮弹唱。中阮是一种并不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知道的人少,会弹奏的就更少,而冯满天倾注三十年的心血和精力去弹奏中阮、制作中阮、传承和宣扬中阮,不仅让国人体会到民族乐器演奏音乐的美妙和民族艺术带给国人的感动和骄傲,而且冯满天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散尽家财追逐梦想的勇气,则更能深刻地激荡起人们对这位“把民族文化镌刻于灵魂的民乐演奏家”的敬佩和崇敬。观众的这些自豪和崇敬转化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同以及自觉学习和传承的行动,正如冯满天谈到的:过去,他找人学中阮人家都不来,现在,很多人私信他表示乐意学习中阮,他说,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其实,这更是中国民族乐器或传统民族音乐的里程碑。可见,观众们通过观看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电视综艺节目,能够建立对中华文化艺术强烈的自豪和认同。

其次,该期节目跳出当下综艺节目偏重提供娱乐或才艺展现的窠臼,注意通过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主动担负起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传媒责任,唤起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共鸣。如节目中秦勇带来的歌曲和故事,就演绎了一段中国传统道德佳话。秦勇是著名的摇滚音乐人,黑豹乐队前主唱,2005年他退出了如日中天的舞台,在家全职照顾患有感统失调症的儿子,全心陪儿子进行康复训练。这次秦勇借《出彩中国人》节目回归舞台,和儿子“大珍珠”共同演绎了《陪你穿越》。李连杰评委说:“没有什么比承担起家庭更伟大。”秦勇的选择向全国观众诠释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而秦勇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勇于担当的老百姓的代表。

最后,《出彩中国人》还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进行舞美设计和制作背景音乐,让观众沉醉于民族艺术营造出的美妙空灵高洁意境,从而对民族文化艺术产生无限向往和崇敬。如平衡大师钟荣芳表演平衡术时,节目的舞美设计和背景音乐让观众获得了极致的艺术享受:当“宁静致远”的音乐在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下响起,钟荣芳身着洁白飘逸的中式长衫裙从有高山流水写意画的光影背景中缓缓走出时,观众顿时被带入了一种宁静高远的氛围,心随之沉静下来。表演开始,现场潺潺的流水声响起,古老的寺庙钟声从天际轻缓地飘来,民族乐器演奏的妙曼音乐萦绕在耳边,观众仿佛随之进入了深山古刹般的超然世外的清净境地,浮华尘世的杂扰纷争顿时全部远离,这里只有陶醉、冥想或表演带来的张力和紧张。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民族乐器、白色长衫、高山流水、晨钟暮鼓等等都是极具诗意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让观众惊诧的是,综艺娱乐节目没有因为这些符号的运用而显得“土气”或“沉闷”,反而提升了综艺娱乐节目的文化品格,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洗礼,使观众在愉悦中自觉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满满的自信。艺术作品积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升华艺术意蕴,延展艺术作品传播的长度和广度,还可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增强人们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热爱,为民族的和谐延续和发展贡献精神动力。[6]

除了以上电视节目之外,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和瞩目,节目中选手们吟诗诵句,一位位行走的诗词库令人钦佩不已;评委老师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演播室内搭建起了绚丽的水舞台,让观众在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人生;节目中各种宁静悠远的古风音乐时时飘扬。整个节目所展现出来的中国诗词之美传统文化之妙,足以激荡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认同和践行的保障。

[1]钱洪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央视《家风是什么》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J].声屏世界,2014,(4):12.

[2]麦尚文.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于传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5):73.

[3]易水清.用平民情怀和善举诠释中国梦、英雄梦[J].潇湘声屏,2013,(11):26.

[4]麦尚文.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于传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5):73.

[5]蔡骐.新闻传播前沿[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3.

[6]尹金凤.艺术传播的伦理问题及化解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72.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15

禹晨(1998-),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市第二中学学生。

G220

A

1673-2219(2017)02-0138-03

猜你喜欢
平民家风英雄
英雄犬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家风伴我成长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重走英雄路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绛红英雄谱
平民领袖